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西方學」(1)

中國人的「西方學」(1)

郜元寶:我想,在中國,如果能夠從薩伊德那本書引申出一種中國的「西方學」的話,那麼這樣的西方學可能有兩部。一部是帶着中國人的腦子到西方世界去實地看西方,去實地考察,這是一種西方學;另外一個就是從西方曾經給中國造成的實際影響中來看西方——不管是捂著自己的傷口認識西方,還是現在那種懷舊的情緒,其實都已經變成中國的一門學問了,那就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化、現代文學、現代社會的現代性。西方人看東方,主要是憑到過東方的西方人帶回去的材料,實地觀感或者研究形成一部東方學。東方實際上沒有給西方社會造成像西方給中國那樣的衝擊,所以西方人不可能身在西方去看東方,而只能深入到東方的腹地去看東方。一部分中國人到國外去獲得直接的關於西方的知識,留學,考察,遊歷之類。更多的人則身在中國,從西方留在現代中國身上的烙印來認識西方的某一個方面,至少是認識西方向中國展示的那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拼在一起,有些地方可能是不能夠吻合的。我覺得,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應該把這兩個方面拼合在一起,發現它們的內在結構。葛紅兵:可能今天我們談論的目的就是說要建立一門西方學。王宏圖:你們注意到嗎,許多中國人談論西方人的時候很少關注別人的靈魂,這也是我們民族的一個特性。有一次一個從國外回來的老師說國外的社會秩序很井然,後來我問他:他們是不是感到很孤獨?他說看不出來。的確也很難感觸到這一點。不過我們的很多遊記,在編織很多關於西方的知識的時候,要麼把西方渲染成人世間的天堂,要麼就指出它的缺陷,社會弊端,要麼就是像過去官方僵硬的意識形態那樣指出他們「精神空虛」,而什麼叫「精神空虛」?實際上寫遊記的人很少關注那些內在的東西。(郜元寶:這個問題很重要。)我發覺我們在談論西方知識的時候也暴露出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實際上很少關心靈魂,在我們製造出來的外國圖景中,我們對他們的物質的東西那麼關注,正是因為我們靈魂很貧乏。比如說這兩年上海,北京和一些沿海城市富裕起來了,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城市倒顯得很破舊。有些中國人就會很自滿,覺得我們跟外國差不多,甚至比他們還好。但反過來就想,這種所謂的「好」僅僅是看到了很外在很表面化的東西。郜元寶: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在中國現代的傳統中,對西方的確有迥然不同的幾種認識角度,不過大多數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主要認識的還是西方社會在他們看來比中國優秀的政治結構、經濟和法律的模式等等,還沒有來得及或者根本就沒有興趣認識西方社會的內核,比如西方人的信仰的生活。葛紅兵:這還是「中體西用」觀念的延續,覺得中國人在精神上要優於西方,比如說季羨林,他覺得中國是「天人合一」的,西方是「天人二分」的,所以西方人沒有建立人和大自然是和諧的觀念,而是人要征服大自然。所以西方人在大自然面前要麼覺得很強大,要麼覺得很悲觀。西方的外表/西方的內核郜元寶:在這個方面魯迅是很優異的,他對世界的認識主要是去認識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其他族群的內心,認識他們的靈魂。在他的著作里,對西方的描寫,對外國人的描寫,不太看重他們的物質層面的問題,他只是抓住他們作家的筆下人的靈魂狀態。但這種對西方的關注方法在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看來是不實用的,更不會被採納到政治的計劃里去的。知識分子覺得魯迅這種對西方的了解太傻了,太不實用了。在80年代初我們也作了很多努力。因為當時政府介入到意識形態的爭論里去了,所以那個時候學術界對西方的研究還是很受重視的,而現在則完全被冷落了。今天學術界談論的西方,仍然是西方社會的物質層面,像魯迅那樣渴望了解西方人的靈魂的知識分子,已經越來越少了。中國現在有許多關於西方的半吊子的法律專家、經濟學專家、政治學專家,但是深通西方文化的學者,恐怕一個都沒有了。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我覺得從中國現在的知識分子關注西方的重點,就可以看得出他們的學術興趣還是被我們意識形態所驅使。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很少有像「五四」那樣「務虛」型的呢?我們這裏所說的「務虛」只是一個比喻,意思實際上就是指關注他們的靈魂,研究西方人心靈深處的「生活方式」。我們更多的是高談闊論西方的憲法怎樣,西方的市場經濟怎樣,西方的政治如何,西方的街道設施,社區結構怎樣,而很少研究西方人心裏究竟怎樣。「911」事件之後,我幾乎一點也沒有聽到我們的據說是了解西方的學者們,有誰站出來,從靈魂的、文化的、宗教的角度,而不是僅僅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談一談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呢?還是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興趣?我覺得很可能是後者,或者主要是後者。興趣沒有了,能力當然也就談不上。所以我覺得,中國目前這種西方研究的貌似的進步的趨勢裏面,其實包含着嚴重的退步。葛紅兵:我想中國人對西方的意識受這樣一些目的的驅使,第一個是功利主義的目的,就是「拿來主義」的想法,覺得什麼東西可以被我們馬上拿來,為我們所用,我們就去研究它,什麼東西能夠更快的改變我們,我們就去研究它。所以物質層面的東西,比如科技,民主,我們都很容易去切近它。第二個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什麼東西妨礙了我們,比如人與自然的觀念,人的基本權力的觀念,我們就去反對它。我們受這兩種趨向的影響特別深。總的來說,中國人沒有脫離自身的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考量去看待西方的習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直來直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直來直去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人的「西方學」(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