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2)

序 言(2)

這六個人成為新俄羅斯的締造者,新制度的宣傳者和建築師。1990年末,他們體會到巨大政治力量、可觀的財富或兩者加在一起所帶來的影響力。儘管他們的方法和手段不盡相同,但成功的思路確有驚人的相似:六巨頭時而積聚財富,時而又失去財富,他們牟取了俄國工業皇冠上的顆顆明珠,組建私人軍隊,左右競選結果,最終控制了包括金融命脈、莫斯科在內的整個國家;他們收購了俄羅斯最大的媒體,特別是電視台,他們不僅擁有許多工廠,而且攫取國有資產,包括插手預算,干預國家法制執行機關的工作,影響克里姆林宮領導者。在大膽推動新俄羅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初期,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的大亨們,偶爾也顯露出殘暴的一面。1985年3月10日,是這六個人成長新時代的開始。在位僅13個月的前蘇聯總書記康斯坦丁?契爾年科因病去世,克里姆林宮的醫師葉甫根尼?查佐夫打電話給當時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戈爾巴喬夫。隨後政治局委員們乘坐黑色豪華轎車湧入克里姆林宮,他們僅開了幾個小時的會議,就把戈爾巴喬夫扶上了權力的頂峰,從而拉開了蘇聯解體的序幕。戈爾巴喬夫所進行的革命性的改革影響了本書的六位主人公。然而,變革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是遠離權力中心的無名的數學家、大學教師、官僚和學生。當然,戈爾巴喬夫在成為蘇維埃總書記之初,不可能立刻指派他們成為這場變革的帶路人。在莫斯科一幢年久失修、混凝土預製板結構的公寓二樓廚房內,四肢瘦長、年輕的建築隊經理正在怒氣沖沖地抱怨自己生活在所謂的「發達社會主義」里,他就是亞歷山大?斯摩棱斯基,一個倔強的能駕駛自動裝卸卡車的30歲硬漢,他成長在沒有父親的單親家庭里,從內心深處就對自己的境遇憤恨不滿。在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學院,這個以培養化學工程師著稱的學府里,21歲的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還有一年就要大學畢業,他內在的魄力和雄心隱藏在外在的、孩子氣的聲音里。霍多爾科夫斯基已經對經濟發生了興趣,他為共青團收集團費,還在校園裏開了個學生咖啡廳。在蘇聯應用科學中心——科學院管理問題研究所,數學家和理論學家在那裏研究控制彈道導彈和原子能反應堆。39歲的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是數字決策理論的專家,並擁有自己的實驗室,他夢想着有一天能問鼎諾貝爾獎。在通往國際機場的高速公路上,一個瘦弱、灰心喪氣的年輕人開着他那輛來往奔走的、不合法的計程車,他是33歲、憤世嫉俗的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他曾在劇院接受導演培訓,並夢想在那開展自己的事業,但在莫斯科這個大舞台上一敗塗地。在莫斯科市政府,尤里?盧日科夫坐在一群中年官僚和工業部門經理之間。他在那些數以千計、不經立法機關審查就批准的官員之中並不突出。盧日科夫已經48歲了,他說話帶着管理者和當權派的口氣,經常坐着黑色伏爾加公務車四處視察。在死氣沉沉的列寧格勒電子工程學院,身材瘦高、紅頭髮、30歲的阿納托利?丘拜斯已經顯露出具有頑強和權威的氣質。他在軍事學院任教,他父親是忠誠的**員,可丘拜斯卻在社會主義體制下背離了父親的信仰。在戈爾巴喬夫羽翼漸豐的時代,即便這六個人共聚一室,彼此之間也很難展開交流。他們來自蘇聯社會各個階層,從特權階層到科學界,從江湖騙子到工業部門的管理階層。他們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應變能力。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掌握了利用舊制度的方法,同時又以驚人的速度擺脫了舊體制的束縛,跨越到新世界。六大寡頭中的斯摩棱斯基、別列佐夫斯基、霍多爾科夫斯基、古辛斯基僅用了15年就成為富有的大亨,他們聯手在葉利欽時代非正式地執政,並在政治力量的蔭蔽下形成一個金融集團。另外兩個寡頭盧日科夫和丘拜斯成了政治強人。盧日科夫兩次當選為莫斯科市市長。首都莫斯科匯聚了整個俄羅斯的資本,盧日科夫在那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丘拜斯自1990年就一直活躍在經濟改革領域,他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數額最大的國有資產私有化的設計師,與其他五人不同,他還是那些瘋狂攫取這塊土地的資本家及其追隨者的教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利
上一章下一章

序 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