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 A village

村莊 A village

曾有一個人跟我說,老了以後,一定要去歐洲的鄉村住上幾年。說這話的時候,還從未去過歐洲的鄉村,所有的印象都來自於小說、電影或繪畫。我也有過這樣的夢想,可我喜歡的都是過去的鄉村,我想,它的冰雪應該是像艾米莉筆下的呼嘯山莊那樣的,它的濕潤應該是像小約翰·克利斯朵夫8歲時住過的小鎮那樣的,它的浪漫則是像倫勃朗所畫的荷蘭風車村那樣的。我穿着粗布的灰色或褐紅色的長裙,扎一塊頭巾,提着水桶或牛奶桶,在自家的草場上洗衣服、採花。或者,還可以像《音樂之聲》裏的女教師那樣,領着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在山野上一邊跑一邊唱。累了就坐在陽光下,看對面山頂上墨綠的塔松和潔白的雪線,呼吸著近處從小木屋裏散發出來的涼絲絲的帶着甜味的奶香氣。想像居然就變成了一種記憶。當我走進歐洲的平原和山野,不由自主地便四處捕捉記憶里歐洲鄉村的影子。意大利的鄉村太高太遠了,他們把房子建在山頂上,看上去就是戰爭留下的痕迹,彷彿那個遙遠的古羅馬時代還沒結束,車在山下經過的時候,只能遠遠地看見城堡的上空露出一個尖尖的教堂鐘塔。像一面巴掌,老遠地招呼你上山去做客。奧地利的鄉村像別墅,那紅瓦頂的童話一樣的小房子,大都依偎在森林邊上,門前是一片人工種植的牧草,不斷地收割,不斷地長出,除了夠自家奶牛吃的還可以賣給別人。有一條鴨腸子似的柏油小路穿過草場,鋪路的人像個畫家,故意把筆扭幾扭,最後才讓那條小路通到門前。如果腳下沾了泥,你絕對會不好意思走進人家去。荷蘭的鄉村卻是獨立的一種,這世上沒有誰可以與它相比,它是它自己。它自己也料不到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原本是一種帶有命運色彩的痛苦和掙扎,突然有一天卻被全世界的人羨慕不已,所有的人都想來這裏看個究竟。荷蘭在北海海邊。它的土地是在海邊用一條大壩圍出來的,大壩外是海水,大壩內是村莊。村莊的地面還沒有大壩外的海水高,而他們就在那一道攔海大壩的背後生活。如果想種出給奶牛吃的牧草,給人吃的水稻,村莊里的人就得不斷地把倒灌的海水排出去。開始是手工操作,後來改用馬拉踏車和水車。好在荷蘭不光有水,還有大風。於是公元13世紀的某一天,有人在水邊豎起了一架高大的風車。於是那座高大的十字形的風車,在荷蘭的村莊一直旋轉到現在。如今,你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荷蘭的風景,總會看見,在寧靜的地平線上,有一架或一排風車。風車成為荷蘭的標誌。在我的感覺里,荷蘭是十字形的,旋轉着的,風很大,水很涼,而且空氣被風車攪動得格外潮濕。其實,風車是荷蘭人生命里和日子裏必然要有的東西。它所承擔的,不只是排除倒灌的海水,它還是農場主在稻田裏插秧灌溉的動力,是磨坊主磨米磨面賺錢的工具,家庭主婦則靠着它把生米做成熟飯。因為村子住得太分散,風車還是一種語言,只要看它的十字形葉板,遠遠地就知道風車的主人現在想幹什麼,或者幹什麼去了。時間過去了這麼久,人們大都對許多古老的東西厭倦了,有的就捨棄了,荷蘭人卻固執地保留着自家的風車。還讓它在風裏旋轉,即使不能旋轉了,也讓它站在原地,成為給人觀看的風景。當旅遊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荷蘭的風車也漸漸變得不那麼純粹了。像一個村姑,突然被城裏的大公司招去當公關小姐,那張純樸的臉被化上了濃妝,姿態也扭捏起來。我與許多人一起,聚集在專門給遊人看的那一排風車前。風車像一個大道具,只能看,不能旋轉。附近那一片烘托它的村舍,則像美工精心畫出來的佈景,我不敢邁著真實的腳步走進去。我在那裏看了一小會兒,就忍不住走開了,聞着草香,一個人繞到了佈景的幕後,也就是這個戴着假面具一樣的村子的背後。我想,我也許在這裏能看見村莊本來的樣子。於是,我看見了這一對正在急急奔走的老人。也許是處在一個邊緣上,也許是老年人生性就不想輕易改變什麼,村莊的人就是村莊的人,即使穿着西裝和長裙,也不想邁什麼紳士和淑女的步伐,我看他們的腳步,就是勞動了一輩子的那種敏捷和健壯。他們身後的風車,正停在一個等待好事降臨的位置上,他們也許怕別人看不見,就動身去村裏賣乳酪的那家小店鋪或河邊的小廣場上,想把這件事親口告訴大家。這兩個老人,讓我找到了我所熟悉的村莊的感覺,讓我看見了比歲月還要老的磨坊和木製風車,讓我聞着了類似於小時候的那種青草和蘆葦的芳香。這裏真僻靜,路面很窄,草尖還戴着露珠,蘆葦把房子湮在裏面,風吹過來,發出低低的呼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個女人眼裏的歐洲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個女人眼裏的歐洲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村莊 A vill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