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習的心得(1)

(四)實習的心得(1)

寒假過後,我的畢業論文初稿已經寫完,其他該忙活的事情也都差不多了。於是我決定找一家單位實習,最開始我希望能去《讀書》雜誌,但是寫了信過去人家沒給迴音。後來看到網上有一個《中華讀書報》的啟事,說願意要一些大四已經保研的學生,我一看正合適,於是把簡歷發給報社。很快他們就通知去面試。到了報社一看:居然來了40多個學生,把一個會議室都坐滿了。報紙的主編梁剛健老師樂呵呵地走進來給大家介紹了讀書報的情況,然後就讓我們挨個兒發言,說說自己最近看到聽到的和出版界、學術界有關的新聞,我們一邊說他還一邊記。當時《在北大聽講座》系列剛開始賣火,於是我就講了這個事情,並且分析了這種「大眾學術書」熱銷的原因。沒等我講完,梁老師馬上說,好,你下周把這個稿子交上來。這就是《中華讀書報》的風格,也是梁老師的風格。跟所有的編輯記者以及我們這些學生打交道的時候,他都特別爽快,而且他腦子轉得特別快,你不經意間說起的一件小事,經他一分析,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新聞線索。按照報社的規矩,每周三中午實習生要到社裏開個碰頭會,跟版面編輯坐在一起談談自己的選題,梁老師一般都會抽空過來參加。聽他一條一條地分析上一期報紙的得失、點評大家的投稿,我覺得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在讀書報的實習使我養成了一雙「新聞眼」,開始對自己周圍的世界敏感起來,有很多大家熟視無睹或者視若無睹的事情,其實往往能挖掘出豐富的內涵。有一天我看到北大出版社的一個招聘啟事,要求應聘者必須是有德語、韓語、電子等專業碩士以上學歷者,我就想,北大自己不是有編輯出版專業嗎,為什麼出版社不招「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呢?我又把一段時期以來各家出版社的招聘廣告找來分析,發現居然沒有一家點明要編輯專業的學生,於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題目,接下來採訪了一些出版社的老總,聽他們講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又採訪了幾所大學編輯專業的教授,也聽他們對人才培養的意見,最後寫出了一個頭條《編輯出版專業面臨就業市場考驗》。實習還使我有了很多接觸出版界人士的機會。比如接力出版社的老總白冰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聽他打電話,無論說什麼事情,當電話快結束的時候,他總是非常熱情地連說「好!好!好!好!」聲調越來越高,讓人覺得很振奮,哪怕你是在講困難訴苦心裏也踏實了。還有金麗紅女士,她在華藝出版社的時候我曾經見了她一面,只聽她說了十分鐘話,但卻彷彿看到了解放前那些著名出版家的遺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學時,有些事情你必須去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學時,有些事情你必須去做
上一章下一章

(四)實習的心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