諸葛亮傳(二)

諸葛亮傳(二)

諸葛亮,龐統,在荊襄士林有一個稱號,卧龍,鳳雛,這兩個稱號是什麼意思?

字面的理解是睡著的龍,睡著的龍有什麼特點,沒有特點,睡著的龍就是一條蟲,醒著龍又有什麼特點,很力害,吞雲吐霧。

大概是講諸葛亮有驚天緯地之才,什麼叫驚天緯地之才?

我的結論是諸葛亮的想法跟其他人不同,他的想法是突破傳統,建立一個理想國的制度。

諸葛亮和一群好友喝酒,諸葛亮開始演講,我們這個國家應該搞個科舉考試,寒士也有機會做官,怎麼搞法,一大堆理論就出來。

徐庶一聽,沒有聽懂,不過感覺好厲害的樣子,我想都不敢想,你都敢說了,還說的頭頭是道。

諸葛亮下一次又換一個話題,這農民種田效率太低,應該搞個水車,水車模型就拿出來了。

諸葛亮大概就是這種人才,想法很多,突破傳統觀念。

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卧龍的稱號,如果是那種循規導矩的人,大家只會說百里之才(縣令),精通古今的千里之才(太守),精通心術,權術(佐世之才),精通兵法,戰術,戰略(奇才,奇士),會搞經濟,搞製法改革的(國士,王佐之才)。

即然名號卧龍,又和劉表是親戚,為什麼不出仕,為劉表所用。

第一點:劉表用不了,劉表用的都是荊襄世家門閥,流亡北士,本地豪強,諸葛亮來當官,做什麼官好,縣吏?

抄抄寫寫的工作,太累了,而且也沒有前途。

第二點:諸葛亮的才能不適用,曲才,沒辦法干,龐統干過縣令,天天喝酒,不務正業,蔣婉也干過縣令,罷工睡覺,給諸葛亮幹個縣令,諸葛亮肯定也是如此,劉表可沒有劉備那麼通人情好說話,去考查一下,裝裝樣子,然後把你提上高位,即然劉表不會這樣干,諸葛亮乾脆就不幹。

第三點:諸葛亮的志向遠大,要做就做名相,做世人囑目攻無不克的統帥。

擱我們現在,就是一個志大才疏的毛頭小夥子,眼高手低,做官都不是從底層做起,慢慢升職的。

漢朝的時候並不所有讀書人都想做官,不想做官有幾種因素,其一官場風氣不好,其二士大夫講氣節,不願做低於自己才能的官。

如果生不適時,不得志,很多士人選擇隱居讀書,談經論道,做學問。

徐庶是什麼時候投劉備的,大概是公元201年-203年之間,諸葛亮是公元207年-208年左右,被劉備三顧而出,輔佐劉備。

徐庶原名徐福,穎川人,寒士,年青的時候殺了惡人,逃到荊州投靠司馬徽,隱姓埋名。

司馬徽疑川人,天下名士,黃巾之亂的時候,司馬徽逃難荊州,后在荊州定居了下來,徐庶,諸葛亮都是他的學生。

司馬徽什麼來歷,主修什麼的呢?和司馬懿家族有沒有瓜葛呢?

歷史上沒有記載司馬徽和司馬懿的關係,我的猜測是可能是戰國的縱橫家司馬錯的後裔,疑川一系分支,河南一系分支,世家門閥有一個典型的特點,藏書萬卷,底蘊厚。

司馬徽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

道學:老子,道德經,莊子。

奇門遁甲:排兵布陣。

兵法:孫武兵法,三十六計。

經:周易,詩,書,禮,樂,春秋。

世之名士,有水鏡先生之稱,何為水鏡,形容水面如鏡一樣光潔,比喻這個人學識淵博,遇事沉穩冷靜。

唐朝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古人對鏡理解是知的意思,善於思考總結,舉一反三。

司馬徽的名望很高,諸葛亮有名號卧龍,也可能是講諸葛亮是卧隆先生,隱居隆中的讀書人,後人就以卧龍稱之。

諸葛亮名聲不顯,年少無知,以隱龍相稱可能有點過喻,也有可能後人誤聽將卧隆聽成了卧龍所致。

徐庶投靠劉備,任命為軍師一職,軍事參謀。

司馬徽有沒有拜訪劉備,可能是有的,徐庶在劉備身邊做軍師,做謀士,肯定會提到他的恩師司馬徽,司馬徽是荊襄名士,劉備不可能不去拜訪一番。

劉備去拜訪司馬徽問道,這天下大勢以後的會怎麼樣?

在劉備看來,劉備希望通過結交名士認識更多的人才,希望奇士輔佐,以史為鏡,新野曾出過一個皇帝叫劉秀。

劉備希望得到指點,在名士口中知天下大勢。

司馬徽告訴他,一般讀書人是很人看得清這天下大勢的,只有那些俊傑才能看清天下大勢的人。

劉備問,哪些人稱得上俊傑。

司馬徽答,龐統和諸葛亮。

這句話我們一聽,非常的普通平常,也很容易理解,但如果你處在那個朝代,那個人物角度來理解,完全就不同了。

司馬徽說一般讀書人看不清天下大勢,那麼這些讀書人認為天下大勢是怎麼樣的呢?

曹操平定天下,篡漢自立,這就是大多數讀書人看法。

司馬徽說,這天下大勢不是這樣的,只有那些俊傑才能看清天下大勢。

這句話,又是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何為俊傑,英俊的傑出青年,不是名士,也不是那些朝臣,為什麼俊傑能看得清天下大勢,在我看來,要看清天下大勢,首先要知道朝代興亡交替的過程,有獨道的眼光。

曹操會在短時間內平定天下,篡漢自立嗎?

曹操不會,曹操需要強大的敵人,而不是兵馬一到開門投降的諸侯。

養寇自重,大權獨欖才沒有危險,外部沒有敵人,大權獨欖的曹操只有死路一條。

劉備聽后愰然大悟,曹操一次次放過他,原來是希望自己成為他的對手。

劉備將青梅煮酒講給司馬徽聽,司馬徽就能明白曹操的用意,曹操是希望劉備能得到荊州,成為他的對手。

扶持一個漢室英雄人物,楚漢之爭,或是後漢到曹魏政權的一種交替過程。

我們常常講權力交替,是沒有辦法做到公平的,肯定會發生叛亂和戰爭的,這個時候曹操代表的曹魏政權同樣遇到了這種問題,曹魏政權怎麼合法,他不能篡漢,王莽就是前車之鑒,有大智慧的人都知道。

至從曹操將劉備趕出徐州之後,曹操很少攻打劉備,而是打孫權,打馬超,打張魯,卻沒有攻打過弱小的劉備,沒有攻打益州。

司馬徽口中俊傑諸葛亮的看法是什麼?

三分天下有其一,曹操不滅你,甚至還希望劉備能強大起來,將後漢延續下去,也就是後來的蜀漢,曹操願景是兩分天下,曹魏,蜀漢(荊漢)二家政權,成全了曹操做忠臣的理想,又能讓曹魏政權篡漢合法化。

曹操有曹操的想法,其他人也有其他人的想法,如果只剩下曹魏政權,蜀漢(荊漢)政權,曹操強,劉備弱,最後曹操會成功篡漢,改朝換代,劉備集團肯定不會按照曹操的套路來。劉備集團有自己的想法。

諸葛亮認為兩分天下不靠譜,只有三分天下才穩定,劉備弱,再找一個聯盟,三分天下,弱弱聯盟以抗強,縱橫之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群英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群英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諸葛亮傳(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