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業未竟,鬢已秋(3)

第二十二章:業未竟,鬢已秋(3)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追憶流逝的風煙,讓過去和現在的一切都成為詩。詩人當時還以「念奴嬌」詞牌寫了一首《井岡山》,構思和語境同這首《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大體相似,或許是先寫的「念奴嬌」,覺得不太滿意,便換成「水調歌頭」重寫。如果加上當年創建井岡山根據地時寫的《西江月·井岡山》,**一生以「井岡山」為題寫了三首詞。井岡山,成為**惟一一個三次傾注詩情的地方。在詩人重上井岡山的感受中,從革命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38年的歷史步伐,留下的除了「鶯歌燕舞」的如畫江山以外,更重要的是沉澱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激發着「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這些豪情壯志,既是歷史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也是創造未來的動力和信心。「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紅旗,是改變世界的動力和象徵,也是詩人特別酷愛的意象。從「旗號鐮刀斧頭」到「山下旌旗在望」;從「紅旗躍過汀江」到「風展紅旗如畫」;從「風卷紅旗過大關」到「不周山下紅旗亂」;從「紅旗漫卷西風」到「壁上紅旗飄落照」;從「紅旗捲起農奴戟」到「妙香山上戰旗研」……旗幟飄過巍巍井岡,茫茫烏蒙,綿綿六盤,浩浩中國……一曲曲艱難困苦與詩意盎然的「紅旗頌」,注入了詩人締造紅旗、護衛紅旗的生死之情。《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讓人們隱約看到了一座精神之橋,一座從昨天到今天進而開闢未來的思想之橋。**的詩興和詩思,就這樣走進了一條主題鮮明的通道:他決心按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去揭示命運,去掌握未來。一年後,他作出了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錯誤的決策。美國傳記作家特里爾稱:**具有使人驚訝的能力,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或許是他晚年對自己的制度所作的打擊。一生都深諳政權無比重要的革命領袖,為了掌握未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年後,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0年後,不惜以73歲的高齡,毅然發動群眾通過全面奪權,去「改造」歷半生坎坷親手締造並一直倍加珍視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或許,他希望用最好的東西來替代已經擁有的現實。英語里有一句格言:最好的東西是好東西的敵人。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最好的東西,只有更好的東西。一味追求最好,常常會忽視、輕視乃至厭倦好的東西。1966年6月,**先後到了杭州和韶山。在南方,他以極其複雜的心情觀察著、思考着「文化大革命」發生后遙遠北京漫天波涌的政治形勢。他的觀察和思考,屬於政治家的,也是屬於詩人的。於是,便有了一首《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這是**寫的最後一首關於現實題材和惟一一首直接描寫「文化大革命」的作品。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收入《**詩詞集》公開發表。在**生前,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如今保存下來的是經他審定過的抄件。這首詩當時沒有以任何形式流傳出來,可能有許多原因,但與作者在詩中表達的複雜心境不能沒有關係。細細品味,「文化大革命」狂飆在北京突起之時,作者「又來南國踏芳枝」,語句雖然輕鬆,心情卻未必如遙遠的空間距離所顯示的那樣作壁上觀。接下來「青松怒發」、「敗葉紛落」、「風雷驚世」、「旌旗滿街」各種意象的描述,依然是劍拔弩張的氣氛,依然是因激情投入而顯得十分自信的心理狀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業未竟,鬢已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