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和的心態維護人類的感情――訪劉小地(圖)

以平和的心態維護人類的感情――訪劉小地(圖)

王魯劉小地1956年出生於南京,1982年畢業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江蘇教育出版社美術編輯。劉小地在生活之中拍下了一些圖片,在拍攝之中了參加了一些活動,曾在全國性的「黑白攝影大展」上獲得獎項。1996年,劉小地代表江蘇教育出版社負責《逝者如斯——20世紀中國民間生活》大型攝影圖書的編輯工作,並擔任此套圖書的執行主編,此書八卷本收錄了幾十位攝影人共3000多幅圖片,在2000年正式出版。劉小地2000年刊行的一套明信片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所有的興趣是由圖片本身引起的,留住識者的眼光。在此刊出他的攝影圖片之前,我受好朋友顧錚之託,為劉小地寫一篇文章和做一個訪談。顧錚先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人和史論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活動家。近年來顧錚先生與攝影領域其他一些優秀的人士,為推動中國攝影的發展盡心儘力。我之可以蒙受所託,僅是因為我與劉小地是多年的同學和朋友,在此也表示對他們其人和其事的敬佩和信賴。問:距離你拍攝的這些圖片,20多年已經過去了,那時無論是攝影的器材和視覺藝術的概念大家都不太熟悉,你能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況嗎?答:我們現在生活上的變化不能不說是基於當時的開始。由於陌生而相對單純,但是有些事情還是相當清晰,不同於現在,由於熟悉而相當複雜,仍然有些事情還是相對模糊。器材和概念也一樣。問:你什麼時候有了拍照與圖像的意識?答:拍照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清晰的應該是圖片的意識,陌生轉化為一種平淡。反之,圖片的意識模糊,拍照轉化為一件很複雜的事情,熟悉是一種陷阱。人們往往不太以拍照的手法看待圖像,往往容易以圖像的意識看待攝影;不太以攝影的眼光看待繪畫,往往以繪畫的角度看待攝影。所以,在剛進入美術院校不久,就有了拍照與圖像的意識。問:你當時是不是已經注意到攝影與觀察的區別?答:畢竟是先有觀察後有攝影。觀察不以攝影而限制,攝影因觀察而流行。觀察是攝影的原因,攝影是自我的規限,自我是普遍的元素。問:視覺藝術的概念是不是已經潛伏了社會學的含義?答:圖像的意識源於「視覺藝術」的範疇,清晰不僅是一種感官的概念,清晰包含著觀點和立場,觀點和立場自然關係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概念。攝影與觀察的區別,即是把觀察歸於「視覺藝術」的範疇,意在藉助普遍的元素構成日常的意義。問:個人的心情已經影射社會的環境和生活的心態,你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態?答:日常的意義維持平和的心態,通過攝影的方式體現觀察的結果。基於對「視覺藝術」的理解,日常的意義並不平庸,日常的意義與人類的情感和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這也是可以維持心態平和的基本保證。問:能不能說一下你當時使用的器材和一些具體的方法?答:當時能擁有一部簡單的相機就已經很滿足了,我所用的是一部平視取景的國產135相機。在家裡布置了一間臨時性的小暗房,自己洗印。方法也很樸素,各方面都容不得有過多的選擇,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那個時候過著一種集體的生活,每次外出回來,就是想把照片儘快洗印出來,大家看著高興高興。問:對於當時的做法,你現在怎樣看?答:現在也還是這樣,只是環境不同,對象不同,感受不同了,日常的意義沒有改變。問:現在回過頭來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這些圖片?答:回過頭再看這些圖片,觀看的角度不同了,觀點的用意還在,以後再看或許還會是這樣。問:你如何看待心情和心態?答:當下和時間,個人和社會,攝影和觀察……心情和心態與這類的關係,應該是一樣的。問:日常生活的環境影響個人的心情,因此人類的感情也是對日常生活環境自然的關注?答:是這樣的。結語:問題還原到觀點,觀點只是交待個人與生活的聯繫,民主的觀點是生活的立場,希望我們以平和的心態維護人類的感情。謝謝你。□(採訪人:王魯地點:上海時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
上一章下一章

以平和的心態維護人類的感情――訪劉小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