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人來了」

一、「美國人來了」

20世紀中期以前,東南亞越、老、柬三國一直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後風起雲湧的殖民地解放浪潮,並沒有促使法國放棄這一地區。它扶持了傀儡保大皇帝,並佈防派兵,對付北方日益強大的越南**力量。美國作為戰後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極不願意越南落入**之手,所以全力支持法國的政策。據估計,美國的援助佔了法國在印支戰爭中軍費開支的50%~70%。

1953年,法國調集了16,000多名法軍和殖民軍,固守在一個四面環山的名叫奠邊府的地方,企圖切斷中國通過老撾對越南提供的幫助。數量相當於法軍5倍的越南人民軍在中**事顧問團的直接幫助和中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從12月開始對奠邊府發動了猛攻。法軍陷入重圍,請求美國進行軍事干預。但由於美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未能派兵干預。1954年5月7日,奠邊府最後一座法軍據點被攻佔,2,000多名法軍葬身此地。

受奠邊府戰役逼迫,坐到談判桌邊的法國代表團終於在7月21日簽訂了日內瓦協定和宣言,規定印支三國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並在越南北緯17度線以南和9號公路以北劃分臨時軍事分界線;印支三國分別舉行自由普選等。美國代表因對有關印度支那問題的協議感到沮喪而沒有在宣言上簽字,這為其以後的軍事干涉埋下了伏筆。

一紙日內瓦協議,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統治,但也使這個國家一分為二——北方勞動黨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和南方的越南國(后改稱為越南共和國)。越南人民在勞動黨的領導下,積極謀求祖國的統一和全民族的解放。

然而,剛剛獲得新生的越南人民還未來得及重建家園,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把魔爪伸向了這裏。

法國在東南亞的潰敗,引起了美國人極大的憂慮。

在戰後世界的普遍「虛脫」中,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國人絕不允許**人在越南取得勝利。當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首先給美國的政策定了基調:「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來防止**在東南亞進一步擴張,對美國的安全利益是很重要的。印度支那是一個關鍵地區,正處在直接的威脅之下。」

1954年4月7日,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出了多米諾骨牌理論,認為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的喪失」最終都將導致整個東南亞的喪失,然後是印度和日本的喪失,最後將「危及歐洲的穩定與安全」。

「多米諾骨牌理論以及作為它的根據的一些假設,是從來沒有被懷疑過的。」正是在多米諾骨牌理論這把巨傘的陰影下,美國一步步陷入了越戰這個巨大的泥潭。

1954年9月8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糾集英、法、澳、新、菲、泰和巴基斯坦在馬尼拉簽訂了所謂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並公然地把柬埔寨、老撾和所謂的「自由越南」(即南越)也划入其保護圈之內。

在越南南部,美國開始扶植吳庭艷傀儡集團取代保大皇帝。

從1954年年底起,美國當局的一些人物,如國務卿杜勒斯、海軍作戰部長雷福德就曾毫不掩蓋地宣稱「南越需要一個擁有警察和憲兵的強有力的政府,來肅清叛亂分子」,「必須幫助吳庭艷政府組織一些用機關槍和小型坦克裝備起來的輕裝部隊,來肅清**的領導者。」

1954年11月,美國政府派柯林斯將軍為駐南越特命全權大使。11月17日,即柯林斯赴南越一周后,在對新聞記者談話時說:「我來這裏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切可能的辦法進行幫助,以便支持吳庭艷總理的政府,並且統一調配美國政府準備給予和正在給予越南人民的援助,以幫助解決你們國家當前的困難問題。這些援助主要包括由美國顧問團訓練越南軍隊。」他接着建議,「越南的每一個人都應摒棄可能存在的一切分歧,團結一致支持這個政府,以便組成一個對付**滲入的威脅的聯合陣線和確保越南的自由。」

1955年10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庭艷導演了一出越南南方的公民投票的醜劇,被選為總統並自任總理。吳庭艷政權奉行美帝國主義的命令,公開宣佈以「**」為「國策」,並將這一「國策」明文寫在南方的「憲法」里。

