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五章

於是太子派頭腦清醒地又將議題正回去,這回讓了一步,不再說要讓太子接觸實際政務,可跟着上朝旁聽一下總成吧。

依舊是那個領頭的御史率先發言,直接把皇帝拿出來舉例,「先帝在時十分器重陛下,陛下年十五已入朝聽政,如今太子年將三十,再如垂髻小童般關在深宮,便是百姓家亦沒這個道理。」

「正是如此。」

「臣也是這般想法。」

太子派跟着一片應和之聲。

皇帝再度被說得啞口無言。

這時齊王派終於開竅,找到了可以攻擊的點,揚聲指責太子派結黨連群,威逼君上,其心可誅,該拉出主謀罷官免職,逐出朝堂。

太子派聞言勃然大怒,站在太子那邊的當然不全是心向正統維護公義的人,想着在太子困難時為他說話以圖將來的也不少,但不管目的如何,太子派都一致認為自己的立足點是高尚無私的,太子是現今的儲君,未來的天子,替他說話算什麽結黨?給藩王找藉口的才是!

太子派當即把「結黨」的帽子反扣回去,言談里少不了捎帶上齊王。這麽循環反覆下,卷進來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熱烈爭論的氣氛很能感染人,漸漸的連中立派都保持不了沉默,忍不住出來發表一下意見,三方夾在一起,吵得如火如荼,完全停不下來,把莊重的朝堂吵成了集市。

這麽大規模又持久的當朝對峙,外廷一時半會還得不著消息,但內宮已有耳聞。

東宮偏殿裏,周連營和雷元文坐着,見到太子朱謹下了學匆匆進來,都站起身出迎。

「朝上如何了?」

周連營道:「人剛剛來報過一遍,還未散朝,仍在吵著。」

朱謹揚眉,「看來是鬧大了?」

雷元文興奮地道:「早該鬧一場了,哪怕鬧不出個結果,叫齊王頭痛一痛也好。」

「鬧不出個結果,那不等於白鬧。」朱謹無奈地道:「損人卻不利己。」

「能損人總比損不了的強。」雷元文還是很興奮,摩拳擦掌,看樣子恨不得自己也能跑到朝上去損一損,「再說,殿下怎麽知道利不了己?說不準就鬧成了呢。」

朱謹不由失笑,搖頭道:「你呀,唉——不過你這樣倒也不錯,想得少,煩惱也少,本宮要是能像你一樣就好了。」

「想得多也沒什麽用啊,」雷元文大剌剌地道:「像子晉這樣在這裏糾結半天了,我看他也沒糾結出個頭緒來。」

朱謹看向周連營,兩人眼神一對上,相視苦笑起來。他嘆了口長氣,「還是子晉知我心啊。」

御史和翰林這次聯名上書的事瞞得很緊,東宮昨日才得到消息。他們雖為太子發聲,但不代表太子就能控制他們,許多太子派辦事之前並不會和太子通聲氣,太子最多能做的僅是靜觀其變。

而對於此次事件,朱謹的心情其實十分搖擺。

就他自己來說,其實並沒有野心要入朝,因為現階段實在不是好時機,皇帝一直想換掉他,他閉門讀書才有喘息空間,伸手到朝政里太早。

但另一方面,他今年已經二十八了,男人在這個年紀總會生出一點做大事的雄心,太子自然也不能免俗。作為未來的天下之主,他的雄心不止一點,能把自己按捺到如今,已用了十二分的自制力。

所以習政這事到底是成了好還是不成好,朱謹還真是難以分辨心頭的滋味。他把兩個伴讀都叫來,正是因為拿捏不定主意,心中苦惱得很,而兩個小伴讀雖然一個沒入仕、一個官還小,幫不上什麽忙,但有一起長大的情分,相處起來舒服,聊起天也能聊得坦直,比和別人在一處都更能排解壓力。

