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子(1)

人民之子(1)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人們常說,偉人的愛國情感是豐富和深厚的。所以豐富,是因為他有着與天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廣闊胸懷。所以深厚,是因為他總是把自己的目光投向萬物生長的大地,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這山,這水,這江,這河,還有它們承載的傳統文明和民族精神,在鄧小平的心中,總會喚起千般感慨,萬種情思。在古都西安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工作人員拿出一把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劍給他看。當他聽說德國是在1939年才申請這樣的鑄造工藝專利時,他連忙帶上手套仔細地凝看。東北有個鏡泊湖。也曾留下鄧小平的身影。在東南的黃山,他捲起褲腿,登上了山頂,一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模樣。西北的嘉峪關,長城的起點,鄧小平曾在這裏留下足跡。蜿蜒曲折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迹。它象著着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的不屈精神。「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看到那些殘桓斷壁,難免令人感到憂慮。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鄧小平就多次陪同外賓到長城參觀,長城的雄姿令人振奮,長城的危機令人焦急。1979年,他對人說:「通往景區的路,要下決心修好。現在游長城,至少要花5個小時,大部分時間花在路上。」後來又向國務院的領導提出:「北京到十三陵、長城可以修高速公路,也可以用直升飛機,還可以安排幾個專列,邊走邊看。」他的這些建議,後來都變成了現實。1984年,北京的幾家新聞媒體發起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社會募捐活動。計劃籌集15萬元人民幣,用於長城的部分維護。這個活動很快引起了鄧小平的關注。為了表示自己的支持,9月1日,他親筆為活動題寫了主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這個活動一直堅持下來,平均每年收到的捐款超過了200萬元,大大超過了預計。用這些錢修復的長城已經向遊客開放。長城,正以新的雄姿,承載着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之火。1980年7月,鄧小平乘「東方紅32號」輪船從重慶順江而下。船過長江三峽,他會抬頭尋找那被煙霧籠罩的神女峰。或許,當他在16歲那年沿着這條江去擁抱大海的時候,也曾這樣凝望過。整整60年前,當他在16歲那年沿着這條江去擁抱大海的時候,他懷抱的是報國之心,到西方尋求報國之技。這一次,76歲的老人是尋求開發長江、振興中華的方略。要不要興建三峽水利工程,是他此行的主題。對這個問題,各方面意見不一。這是一個關係到千秋萬代的大事,鄧小平沒有貿然決定,他採取了慎之又慎的態度,這次特意帶上了各方面的專家。一路上,他不斷和專家們探討著。他詳細詢問有關投資、工期、發電、航運、壩址等有關問題。專家們一一向他做了彙報。他甚至問:「反對建三峽大壩的人有一條很重要的理由,說是建了大壩以後水就變冷了,下游地區水稻和棉花都不長了,魚也少了,有沒有這回事?」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后,他點點頭:「哦,是這麼回事。」同行的四川、湖北兩省領導,也加入了論證行列。四川反對上,湖北贊成上,人們各抒己見,互不相讓。鄧小平默默聽着,並不表態,只是風趣地說:「四川『反對派』,湖北『堅決派』,你們說的意見我都聽明白了。」船過西陵峽,他特意讓減速航行,遙看擬議中的三峽大壩所在地的中寶島。許久之後他說:生態破壞和航行的破壞不大,但也一定要慎重,要對中華民族的子孫負責。輕率否定三峽不好。1981年夏天,鄧小平西出陽關,到新疆視察。途中,他做了個短暫停留,參觀敦煌莫高窟。去之前就通知甘肅省委,這次來是休息,不談工作,不用彙報。早在1926年鄧小平就到過甘肅,以後也多次來,但都沒有機會親眼看看馳名中外的莫高窟。這次正好路過,終於填補了多年的遺憾。到了敦煌,鄧小平先聽當地文物研究所的領導介紹情況。聽完后關切地問:「你們還有什麼困難?」當地領導如實作答:研究經費不足。鄧小平當即對同行的王任重說:「任重,經費你給考慮一下。」又對敦煌的同志說:「敦煌文物天下聞名,是祖國文化的遺產,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好。」有些群眾在莫高窟認出了鄧小平,頓時鄧小平來敦煌的消息傳遍了全城。當工作人員把群眾想見一見他的願望告訴鄧小平時,他欣然答應了。第二天,鄧小平乘坐一輛麵包車,出了賓館大門,沿着東大街緩緩駛過,鄧小平在車裏向兩邊的群眾頻頻招手致意。鄧小平告別了熱情的敦煌人民,臨走時還念叨著:「敦煌是件事,還是件大事。」沒過多久,敦煌文物研究所就收到了國家文物局撥來的300萬元專款。在當時,靠了這筆錢,莫高窟南北窟區都進行了加固,多年欠賬的職工宿舍蓋了起來,由研究所發展成為研究院,敦煌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小平:再現一代偉人領袖風采(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紀小平:再現一代偉人領袖風采(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人民之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