1956年春天,隨着法國駐越南軍隊的撤出和印度支那法蘭西聯邦部隊總司令部的解散,美國為了取代法國的地位,對越南的干涉更加**裸了。

3月1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親自前往西貢,他向吳庭艷保證,在任何印度支那的危機中,都對南越提供軍事援助。

6月1日,美國助理國務卿羅伯遜在「美國越南之友社」會議上發表講話,公開宣佈美國將繼續給予南越軍事援助,並且堅決支持南越政權拒絕參加有關越南統一問題的協商。

與此同時,自1955年1月以後,美國開始大量向南越派遣軍事人員,將「美駐印支軍事顧問團」改為「美駐南越軍事援助顧問團」,派遣的軍事顧問人數從1954年~1959年的平均650人上升到1960年的900人。1963年底,美國在南越的軍事顧問和支援部隊(主要是直升機運輸部隊)人數多達16,300人。

美軍在越南的直接軍事捲入初期是以所謂的「特種戰爭」形式進行的。

1961年5月,美國副總統約翰遜訪問南越西貢,簽署了所謂約翰遜—吳庭艷「聯合公報」。幾乎與此同時,100名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官兵被派遣進入越南南方。之後,美國又提出了在「18個月內綏靖南越並在北越建立基地的『斯特利計劃』」。10月,「反叛亂活動委員會」領導人馬克斯韋爾·泰勒將軍赴南越實地研究派遣美軍後續部隊問題,並提出一套「政治改革」方案,從而形成了「斯特利—泰勒計劃」。其主旨是爭取農民,控制人民,枯竭越南**武裝力量發生和發展的源泉;封鎖南越革命與外界的聯繫,尤其是切斷越南北方的支援。根據這個計劃,美國計劃在1962年底前的18個月內在南方建立16萬個「戰略村」,以平定南方人民的革命鬥爭。

同年末,美國增派軍事顧問,訓練和指揮西貢軍隊作戰,並於1962年2月8日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美國駐南越軍事援助司令部」,作為特種戰爭的指揮部,並把美**隊、軍事人員和作戰物資大規模地運往他們着手進行武裝干涉的南越。至1962年底,在越美軍人數增至12萬人,飛機約240架。從此,美國開始了一場由美國出錢出槍、由美國顧問指揮西貢軍隊進行的不宣而戰的「特種戰爭」。

美國和吳庭艷的軍隊,不斷對南越人民發動進攻。面積僅2155平方公里、人口60萬的檳一地,1962年3月,就遭受了74次大小規模的「掃蕩」,共計195人被殺死、56人被打傷、278人被捕。

西貢電台1963年1月28日曾吹噓說,1962年美、吳軍隊在有64,600居民的福成省,殺死了5,713人,打傷了3,215人,逮捕了277人,毀掉了數以百噸計的大米,燒毀民房數千所。

1963年1月10日,哈金斯將軍在總結對南越一年的戰果時供認,美、吳軍隊在1962年殺死「敵人」3萬人,損失兵員1萬人。這個數字雖然比實際數字低,但已能夠說明當時在南越進行的戰爭的殘酷性。

1963年,南越人民武裝在阿巴村伏擊了美直升機,並殲滅了大量南越軍。這使美國政府大為震驚,也使它對吳庭艷政府的信心進一步降低。戰局的不順,加上南越政府內部的派系傾軋,使美國政府決心放棄吳庭艷了。1963年11月1日,以吳庭艷及其弟弟吳庭儒和吳庭謹組成的家族統治在美國默許下的一次軍事政變中垮台。吳庭艷被殺,楊文明上台。

一切正如**所料!

就在兩個半月前的8月29日,**在支持越南南方人民反對美國—吳庭艷集團的聲明中曾經預言:「吳庭艷是美帝國主義的一條忠實的走狗。但是,如果一條走狗已經喪失了它的作用,甚至成為美帝國主義推行侵略政策的累贅,美帝國主義是不惜換用另一條走狗的。南朝鮮李承晚的下場,就是一個先例。死心塌地讓美帝國主義牽着鼻子走的奴才,到頭來只能為美帝國主義殉葬。」

