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貝爾獎登高峰(1)(圖)

獲諾貝爾獎登高峰(1)(圖)

1957年12月10日楊振寧與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1957年12月10日杜致禮與瑞典國王攝於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典禮。1950年與杜致禮結婚後,楊振寧繼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1952年被所長奧本海默聘為永久研究員。當時在這個一百多人的研究所里,只有二十位永久研究員,屬於物理學的僅有五位,楊振寧是其中之一。1950年,李政道以一篇關於白矮星的天文物理論文也完成了博士課程,隨即應聘去了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一年後,李政道也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與楊振寧再度相聚。自此,兩個人在學術上開始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多次發表聯名文章,在學術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些外國同事甚至開玩笑地說,楊、李的合作關係好得令人感到妒忌!1956年的夏天,準確地說應該是1956年的6月22日,一項石破天驚的理論被提出來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在一篇聯名發表的文章《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問題》(QuestionofParityConservationinWeakInteractions)中首次提出:θ和τ在衰變過程中出現不相等的宇稱,是因為在弱相互作用中,左和右其實是並不對稱的。文章於6月22日寄至《物理評論》(ThePhysicalReview)學報,在其10月1日出版的一期發表。這一來,從來被視為金科玉律、沒有人懷疑過的宇稱守恆定律面臨被推翻,一下子,整個物理學界都震動了,一些人大呼了不起,但更多的反應卻是懷疑以至否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保利()教授在給另一位科學家的信中寫道:「我不相信上帝是一個無能的左撇子。我願意出大錢和你打賭,實驗的結果將是左右對稱的,我看不出有任何邏輯上的理由可以說明鏡像對稱會和相互作用的強度有關係。」理論的提出,需要通過實驗的證明才能確認。楊振寧和李政道在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同時,還提出了證明這項理論的鏡像實驗裝置。但是,美國的實驗物理學家對這項實驗似乎沒有太大的信心……這時,又一位傑出的華裔物理學家出現了。她是吳健雄女士。吳健雄,1912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太倉縣,是中國最早期的留美女學生之一。她在中國的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后赴美,1940年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更為難得的是,她不但酷愛科學,而且擅長動手,憑中國女性特有的心靈手巧,很快就在美國的實驗物理學界享有盛名,50年代起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和李政道是同事,和楊振寧也是好朋友。吳健雄在美國和華裔學者袁家騮結了婚。袁家騮的祖父,是民國時期「大總統」袁世凱,其父袁克文,是袁世凱的長子。在楊振寧、李政道文章發表的時候,吳健雄、袁家騮夫婦本已安排好一起到瑞士日內瓦度假及講學,但看見兩位好朋友提出了如此重要的理論,其他實驗物理學家仍按兵不動,熱情爽朗的吳健雄二話不說,馬上取消外游計劃,讓丈夫一個人出發,自己留下來進行實驗。其實,這不僅僅是出於友情的考慮,而是因為作為一位富於經驗和眼光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對實驗能夠成功已充滿信心。吳健雄小組的實驗方案,是利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將鈷六十(Co-60)粒子放置在一個強磁場中,然後以超低溫技術予以冷凍,排除一切干擾,進行測試。結果,測量儀器精確地顯示:鈷六十在極化後放射出來的電子,大多數是朝着同一個方向,而這個方向和其原子核的旋轉方向恰好完全相反。如此經過數月的反覆驗證,大量數據有力地證明:宇稱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並不存在。楊振寧、李政道的假設是完全正確的!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舉行記者招待會。宣佈宇稱守恆這一基本定律被推翻。第二天,《紐約時報》(NewYorkTimes)頭版刊登了這段新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情物理:楊振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人情物理:楊振寧
上一章下一章

獲諾貝爾獎登高峰(1)(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