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論韓愈的出仕觀對其影響及其他(7)

五 論韓愈的出仕觀對其影響及其他(7)

因此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在韓愈的政治思想里,仕人是尊貴的,是管理生產者的,而生產者的身份是「賤且勞者也」,同時一個人是為官,還是從事「賤且勞者也」這樣的工作的身份及能力,則是天生的,就好比一個蘿蔔一個坑已經安排好了:「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因此大家只能自覺地去履行符合自己身份、能力的職責,如果一旦不安於自己的身份,是會遭「天殃」的。所以在他的十年求官生涯中,即使沒有衣食的時候他也絕不從事「賤且勞」的工作,寧願「日求於人」或攔路跪求達官貴人施捨,也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和丟臉:「仆在京城**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8)、「余初冠,應進士貢在京師,窮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於馬前。王問而憐之,……軫其寒飢,賜食與衣」(9),未知此衣食可否謂之「嗟來之食」乎?這個觀點和他的天命論思想,在他的《圬者王承福傳》里表達得最清楚,**裸地連一點掩飾都沒有。他筆下的王承福原先是個自由農,後來為國家當了十三年兵,有了一些功勛,本可以得些功名,但他卻沒要而回了家。可是回家后發現早已失去了土地,此後他一輩子再也沒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只好靠進城為人做點建築小工生活,所以他也養不活妻兒,一輩子打了光棍。然而他卻始終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天生就是這塊料,因此他只能為人做泥瓦匠這樣的傭工,所以他沒要功名,同時他做小工不但要安心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好,不然是要遭「天殃」的。韓愈在此借王承福的口對自己說道:「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在最後韓愈又警告人們說,這樣的人雖然是不是真的會努力工作「勞其心以為人」還值得懷疑,但是他已經「賢於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至於什麼人是「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呢?他在前面已經說過:「食焉怠其事」者、「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簡而言之,就是那些不老實幹活、不安分守己、不服從命運的人,這與孟子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所謂的「人人可得而為堯舜」的思想,其相乖背戾何其遠也?在韓愈理想中的社會秩序,是出仕則為君之臣,臣於是事其君,行君之令使其致之於民,而為民者則自當事其上,即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與之用。君不出令只是失君道,臣不管好百姓也只是失了臣道,但是如果百姓不去生產食物、衣裳,不做用具、經營商貿去奉養管他們的君、臣,那就是大罪了,所以要「誅」以嚴懲,這就是他天經地義的「原道」。對韓愈來說,孟子的君輕民貴思想是基本可以不理的,章士釗先生曾經在他的《柳文指要》中說,柳宗元的政治思想是「以民為主」,而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則是和他齊名的韓愈「以民為仇」的政治思想云云,事實上韓愈的這些政治思想,也的確是與原本相對理想主義化的、主張君權有限合法性的孔孟儒家相去甚遠。但韓愈卻處處以孟軻的正統傳人自居,甚至這樣自詡和標榜以自重:「天不欲使茲人有知乎?則吾之命不可期;如使茲人有知乎?非我其誰哉」(10),然而他的思想和孟子實在差得太遠,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背道而弛的。更有甚者,是他在記錄平定劉辟叛亂一詩中所表露出來的那種「以民為仇」的狀態,已經不單隻是背離了孟子的思想那麼簡單,而是幾乎近於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了。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西川節度使韋皋死,節度副使劉辟留後事,次年元和元年反,同年被神策軍將領高崇文討平,劉辟赴江自殺不成,與家小一起被檻車送京師斬首。韓愈大約是有幸觀看斬首「典禮」的人之一,事後做《元和聖德詩》以記之。既然是「聖德詩」,這照例是肯定先要在詩中先歌頌一番皇上英明的,接著他描敘了一番平叛過程和後來捉拿劉辟及其家小的情形:「八月壬午,辟棄城走。載妻與妾,包裹稚乳。……辟窮見窘,無地自處。俯視大江,不見洲渚。遂自顛倒,若杵投臼。取之江中,枷脰械手」,然後韓愈筆鋒一轉,開始用一種興奮和觀賞的姿態,去詳細描寫津津樂道於劉辟的妻、妾、稚乳們,那些被捆綁著的婦女和小孩是怎麼哀告求饒,怎麼被遊街示眾,又是如何被脫光,被拉上了行刑台後**的身體是戰慄成什麼樣子的,劊子手又是先從什麼部位開始下刀,再輪到那個部位,最後死亡的時候,那些婦女和小孩又是以什麼體態呈現在行刑場中的等等慘酷景象:「婦女累累,啼哭拜叩。來獻闕下,以告廟社。周示城市,咸使觀睹。解脫攣索,夾以砧斧。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牽頭曳足,先斷腰膂。次及其徒,體骸撐拄。末乃取辟,駭汗如寫。揮刀紛紜,爭刌膾脯。」(這些內容,其實只要六句也一樣足夠說明事情,完全不必要去進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寫:「來獻闕下,以告廟社。周示城市,咸使觀睹。末乃取辟,爭刌膾脯。」)尤其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這樣的一首詩居然被韓愈冠以了一個「聖德詩」的名字,不知是何等的一種心態,此名、此詩亦可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觀。後來文廷式曾經評點道:「詳於用刑之慘酷,不知其用意也!……酷刑虐政,下及婦稚,乃津津道之,以為『聖德』耶?」(11)孟子有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韓愈在此又何嘗表現出了一點「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以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思?他不但沒有,反而以其津津樂道的口吻和寫作手段,對此表現出了一種讚賞的乃至於是審美的態度。倘若我們以現代心理學的標準,去詮釋他何以要如此津津樂道於這樣的場景描寫的原因,也許可以發現他與法國的Sade侯爵創作《SalooLe120GiornatediSodoma》時的寫作心理有若干相似之處也未必,因此很難說會不會被界定成Sadism,更不用說這是否符合他一力標榜自己傳承的孔孟之「道」了。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顛覆傳統:史說新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顛覆傳統:史說新語
上一章下一章

五 論韓愈的出仕觀對其影響及其他(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