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給予

愛是給予

你如何描寫愛?你如何為真愛下定義?當對方的幸福、安危和前途成為你自己的幸福、安危和前途時,你就擁有了一個成熟的愛了。真正的愛,是不斷地付出。不是以你能得到什麼為基礎,而是根據你可以付出什麼給對方來衡量的。那些擁有良好、健康人際關係的人,最重要的共同特徵,是他們都是會給予的人。愛要持久,就必須真心誠意地對待別人,重視他們本人的價值,關心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成熟的愛,應當是以對方為中心的。在《婚姻之愛》一書中,查理·斯特勞斯寫道:「人最大的滿足,在於使別人得到快樂。若我們只是一味自私地尋找快樂,反而永遠找不到它。我們越是尋找,越是遭遇挫折與失望。若能摒棄自私的心理而多為別人着想,反而會帶來極豐盛的回報。」斯特勞斯又說:「成熟的愛剛開始是接受得多給予得少,漸漸發展,進而能快樂地付出全部,並且不求任何回報。」什麼是你最想要的?通常人們會有一種態度:「當我想要得到的時候,我便要擁有它。」,這也是引起戰爭和國際間衝突的主要因素。這種佔有慾不但會毀滅一個國家,也同樣會摧毀婚姻和家庭。但我相信若我們能有一種態度,把別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培養一種自我奉獻,主動給予的精神,那麼大部分遍行世界各地的災難性問題都可以解決。幾乎所有的婚姻和家庭關係問題都可以因個人簡單及衷心的態度改變而得到癒合。一個完全的關係,是無論對方的反應如何,仍願意百分之百的投入。在彼此相愛的關係中,如果雙方都沒有完全付出,便會形成彼此僵持的情況,一面窺伺對方是否已盡了全部的心力,一面又挑剔對方所做的似乎都不夠,然而當你完全地付出時,你會無條件地愛和接納一個人。愛若是以付出為出發點時,便會得到驚人的回報。他會發現付出了百分之百,可能得到百分之一百五十。因為當一個人,感受到被無條件的愛時,會很自然地以同樣的愛來響應,你差不多總是得到比你付出更多的回報。如果你的愛是成熟的,就不單會只想到自己的需要,也會顧到別人的需要。當那些需要與自己的需要相衝突時,成熟的愛不需要通過擲硬幣及類似的選擇,而是願意先滿足別人的需要。你會發現別人的需要,對你來說顯得比自己的需要還重要得多。在一個極高的愛的境界中,「愛」是不自私的;它使得我們有寬宏的度量,將個人的快樂置之度外,而以他人的興趣為主。以小提琴和弓弦來比喻兩個人之間的愛。在一位成功的音樂家手上,小提琴和弓弦可以合奏出美妙的音樂,這使得人難以想像一旦他們分開了將會如何。同樣地,若一個男人和女人共同進入成熟和彼此給予的愛的關係中,如果他們勞燕分飛將令人難以想像會是什麼情景。成熟之愛在相見時會產生一種喜悅之情,而這種喜悅的感覺會繞樑三日仍不絕。事實上,這種歡喜之情愈來愈濃厚,使你依依不捨,甚至連想也不願想分開的日期。因此為了種種正確的理由,你必須等到與她無法分手,並且不希望禮拜天的來到時,才可以結婚。杜華特寫了一本名為《我愛上了一個女孩》的書,其中說:「若你無法想像沒有她的日子會如何,或是當她不在你身旁時你會感到痛苦;甚或她常出現在你的腦海、夢境中。若她的快樂對你來說更重要,你便是在戀愛中。」《夫妻相處的藝術》一書的作者羅勃·泰勒博士說:「我們生存在『丟棄』的時代:用完就扔。在過去十年中,也發展出一種彼此關係也是同樣可以用完就扔的感覺。」然而成熟之愛的標誌就是信守誓言。我越來越相信多數的夫婦在結婚前就失敗了。因為他們抱着一種「若處不來,或有問題發生,很簡單,那就分手算了」的態度。或尋找婚姻伴侶時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然而,成熟之愛是「寧缺勿濫」。當有人問:「你是否認為所謂的『自我』社會,導致今日許多破碎的婚姻?」泰勒博士說:「是的,我想這種『自我』的哲學觀,對於今天離婚率的居高不下有很大的影響。這個問題當回溯到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教育兒童的方法。這段期間被認為是兒童嬌縱時期,那時**變成需要,父母們無法教導小孩,如何處理失敗時的挫折情緒。以及對於一項關係和對別人承諾的責任感。現在,那批孩子剛剛步入成年和婚姻生活,也是最容易離婚的年齡。」在這樣一個時代里,犧牲和承諾一樣抬不起頭。然而若沒有犧牲,承諾是毫無意義的。承諾的代言人是犧牲。我們應當明白我們的伴侶信守承諾,是因他願意在行為上有所犧牲,這不只是在乎他說什麼,而在乎是否言行一致。除非你確定你的伴侶信守誓言,並且願意付出代價,不然,你無法對他敞開自己,一如神所要求的。結果便是使得你們無法享受親密和諧的關係。時下的一般態度是:「只有當我能從其中得到什麼,我才會為我們的關係努力。」這種話有很大的害處。在遇到困難時,成熟之愛不會抽身走掉,而是堅持到底,直到克服困難。研究結論顯示,信守承諾是一對伴侶成功地解決問題與挫折的基本要素。當一對伴侶互相信守承諾時,使得配偶的相知更深,相愛更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真愛1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真愛1
上一章下一章

愛是給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