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傳(四)

孫權傳(四)

公元211年,關中馬超,韓遂叛亂,曹操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這個時候曹操的軍功可以稱公了。

曹操覺得時機未到,從稱丞相到稱公才三年時間,不合適,先把這個戰功記下,公元213年再起二十萬兵馬南征孫權。

公元211年,曹操定關中,劉備入川,孫權伐交州。

曹操默認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心裡默認,現實中還是要發動戰爭的。

公元211年-212年,孫權移都秣陵改名建業,修建防禦工事。

顯示出孫權的建立基業的決心。

孫權這一生大概都是在一種擔驚受怕,焦躁不安的環境下度過,同時又是躊躇滿志,有什麼打算的時候,馬上就遇到迎頭痛擊,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我們來講劉備的幾個兒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合起來就可以念成,泰山封禪,永世流芳,是我的理想。

劉備很直接,也不怕人笑話。

孫權的幾個兒子呢?依大小排列。

孫登(公元209年),孫慮(公元213年),孫和(公元224年),孫霸(不詳),孫奮(不詳),孫休(公元235年),孫亮(公元243年)。

這就是孫權一生的內心寫照。

赤壁之戰後,孫權生了個兒子,孫權初得小子,喜出望外,得魯肅之略,以後我是有機會登基做皇帝的,這就是我的理想,那就取名孫登吧。

當第二個兒子出生的時候,曹操數十萬大軍南征,孫權慮焦,徹夜難眠,行錯一步,就有可能萬劫不復,給第二個兒子取名孫慮,三思而後行的意思。

第三個兒子出生的時候劉備剛死了一年之後,江東內部常有叛亂髮生,孫權這時候是擔心兩面受敵,給兒子取名孫和,以和為貴的意思。

第四個兒子出生年月不詳,沒有記載。

我的猜測的公元228-230之間,這個時候,陸遜剛好打敗曹魏大將軍曹休,孫權又覺得有機會了,入主中原。給兒子取名孫霸,代表著孫權稱王稱霸的雄心。

第五個兒子出生的時候,時間也是不詳,不過這兩年孫權在做什麼呢?奮鬥,一是平定溪蠻叛亂,二是海航遼東,與公孫淵搞外交,遠交近功,代表著孫權奮鬥決心,孫奮。

第六個兒子出生,孫休,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孫權親征合肥又失利了,心理再不折騰了,沒希望了,休生養息的意思,孫休。

第七個兒子取名孫亮,一層意思是孫權的對手都快死光了,快要天亮了意思,另一層意思,我眼睛亮的很,你們幾個兒子不要搶我皇位,否則對你們不客氣。

曹操的就不講了,曹操的兒子太多了,二三十個,不過我們可以講講曹操的四任領軍總指揮,曹操,曹仁,曹真,曹爽,一看曹操就是一個好色之徒。

孫權一生只有三次親征,每次親征都是大敗而歸,是什麼緣故導致孫權每次親征都大敗而歸?

我的結論是孫權根本不懂得打仗,外行指揮內行,瞎指揮。

孫權安撫武將可以,但是打仗不行。

孫權大部分時間都在防守,用人方法卻是很成功。

孫權懂得帝王權術,以柔克剛,孫權的性格也是比較溫和的,晚年為什麼好殺,因為老了怕死,疑神疑鬼。

孫權在赤壁之戰的時候用的是周瑜,赤壁之戰後用魯肅,奪取荊州用的是呂蒙,打敗劉備,曹休用的是陸遜,接著用諸葛恪。

孫權用人是沒有問題的,自己不行,但是只要人用對了,一切都行,這些人一個接著一個被孫權幹掉了,用了就扔,該換人的時候毫不手軟。

國策發生改變的時候就開始換人,孫權一生謹慎,忍氣吞聲,甚至是低聲下氣。

孫權在位的時間最長,正是因為如此,江東才能存在數十年之久,比蜀漢政權還要長個十幾年。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孫權,雙方互有勝負,相持數月,曹操退兵。

曹操退兵的原因大相持不下,後方不穩。

曹操退兵后,孫權又開始打廬江,收復了廬江郡,江准以南盡歸孫權之手。

公元214年,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六個月打敗張魯,迫降了張魯,奪取了漢中。

這個時候曹操沒有繼續和劉備作戰,而是選擇了退兵,其中原因歷史上記載是進而無功,糧草用盡,朝中有事。

公元215年,劉備平定益州,盡得益州臣民。

公元215年,孫權派諸葛謹向劉備討向荊州,劉備沒有歸還的意思,孫權令呂蒙出兵攻打荊南四郡。

呂蒙奔襲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關羽將兵馬調往義陽一線安營紮寨,做好與孫權開戰的準備,孫權令魯肅為大都督,統領三軍整軍待發與關羽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此時的諸葛亮勸進劉備以大局為重,劉備同意,並派諸葛亮為使者前往江東,與孫權達成共識,用江夏郡換零陵郡。

公元215秋,孫權再次攻打合肥,被張遼八百精騎踏營,十萬大軍大敗而回,江東聞張遼之名,可驚夜哭郎

至於為什麼孫權會被張遼大敗?難道證明曹操想以前都是給孫權放水,養寇自重?

在這裡有很多疑惑,因為這是一個歷史疑案。

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點:曹操要封王,孫權給曹操送的一份大禮,又或者是江東集團給曹操送的一份大禮,不關孫權什麼事。

為什麼這麼干,只有曹操封王了,孫權也有可能封王,孫權封王后,就會有很多官職,這些職位都是福利,以後對外發展,待遇都會提高。

第二點:曹操攻打孫權是為自己政治服務,打敗孫權容易,但是過江東卻是困難重重,曹操需要養寇自重。

第三點:孫權慘敗,曹操與朝廷的對立不僅沒有改善,反而關係會變得惡化,朝廷會認為曹操故意不收拾孫權,勞民傷財,戰爭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務。

第四點:曹操到了這個份上,已經不在管別人怎麼說,說沒有用,他只要照規矩來,朝廷也拿他沒有辦法。

孫權,江東集團送戰功,曹操養寇自重,江東非短時內收復,都有可能成為孫權大敗的原因。

有了張遼這個戰功,曹操的臉上有光,不是自己親自領導的,但是更能說明自己的領導能力,陪養戰將的能力,如果說三國是三個企業,他們的員工也會相互比較老闆。

公元216年四月,曹操封魏王,三萬戶邑,列諸侯王之上。

公元216年,曹操再次起兵攻打孫權,同時又煽動費棧等山越起事,孫權派賀齊,陸遜平定費棧叛亂。

孫權戰敗,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曹操同意,並與孫權結為姻親。

曹操為什麼接受孫權的投降呢?

我的猜測是達成了某種共識,達成了某種交易。

什麼共識?

可能是消滅劉備,消滅關羽。

這裡就有點矛盾了,曹操不是要陪養劉備,讓劉備成為益州牧,默認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嗎?現在怎麼又會聯和孫權對付劉備呢?

荀彧,荀攸,司馬朗全死了。

這又跟這三個人全死了有什麼關係呢?

曹操雖然很厲害,但是他並不敢為所欲為,很多的事情,在特定的環境下都不能搞獨裁,因為我有董事會,有股東,曹操干過一些獨裁的事情,都是慘淡收場,僻如殺邊讓,陳宮勸他不要殺,結果殺了,陳宮,張邈,呂布連曹操的老窩都端了。

征烏桓的時候,大家都勸他不要去,曹操結果還是去了,差點死在烏桓。

賈詡勸他不要攻打江東,不聽,也是大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群英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群英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孫權傳(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