比如這時,雷元文的肚子發出了一聲響亮的叫聲。

「哈哈,」朱謹被逗樂了,「算了,不發愁了,愁也沒用,吃飯、吃飯。」說完就令人擺膳,君臣三人湊到一起先把肚子填飽。

用過飯後,殘羹收拾下去,朱謹往殿外看了看,「去聽信的人沒再回來,難道還沒結束?」

雷元文捧著略有些吃撐的肚子,「是啊,怪得很,都中午了,難道那些大人們肚子不餓?」

三人暫且閑話起來,過了一陣還是沒有信遞迴來,周連營想了想,起身道:「這麽等著不是辦法,我去看看吧。」

朱謹略一猶豫,實在想知道前頭到底怎麽了,就點頭,「你去看一看就回來,要是還沒散,你別靠得太近。朝上人那麽多,具體說了什麽話,我們回頭肯定能打聽到。」

「我省得。」周連營說着便出門離去。

【第四十二章皇上發威賞廷杖】

怕和下朝的皇帝撞上,周連營出了東宮後,特地繞了點遠路,從另一條路去往奉天門。

他有腰牌,可以在外殿行走,但奉天門是朝議之地,上朝時,無關人等仍需退避。

周連營打一處宮道上出來,再拐兩個彎就能到奉天殿,雖然不能接近,但有無散朝還是能張望着。

便在這時,前面一處彎道上拐出一行幾十個人來,皆著官服,氣勢凌人。

他停下腳步,略一細觀,發現那些人似乎分了兩撥,一路前行、一路吵嚷着推推擠擠,發覺他們似乎是往內宮的方向而去,心中一動。

這麽一大群外臣,肯定沒資格進內宮,他們想干什麽?

他一個穿便服的年輕人出現在此處也很惹眼,很快就有人看見他,跟着還有人叫出了他的名字,「周子晉!」

周連營循聲找人,卻見叫他的是個四十歲左右、學士模樣的人,穿一身青袍,胸前綉著鷺鷥圖樣。

這是翰林院的一位侍講,姓孔,曾給太子做過一段時間的講官,周連營那時還在伴讀,也一起聽過他授課,便加快了腳步過去行禮。

孔侍講問他,「你進宮來看太子殿下?」

周連營剛答了一個「是」字,孔侍講便道——

「正好,我們如今要為太子習政的事請願,我聽說你已經補職當差了,你要一起來麽?」

東宮講官分兩種,一種出自詹事府里,基本可以算是太子本身的班底,另一種則是自朝中選拔官員,不定期、不定人數,主要是由著皇帝的心意,有時閣老這樣的重臣也會充任一段時間,這種當然不能算是太子的人。孔侍講就屬於後者,雖曾與太子有過師徒關係,但身上打的東宮烙印還沒有周連營這個太子伴讀深。

周連營心念電轉,朝上還沒吵完,居然要追着皇帝繼續吵?以他的想法,這舉動實在太輕率、太不理智了,若是孔侍講獨自問他,他必要攔住勸解一二,但這麽一大幫人,非但不能勸,他還不能縮——在外人眼裏,他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太子,太子心意未定,他不能替太子縮這個頭,就算要潑冷水,這盆冷水也該由太子本人來潑,他現在要是退了,太子再想進就沒餘地了。

這麽些念頭在一念間轉完,他就答應加入隊伍里,跟隨眾人移動,然後才問了問前因。

因他應得爽快,孔侍講十分寬慰,便說與他聽了,旁邊的官員也跟着插了幾句嘴。

周連營很快便弄明白了,事情跟他想得差不多,只是添了些細節。

原來爭執一直持續到正午,群臣都是天沒亮就趕着來上朝的,到這個點,個個肚子餓得咕咕叫,漸漸有人後繼無力,吵嚷聲小了下去。

皇帝抓住這個時機,說了句「延後再議」,而後直接起身,草草退朝。

皇帝都走了,本來事也就了結了,太子派對於沒得到個準話只是有些失望,但齊王派認為這個局面是己方獲勝,不由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有格外沉不住氣的還去嘲諷了幾句太子派的官員,結果把太子派重新惹毛了,上書的御史振臂一呼,煽動一幫人追着皇帝過來,堅持要今日事今日畢,必要討個說法。

這下齊王派傻眼,慌忙要攔。

太子派並不是每個人都追了來,敢來的大部分都是年輕氣盛的青壯年,官職不高,卻有滿腔熱血,一幫人雖是文官,聚在一起也聚出了猛虎出柙的氣勢,哪裏能輕易攔住。

結果就變成了這樣,兩派人餓著肚子繼續吵。

不知皇帝走了多久,要是已經進內宮就省事了,這幫人再熱血也追不進去。周連營默默想着,但天不從人願,他剛剛聽完不到一刻,前方就出現了皇帝的儀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小官女高嫁 卷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小官女高嫁 卷三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