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第217章

217.第217章

宣文十六年。

東屠國攻陷了大魏朝的京城。大軍並沒有搬師回朝。相反,君王劉長石留在了這一座鄴都城裏。

次年。

東屠國藉著去年的大勝一展神威,又是藉機拿下了大魏朝原本疆域裏靠近了東屠國的二州之地。

宣文十七年大魏朝疆域,並不是一片平靜。這北方的中原之地,那是處處鋒煙。

若論哪兒稍稍平靜些,唯有東屠國治下的這二州之地。當然,更多的太平,還是已經早早在東屠國治下的黑山白水間的土地。以及那半島的長治之地。

宣文十七年的初秋。

漢京城。

王宮裏的榮娘已經知道了前線的情況。

這個春夏之季,東屠國的前線是大勝,又是得了一州之地入懷。

可謂是春風得意,正是東屠國的無限大勝之機。

至於榮娘更在意的事情,那便是長子伯玉寄回了家書。家書里自然是說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其中的一條,便是王室與朝中的重臣,將會遷往鄴都城。

鄴都城,那將會東屠國的新京城。至於漢京城?

漢京城只能淪為了一座舊都,一座君王起家時的潛龍之邸。

「這一回去了鄴都城,想來漢京城往後是見不到了。」榮娘與夫君劉之燁閑聊時,自然談了這等小事兒。

「母后倒是頗想去瞧一瞧鄴都城的。榮娘你這意思是不想嗎?」劉之燁心情非常愉快的。他的心情好的,任何人都能瞧出來。

「怎麼會?」榮娘搖搖頭,回道:「能去了鄴都城,我也挺歡喜。」

「更何況……」榮娘話到這兒停頓了一下,她思考了一下后,方才又說道:「漢京城裏的一些風聲,你也是知道的。我啊,也不可能是真裝聾做啞了。」

「伯玉如今打得大魏朝的嫡系往草原那邊逃竄。那剩下來的不過是些流民勢力。大魏朝曾經的疆域,早早晚晚也是要落到了伯玉的治理之下。」榮娘說這話時,同樣是於有榮焉的樣子。當然,她也真覺得長子了不得。

「朝里朝外的,總有風聲想着成了從龍之功,上了勸進的奏章。」榮娘這話一說了。劉之燁也是沉默了。

稍後,劉之燁才說道:「人心如廝。」

「不過,想來伯玉有計較的。」劉之燁對於長子伯玉那是信心實足的。

榮娘聽后,亦然是點了點頭,同意了夫君的說法。

宣文十七年,秋末。

王室與重臣在禁衛軍的護領下,倒是真的來了一回長途的遷移。從漢京城到鄴都城,整整花了兩月余。

在初冬之前,這一隻隊伍才是到了鄴都城。

宣文十八年,春。

這個春三月初一日,榮娘五十周歲的壽辰。

也是這一年的秋,東屠國在又得了曾經的大魏朝的二州之地后。在大勝之威下,朝中重臣紛紛上奏章,請君王劉長石晉位。

從大王上晉王?

還能是什麼?

那自然是普天之下的主宰,被奉為了帝王。

皇帝。

自然是天子稱尊,道寡稱孤的九五至尊。

君王劉長石沒拒絕,當然,也沒同意了。而是連連壓了兩回重臣的群情請晉位之事。這等事情,有些動作大家看一看就明白了。

既然沒有拒絕,只是壓下了。

群臣哪還不懂了君王的心思?

於是。

又一次的大祥瑞事件后,群臣再度的上了請君王登基為帝的奏章。在大朝會上,那更是群情凶凶,全是忠臣要上了諫言的模式。

真是一派的君臣同心,合台演了一場好戲給天下看一看。

不過,讓群臣驚訝的是,這一回君王劉長石還是拒絕了。當然,在拒絕之後,君王招見了心腹重臣好好的談一談。

然後……

自然就是有風聲傳了出去。

登基的事情,君王是默許的那可以上奏章的。不過,如今的局面讓君王不太滿意。為何?那是連北面的半個中原都沒拿下來。

真要做皇帝,至少得有北面的半壁江山。若不然,豈不會弱了君王的神聖?

君權天授。

可不是誰登基了,就真是天下人認可的君王。至少,那也要當了半壁江山的主人,才算的一個正統的帝王。

這樣的江山方得長久。若不然,急烘烘就上位了,那是要被史書上記了一筆的。

劉長石如今正是壯年,他的精力甚好。能上馬開弓,能下馬治政。既然心力甚足,何苦急了呢?

