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1)

西線無戰事(1)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

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1930年出品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

主演:盧·艾爾斯

約翰·雷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

·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十四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給人類帶來永久傷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德國小記者雷馬克打算開始寫一部他自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餘時間寫作,結果僅用了6個星期,小說就完成了,可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多,因為許多出版社都不願出版這部作品。後來,總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小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一年竟銷售了120萬冊,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本,總發行量在500萬冊以上。雷馬克也因此由一個無名的小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看中了小說的主題,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也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邁爾斯通以沉重的筆觸和簡明精鍊的手法寫活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無情,透過一名德國士兵從迷戀戰爭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轉變,渲染了戰爭的恐怖及其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人類自相殘殺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災難的當權者的厭惡,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衝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后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阿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
上一章下一章

西線無戰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