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會――李小龍與成龍(2)(圖)

雙龍會――李小龍與成龍(2)(圖)

李小龍的武打風格,亦刻意投射本土身份意識,但表現方式卻錯綜複雜。《精武門》搬演精武門始創人霍元甲之死的傳奇故事,李小龍在片中扮演霍的弟子陳真,自覺要把崇高武術傳統延續下去。但精武門屬於北派,李小龍自己則強烈認同南派。他用粵語稱自己的武術為「功夫」,13歲便拜葉問為師學詠春拳。詠春著重出拳快,是中國南方武術,與北派凌厲多變的腿功截然不同。有報道指出葉問所教的詠春,是經過改良的,著重坐后拖滑步法,李小龍再度修正,變成流暢而警覺的高視闊步。由傳奇人物關德興主演、描述功夫大師黃飛鴻的數十部影片,李小龍當然耳熟能詳。他在《龍爭虎鬥》與黑幫頭子韓先生一決生死,苦戰勝出,扮演韓的石堅,在黃飛鴻電影系列中是永遠的大反派,那使李小龍成為關德興接班人,一個經典英雄的70年代新版本。

可李小龍不僅不拘泥於門戶之見,還反對盲從傳統。習練功夫者,都秉承儒家的一套忠孝之道,事師如事父,做徒弟的要像個孝子。《精武門》就包含這種做人道理,所以陳真要報殺師之仇。然而,《唐山大兄》的廠長卻剝削工人,《猛龍過江》的王大叔(黃宗迅)則出賣替他的餐館力抗黑幫的年輕夥計,還加害他們。《龍爭虎鬥》的韓是代表父權的重要人物,但李小龍卻要除之而後快。年輕戰士往往要把社會敬重的老人趕下台,李小龍對此的強硬態度,最能表現他離經叛道的精神,也代表了他對70年代香港青少年文化的回應。

為貫徹這種精神,李小龍抱有一種極實際的武術觀:學功夫的目的,是要在實戰中擊敗對手,他說:「那既非儀式亦非運動,而是自衛。」1969年他給友人去通道:「我縱然仍叫自己的一套做中國功夫,但已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信心,因所有派別,基本都是『紙上談兵』,詠春派亦不例外。因此我所走的習武路線是講求實效的街頭打鬥,所有招式都能派上用場。」年輕時,他學詠春拳之前曾參加西洋拳班,也學劍擊,此外也學會一些北派招式;赴美后,除柔道外,也學菲律賓武術、摔跤、空手道及泰拳。他用西式方法訓練自己,打沙包之外,又連續跳繩數小時,把身法磨練得更敏捷更靈活。他搜羅豐富藏書,各門各派應有盡有,又鑽研阿里的擂台拳賽片段,深信自己終有一天,要與他好好打一場。

李小龍稱自己的武學做截拳道,那是最能發揮打鬥功效的一種進取型招數,閃避敵人的每個動作本身,也同時爆發強大攻擊力。截拳道非別樹一幟的門派,而是在基於實戰不能拘泥法則的前提下,集各派大成的一種武學。《猛龍過江》**一幕,李小龍化身拳腿揮灑自如、打法變化多端的戰士,和他對打的高手羅禮士,卻應變不來。《死亡遊戲》原來版本的壓軸戲發生在多層塔寺內,每層各有不同門派的功夫高手坐鎮,卻給主角逐一擊敗,藉此顯示各門派只會死抱傳統,註定消亡。

一般武學大師都拚命保存名門正宗,力拒別派影響,而李小龍則摒除門戶之見,提倡依個人所需集各家招式於一身。因此,學武的毋須強記狹隘的一套傳統拳術與招式,卻須學懂不同門派的打法。於李小龍而言,功夫精髓不在於什麼秘笈,而在乎發揮一己個性:「你若只有一雙手兩條腿,國籍再沒什麼意義。要學武,就得從中體現自我。」李小龍對武術傳統敬重之餘,又懂變通的態度,不少人認為那是在武學層面反映了香港實用式個人主義的抬頭。

李小龍為了把功夫拍得更好看,不惜一再求變。縱使他偏愛詠春派的下路踢法,但上路踢腿在銀幕上虎虎生風,於是他苦心鑽研,把這一招塑造為自己明星形象的個人標記(即「李三腳」)。日本空手道的叫喊聲又給他借用過來,那一聲出手前很像鳥兒啁啾的尖叫,不僅有助他凝聚全身力氣,還提高打鬥的戲劇性。此外,他的動作快得不可思議,和人斗快時,喜歡在對方合攏手掌前拿掉其掌心的硬幣。銀幕上,李小龍由出拳到收拳往往只需6格畫面,相當於1/4秒。

截拳道「不過是運用最少動作最少能量,直接表達一己感受的武術」。李小龍每次在片中打鬥時,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變化及獨特個性。他會怒火衝天,縱使許多時候會壓抑下來,僅怒目而視或以食指虛戳對方(以加強語氣)。面對不值一哂的敵手,他毫不掩飾心中不屑,除睥睨對方,還會漫不經心繞著人家走。即使解決那些不是他對手的敵人時,亦總有一臉沉鬱的怒容,漠不關心的同時又自我沉醉。有時他眼睛非望向敵人而是盯在鏡頭外,打鬥於他仿似耍出一套套動作優美的花式,敵人受創亦完全無動於中。又有時,他揮拳後會雙眉緊鎖,搖頭擺腦,給自己的殺傷力嚇得張大了口,甚或造出既勞累,亦生氣與痛苦的古怪表情。

《精武門》落幕前最後一個凝鏡

《龍爭虎鬥》:李小龍在韓的鏡房內

向李小龍致敬也剝削其形象的影片《精武門續集》

不管攝影機怎麼喜愛李小龍,也抵不過他愛自己的程度。他在影片中神化自己的情況一部比一部厲害:《精武門》以定格鏡捕捉他迎向一輪子彈凌空飛起的樣子(圖);《猛龍過江》在羅馬競技場決鬥;《龍爭虎鬥》在韓的鏡房內給自己的重重鏡像包圍(圖)。李小龍辭世后,其影像不僅給沒完沒了的複製,還在《死亡遊戲》中給分解再分解(見於其替身、照片及蠟像的情節),在《精武門續集》(1967)之類跟風作中則被奉為偶像而遭大肆剝削:片中的李小龍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安排徒弟替他報仇(圖)。論者所謂李小龍的自戀,也可視為他決心把自己塑造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從而達至名成利就的自然表現。李小龍沉迷明星夢,更於1969年白紙黑字寫下「矢志不渝大目標」:「我李小龍會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東方巨星,而我的演出會是最刺激精採的,我將竭盡所能,把演員本份做到最好。1970年開始,我會舉世知名,到1980年會賺夠1000萬美元,然後隨心所欲生活,安享內心平和與喜樂。」相信不少人會同意,展露自己獨特個性、做千萬富翁,以及利用閑情追求和諧的精神境界等理想,其實是帶有強烈本土色彩的一個香港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雙龍會――李小龍與成龍(2)(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