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英雄(6)(圖)

本土英雄(6)(圖)

或囿於電檢,或礙於投資風險,香港導演一如其他娛樂電影的同行,提起政治都是轉彎抹角的。他們會對殖民地統治者時加嘲弄,在銀幕上,英國人若非野蠻的混蛋,便是趨炎附勢的應聲蟲,又或自負蠢鈍的波士。女警在《執法先鋒》(1986)中說了一句「放屁」之後,鏡頭馬上接到警隊的獅子獨角獸徽章。港片處處可見中國大陸及「九七綜合癥狀」的指涉,紛陳的處理方式顯現本土文化對話幅度之廣。有些影片似乎頗順應未來回歸,如林嶺東的《聖戰風雲》(1990),片中香港警察在廣州逮住疑犯,當地公安局長宣讀國家政策:「我們也希望香港安定和繁榮。」黃志強的《省港一號通緝犯》(1994)結尾,中港兩地探員欲緝捕殺人狂,卻同為官僚制度苦惱不已,專業精神使他們惺惺相惜:「我們當警察的不懂談政治,只懂得抓匪徒。」

其他影片對殖民地與中國的關係,態度就更加錯綜複雜。張建德認為,香港電影自70年代開始便常認可以「天下」為本的「抽象民族主義」思想,天下即祖國的道德及文化傳統,而此一態度,與忠於「國家」這樣一個政治實體是有很大分別的。不管內地、台灣或英國殖民地,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很可能是**的,因此,港片顯示本土忠於中國歷史及傳統的同時,對政府體制卻抱懷疑態度,甚至還揶揄嘲諷。從數部犯罪驚險片所隱含的批判觀點來看,可證張建德所言非虛。港片中的政治觀點,往往以含沙射影方式表達。監製施南生1988年說:「你若要談現時的政局不安,便得用象徵方式,以中**閥時期做背景。」

若以奧利華·史東的標準來看,港片對權威的諷刺也許只屬小兒科,但在沒那麼炫耀造作的電影傳統中,卻屬意料中事。與直接露骨的政治批判相比,間接指涉與插科打諢所引起的爭議較少。

這樣的場面,一如我訪港那天晚上黑社會在大華戲院門外舞獅,皆說明港片吸引本土觀眾的其中一環,就是黑社會。有的士司機唐突地跟我說:「我不會上戲院,那是黑社會操控的生意,電影都把他們寫成好人。」香港是黑社會世界之都,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黑社會幫派一直乾的,都是收取保護費,偷運毒品,操控賭博及賣淫等勾當。他們勢力伸展至亞洲各處,甚至遠及歐洲與北美等地。黑社會參與影業的情況由來已久,他們不少人亦是龍虎武師。

80年代間,香港大眾傳媒開始美化黑幫文化,這方面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有《英雄本色》(1986),片中作Armani打扮的黑社會分子展示了賺人熱淚的兄弟情(圖)。與此同時,黑社會開始投資蒸蒸日上的影業,拍片洗黑錢。影星與導演則遭黑社會欺壓,被迫給他們開設的電影公司拍片,期間發生的事件,先後有膠片失竊、毆打、謀殺及至少一宗炸彈案。1984年成立的大電影公司永盛,一般人都認為與黑社會有關。永盛現老闆向華強,被指是大社團「龍頭大哥」的兄弟。向華強也來港片慣見打眼色的一套,在永盛製作的「賭神」系列中扮演木口木面的黑社會保鏢龍五。他身上的蠍子紋身是越南華人的象徵標誌,給角色(及作為監製的自己)增添了神秘感。

小馬哥與豪哥在《英雄本色》中一派春風得意的景象

徐克回憶向吳宇森提議拍《英雄本色》時說:「我們談了很久『英雄』這概念。是時喜劇片當道,投資拍一部浪漫暴力片殊非輕易。」影片的成功,引發連串有「英雄片」之稱的黑幫電影的搶拍潮。當地對何謂英雄主義不斷重新評價,是環繞港片進行的文化對話中,討論得最熱烈的話題。

中國英雄故事,可追溯到9世紀,有文字及口述兩種方式,但最適合拍成電影的傳統方式,到19世紀才以連載流行小說的形式出現。武俠英雄就像所有民間英雄一樣,武藝高強。馬家輝指出,他們並非為社會群體或抽象的理想賣力,而是仗義為某些人討公道。中國歷史上多的是**與貪婪的統治者,一向沒有訴諸客觀公義原則的傳統。因此,在深入民間的故事裡,英雄若非以武犯禁的獨行俠,便是精英統治階層的對頭人。中國遊俠與西方騎士傳統背道而馳,他們不會效忠女人,甚至不會愛上女人(縱或會有女俠相助)。俠士至高無上的做人原則是忠誠,是對家庭,尤為對父親的忠誠,也是對友人或「兄弟」的忠誠。

走此英雄路線的華語片早於20年代已告誕生,更成為往後數十年不少俠義故事及神怪武俠片的基礎。武俠小說作為流行小說的一種形式,至今依然盛行。馬家輝在一個精採的研究中指出,60年代的武俠片、70年代的功夫片及80年代的黑幫英雄片,悉數有依從英雄主義俠義觀念的傾向。那裡沒有法律的訴求,英雄定會有仇必報,又須依賴朋友和師父此等明顯有著父親形象的角色。要是給友人或老闆出賣,英雄會痛苦失望到極點,但報復也來得極可怕。

儘管這種英雄主義觀念的影響力很大,但卻似乎沒有統統取代了其他觀念;文化對話也催生了不同的變奏。馮若芷指出,港片固然有悲劇英雄,如周潤發,也有喜劇英雄,甚至反英雄,如周星馳。部分經典武俠片中,英雄主義借高強武藝表現出來,但英雄也會有缺點,需要克服,如《新獨臂刀》(1971)的主角(姜大衛)給陰險的高手(谷峰)打敗後學會韜光養晦。此外,「集體英雄主義」觀念亦頗常見,包括從《十四女英豪》(1972)的楊門女將,到《殘缺》(1978)及《街市英雄》(1979)中武器或武藝各有所長、聯手作戰的武士。功夫喜劇則重新界定英雄主義,英雄可以僅是擁有驚人忍耐力(如成龍電影),或夠機靈乖巧(如《人嚇人》中的洪金寶,1982)。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本土英雄(6)(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