倒是君王的意思一透露,前線的將軍那是更加的動力滿滿。

東屠國可是軍功受爵的。這等軍功的爵位,太多人肖想了。

便是劉長石的三個弟弟,這一位君王都是給了機會,想讓親兄弟也是領一些功勞的。至少,是給了相關方面的差事。

鄴都城的王宮中。

劉長石忙碌了一天。他這位君王是真忙碌。

事實上,若說不想登基稱帝?那是假話。

只是,劉長石心中有數着。他是想熬了火候。治大若烹小鮮,不必要太急的。有些東西已經是囊中之物。

劉長石自然更要愛護了君權神授這個名聲。

天下,有德者居之。

這個德,可不是道德,而是德行。

天子,唯兵強馬壯者得之。

可同樣的,有時候大義的名份這一名旗幟,那也是要在手裏牢牢的佔領住。因為,這等重要的大義,君王不拿穩了,那會出亂子的。

「……」

擱下了手中的奏章,又是入了毛筆於毛洗上。

這時候的劉長石坐了御案后的椅子上,他是微微閉目養神。良久后,劉長石睜開了眼睛。那一份擺那兒的奏章,那是在那兒。

上面的內容劉長石當然知道。

這是一份秘奏,上面說的自然是龍衛司抓捕到了一直通輯的犯人。

那秘奏上,一個血紅的「殺」字,更是力透紙背。說起來,也簡單了。對於那一位曾經的高麗國和淑公主,這個如今被捕獲的階下之囚。

劉長石只是簡單的給了一個解決的法子。那就是送了敵人去死。

這不過是一件往事,解決后得了心安。劉長石想得更多的還是朝堂上的政事。大魏朝內的流民勢力,曾經他這位君王扶持起來的。

當然,也是因為如此。

那大魏朝的部族軍才會打了敗仗后,乾脆的往草原逃跑。為何不留下來,繼續的跟東屠國繼續作戰?

很簡單,大魏朝在中原的統治根基很薄弱的。

那些流民勢力其實更是已經燎原的大火。這等頭疼的麻煩,如今倒是落了君王劉長石的頭上。而事實就是劉長石並不打算了,給這些流民勢力太多的仁政。

至少,對於流民勢力的上層,劉長石並不打算給太多的恩惠。而那些捲入其中的底層呢?

劉長石同樣的,沒法子給了太多的恩惠。除非對方投降,否則的話,他這位君王只能站在了東屠國的利益上。

因為,這些見了血,已經銳變成了新軍閥的流民勢力,豈會認輸了?

這些起來造反的傢伙,那可是奔著坐江山的目的才走到這了步的。至於那些沒奔著大好前途的野望着的勢力,早已經被大魏朝之前的那些年動亂與撕殺中,盡數的淘汰掉了。

宣文十九年。

春。

劉長石在朝臣的又一回勸進下,終於接受了群臣的賀表。

由欽天監算了吉日,劉長石這位君王親自圈定了日子,在宣文十九年的八月初八日登基稱帝。

瞧著似乎時間還要隔了一個夏季?

實則,朝中的重臣們都有默契。這是君王在給陸軍的大佬們以壓力。帝王要登基,何等的大事?

那肯定需要了大吉大利。

陸軍這等軍國利器,豈能不拿了大捷,以為君王賀嗎?

宣文十九年,秋。

一場大勝。

曾經的大魏朝疆域,東屠國已經佔了三分之二。

剩下來的那些疆域,不過早晚,全是東屠國的囊中之物。

八月初八日。

這一天,劉長石登基稱帝,改東屠國的國號為漢。年號依然是宣文。

其後。

宣文帝奉祖母劉王氏為太皇太后。

至於榮娘夫妻?

自然也是奉為太上皇、太上皇后。

至於曾經的付王后,更是被宣文追封為元后,付氏一族更是多有恩寵。至於三個弟弟,宣文帝也是多加恩寵,盡數的冊封了郡王爵位。

王爵,非是皇室子弟不可得。

軍功爵位,卻是酬謝了那些在大漢朝的建立里,立下了功勛的有功之士。

宣文二十年,開春。

宣文帝頗是大喜,因為大魏朝治下的敵對勢力,不是被打敗了,就是沉服了。如此的大勝之下,豈能不樂哉?

得了中原的半壁江山,宣文帝這帝王之位,自然是堂堂正正。

也是這個春,宣文帝知道了大晉朝的消息。大晉朝換了一位新天子。那一位太元帝司馬元曜已經駕崩了。

大晉朝新的天子是太元帝唯一的子嗣,那位當這監國小太子的嫡皇子承位。

對此,宣文帝是看了秘奏之後,一翻大笑。

為何?

主弱臣強,非是好兆頭。

敵勢漸弱,於旭日東升一般的大漢朝而言,真是最美妙之事。

……

後記:

《漢之世家.序》

數列代之帝王,賢者莫過於(漢.太.祖)宣文帝,三十載一統天下社稷。治九州,平西域,征草原,威四海八荒,開五百年漢世之太平。

一一數之,後世景仰。

……

(全文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之榮華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穿越之榮華路
上一章下一章

217.第21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