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戰爭(2)

阿富汗戰爭(2)

游擊隊員隨時可能出現,他們住在遙遠的山洞裡,使用短劍和手榴彈。

蘇軍只好模仿越戰中美國的策略空中打擊,村莊被夷為平地。大批的人群逃離村莊。

蘇軍主動向游擊隊最勇猛的領導人馬蘇德提出停戰協定,企圖分裂敵人,但只持續了幾個月。

1984年春,在其他游擊隊組織的壓力下,馬蘇德又回到戰場上。兩年多來,蘇聯經受了多次失敗。

雖然蘇聯傘兵擊退了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但卻是以巨大損失為代價的。

擊退游擊隊基本上沒有依靠上當地政府軍,導致蘇聯佔領軍撤掉了無能的卡爾邁勒,讓精力更加充沛的納吉布拉上台當總統。

蘇軍的核心力量是第四十軍,最初由米哈伊洛夫(Mikhailov)中將指揮,後來在1985年由扎伊采夫(Zaitsev)將軍指揮。

他的戰略是儘可能多地減少損失,避免在蘇聯造成影響。所以,蘇聯紅軍的進攻戰是自相矛盾的,是一場

「抵抗」真正抵抗戰士的戰爭,實際上,是這些抵抗士兵在不斷地發起進攻。

游擊隊控制了阿富汗80%的領土。據說主要幹道和機場由蘇聯佔領軍佔領控制,以確保撤離時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蘇軍戰略的局限性也表現在要計算戰爭開支上。雖然這只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耗資的一部分,但是每年至少需40億美元。

打響不同尋常的阿富汗戰爭,蘇聯依靠的主要武器裝備是翰德(Hind)直升機,它甚至比超音速米格-27和蘇-25飛機更具威力。

特別是翰德(Hind)MI-24直升機能夠釋放毒氣,它消滅了游擊隊的大部分將領並給殘存者製造混亂。

相比之下,喀布爾政府軍遭受了更加嚴重的損失,占部隊人數的50%——每年至少1萬人喪生、受傷或逃亡。

許多人逃亡的目的是不願意朝他們的穆斯林同胞開槍,而且也不願意接受訓練。

這些人沒有學習過蘇聯人要求的任何訓練科目,因為他們內心對幫助異教徒增強有效的戰鬥力充滿抵觸情緒。

然而,這些做法遭到無情的阻止,佔有很大比例的阿富汗青年被強行送到蘇聯進行馬列主義培訓。

這一計劃也失敗了,伊斯蘭教是阿富汗家族傳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阿富汗軍隊相反,抵抗組織由7個政黨組成,從傳統主義者到原教旨主義者。

儘管如此,他們仍緊密地團結起來抵抗蘇聯。抵抗組織最傑出人物是馬蘇德,被授予

「帕尼沙雄獅」(Panishar)之稱,不僅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而且還因為他在帕尼沙河谷領導遊擊隊員擊退了蘇聯的幾十次攻擊。

游擊隊和他們的戰術經得住考驗。他們複雜的組織是可以想象的從十二三歲的少年到參加過第三次阿富汗獨立戰爭、臉上布滿皺紋的老兵,以及於1919年抗擊英國的80歲老人。

他們是阿富汗引以自豪的珍貴典型,在世界上少有先例。他們遭受巨大的損失持續約10年的戰爭,至少有50萬人喪生。

對此,必須加上不計其數的傷殘者,總計900萬人口中的400萬平民被迫離開他們的家園,到巴基斯坦200萬人和伊朗100萬人尋找避難所。

1985年,米哈伊·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阿富汗的戰爭與蘇聯歷史事件的展開緊密相連。

阿富汗衝突的真正製造者列奧尼德·勃列日涅夫於1964年與柯西金和波德戈爾內聯合統治蘇聯,直至1982年11月10日逝世。

然後尤里·安德羅波夫上台,他是克格勃的前任領袖,不願放棄阿富汗,但是卻沒有做好人力和物力的準備。

1984年2月13日安德羅波夫英年早逝,契爾年科接任蘇共總書記。

1985年3月11日,契爾年科逝世,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總書記,面對的是腐敗的政治和蕭條的經濟。

這些因素導致1989年12月柏林牆的倒塌,以及蘇聯於1991年聖誕節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研究逐步惡化的蘇聯形勢后,決定進行改革,其改革的類型和程度在戰後的蘇聯從未有過。

他在1986年2月26日至3月6日舉行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大會議上宣布

「改革」。戈爾巴喬夫的另一口號

「開放」,被應用到政府機關行為、國家與公民的關係以及選拔任用高級領導方面。

如此的變化必然對阿富汗戰爭產生直接影響。實際上,克里姆林宮的新領導人沒有慎重考慮要與蘇聯的新外交政策保持一致。

他命令蘇聯軍隊從阿富汗單方面撤軍。1986年10月底,蘇聯開始謹慎的撤離。

1989年2月15日蘇聯的最後一名士兵登上喀布爾機場跑道上的飛機,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結束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慘無人道的歷史:《世紀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慘無人道的歷史:《世紀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阿富汗戰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