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任繼愈的對話(2)

與任繼愈的對話(2)

任繼愈:中國有56個民族,但是56個民族卻很少有民族矛盾。這不能不說中國文化的偉大卓越、博大精深。

王小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謂人所共知。怎樣對待中華文化、怎樣弘揚中華文化,被許多學者、智者反覆地思索著、探討著、爭論著。不管是哪家哪派,都會認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重要準則。這個準則固然重要,但衡量「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在我看來是更為重要、更為有意義的。我們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上所有的失誤歸結起來就是:「該拋棄的保留得太多,該保留的又拋棄得太多」。

任繼愈:你說得很好!你都寫過哪些書?

王小平:在我19歲的時候,與人合寫了《大成奧秘——超越美國成功學》;20歲的時候寫完了《本領恐慌》,這本《第二次宣言》是我在21歲的時候寫完的。《第二次宣言》雖然涉及了很多門學科,但是它是一本未來學專著。

任繼愈:未來學?

王小平:對,是一本未來學方面的書。我覺得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很缺乏未來概念,過分習慣於農業時代的后饋思維。大多數中國人,重視歷史甚於重視未來。我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着「未來決定現在」的前饋思維方式。只有具有未來眼光、未來意識才能真正領先未來。

任繼愈:嗯,你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對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靈魂、精髓並沒有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於自強不息,不斷接觸新事物、不斷容納新東西,這樣就能夠解決新問題。你們年輕人要多了解過去的優秀文化,才能更好地創造出未來的新文化。你在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

王小平:我覺得今天特別需要有新文化觀。這個新文化觀,既整合了科學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精髓,又整合了當代文化與古代文化的精髓,還整合了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精髓。這個新文化觀主要有六大文化構成:唯人文化、生命文化、生態文化、和合文化、共利文化、大成文化。您感到這個提法怎麼樣?

任繼愈:我要系統地看了你的書後才能說。說到生態文化,儒家與生態的問題一直是我關注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儒家的典籍里有豐富的資源,《月令》和《夏小正》都涉及到了生態觀念的問題。到了漢代,政府的行為幫助了這些觀念的落實。例如,處決犯人是在秋天,取秋天萬物凋零之意,春天不許砍伐樹木,取春天萬物生長,不殺伐生命之意。這些,都逐漸形成了制度。王小平:任老,您研究宗教,那你信仰宗教嗎?

任繼愈:我是堅定的無神論者。

王小平:任老,我看過一篇《人民日報》上關於您的專訪,說您的右眼在20多年前就已經失明了,左眼視力也只有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您每天早晨還四、五點鐘起床讀書、寫作。對您這種精神,我真的是特別佩服!雖然這幾年靠自己的一點努力和勤奮也出版了一些作品,還在香港出版了繁體字版,在北美華人圈也比較暢銷,但在您面前,我真的是自愧弗如,我要向您好好學習。任繼愈:我始終記着我的老師熊十力先生的勉勵:「作學問就要立志,作第一流的學者,要像上戰場一樣,義無反顧,富貴利祿不能動其心,艱難挫折不能亂其氣。」希望你也如此!王小平:謝謝任老勉勵!《第二次宣言》這本書送給您,請多指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出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出發
上一章下一章

與任繼愈的對話(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