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那一年》體驗「新新中國」

張頤武:《那一年》體驗「新新中國」

《那一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這是口碑不錯的《SOHO小報》去年文章的選集。其中的文章可以用面廣人雜來形容。從時尚人物和地產商到詩人和小說家的各色人等在這裡寫出自己對於城市、對於生活的片斷的感想。這些文章都有一種隨興談來的即興和輕鬆。其中有對於自己生活的關鍵的「那一年」的回憶,有對於城市空間的想象,有瑣碎的私生活的討論和交流。風格好在它的不正式,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煞有介事。從這裡可以看到的是中國城市生活的多樣而有趣的面貌。一個我們過去無法想象的「新新中國」也通過這樣的瑣碎徐徐地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中國生活的新的多面性,讓我們看到一種被激發的活力的呈現。一種新的「都市性」在中國文化中的崛起是一個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這種都市性乃是將文學想象的中心轉移到都市,都市開始成為文化想象的中心。

據李歐梵指出:「概括地說,五四以降中國現代文學的基調是鄉村,鄉村的世界體現了作家內心的感時憂國的精神,而城市文學卻不能算作主流。這個現象,與20世紀西方文學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歐洲自19世紀中葉以降的文學幾乎完全以城市為核心,尤其是所謂現代主義的各種潮流,更以巴黎、維也納、倫敦、柏林和布拉格等大城市為交集點,沒有這幾個城市,也就無由產生現代西方藝術和文學,所以,正如雷蒙·威廉斯所說:西方現代作家想象中的世界唯在城市,城牆以外就只有野蠻和無知;不論城市如何光明或黑暗,沒有這個城市,世界就無法生存。」(《現代性的追求》三聯書店2000年112頁)農村與城市的對比和衝突一直是「現代性」的中國文學的中心焦慮。不僅許多作家來自農村,對於農業生活的記憶是文學想象的不竭的源泉,城市是在和鄉村的對比中存在的,往往城市是被鄉村所界定的,除了「新感覺派」和張愛玲等人之外,中國並沒有真正表達都市經驗的作品。而今天的由中等收入者所表達的都市經驗完全不同於已往的都市感覺。一種完全脫離了鄉村的都市性已經成為文學寫作的中心。這種都市性在於對都市空間的展示和都市生活的處理都不復有那種鄉村記憶的影子,城市的經驗具有一種完全內在化的展現。由於中等收入者開始完全沒有了鄉村經驗,他們也徹底地切斷了和鄉村的聯繫。他們生活在一個大都市構成的網路之中,由都市網路加入和參與全球化的生存。於是,《那一年》將一種新的都市性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由這本書觸摸中國城市的脈動。城市的經驗是一種零散的、放射狀的經驗。《那一年》里的零散和片斷的表述可以讓我們體驗一個「新新中國』無可爭議的崛起。

這裡的形式有點象當年茅盾等人倡導的《中國的一日》,但那是這個國家和他的人民在苦難和悲情中的縮影。而《那一年》中的中國卻已經有了新的命運。(張頤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張頤武:《那一年》體驗「新新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