1964年1月,南越第一軍軍長阮慶發動第二次政變,並自封為「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兼總理。在這一系列的陰謀鬥爭和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南越的一系列軍事和警察行動被瓦解。政變成功的軍人和政客忙於瓜分權力和清洗對手,幾乎把與北越**人的戰爭完全留在了美國人的腦子中。與此同時,越南**軍隊不斷在峴港周圍的廣南省、中央高地、西貢周圍的省區以及湄公河三角洲進行襲擊、伏擊、招兵和補給等活動。在中國和蘇聯的援助下,建成了鞏固的基地體系,並通過老撾開闢了神奇而舉世聞名的「胡志明小道」。

1963年11月22日,約翰·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宣誓就任美國的第36屆總統。約翰遜總統的上台,標誌着美國對越政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越南並不在約翰遜改革計劃之內,但卻最終成了他的首要問題,成了實現他的夢想之前必須消除的噩夢。於是,幾乎從約翰遜宣誓就職的那一刻起,越南就像影子一樣時刻跟隨着他。他發現越南問題不再是以前自己腦子裏想像的一個抽象問題,自己不得不權衡在軍事上捲入的利弊。像甘迺迪一樣,約翰遜也不斷描繪出**陣營咄咄逼人向前推進的形勢,同時將越南作為自由世界表達其對抗決心的地方。但約翰遜前幾年曾激烈反對美國直接捲入戰爭,只是建議第三國去予以遏制。可是現在他的位置不同了,在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及國務卿臘斯克的堅決要求之下,就職48小時之後,約翰遜總統宣佈,美國對西貢軍政府——推翻吳庭艷之後建立起來的南越統治集團——繼續實行軍事援助。

與此同時,南越政府總理阮慶在接受新聞採訪時狂妄地提出,如果有美國的全力支持,南方應該侵入北方。他的講話在華盛頓竟然沒有遭到駁斥。在以後的幾周內,南越的**游擊隊擴大了攻勢,更接近西貢,並開始襲擊美軍設施和人員。

1964年2月,美國成立南越問題特別委員會。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於3月8日第五次去南越,與阮慶擬訂了一項「重點清剿」的麥克納馬拉—阮慶計劃(或「十二點計劃」)。該計劃要求在強化軍事清剿的同時,適時收縮據點,大力建立「戰略村」(后改稱為「新生村」)和無人地帶,集中兵力,重點掃蕩三角洲。3月17日,麥克納馬拉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上建議甘迺迪的分期撤軍計劃應徹底放棄;南越應開始進行總動員,新的軍隊接受最現代化的美式裝備;必須增加對北方的秘密行動。最後,麥克納馬拉建議制定出將戰爭推向北方的具體計劃。所有這些建議都得到了支持。

美國五角大樓定出了兩個階段的轟炸計劃。在第一個階段,美國空軍將連續72小時處於戒備狀態,隨時對北越軍事設施以及老撾和柬埔寨邊境內的游擊營發起「報復性」的攻擊。在第二階段,戒備狀態為30天,美國將開始進行一項「逐步公開化的軍事壓力計劃」——或者說對北方的深度轟炸。約翰遜總統毫不遲疑地授權轟炸戰略進入計劃階段。五角大樓的首腦人物對此深受鼓舞,他們不僅認為轟炸北越是必要的,而且認為應該更早些時候就採取這一行動。

約翰遜的命令下達后的60天內,參謀長聯席會議就擬出了一份龐大的攻擊名單。這是與在檀香山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合作進行的。太平洋指揮部在30天內也分別提出了後勤和戰略計劃。行動計劃計算了轟炸所需的飛機數量及其噸數;分析了**陣營可能會做出的反應,尤其是中國可能做出的反應。對於這是否將成為影響因素,它未作評論。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這些需要中包括了地面部隊的使用。檀香山已比華盛頓先行了一步。在檀香山,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後修改了先行攻擊的目標,將第一步打擊集中在北越所有支撐向南方進行滲透的軍事設施上。據計算,在飽和轟炸和西太平洋第七艦隊的轟擊下,北越所有為在南方進行戰爭而建立的設施都將在12天內被摧毀。

5月中旬,修改後的計劃被遞交到總統手中。約翰遜對該計劃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何應付國會、公眾輿論、盟國輿論、河內對計劃中已開始實施部分的反應。但是,他堅信,只要美**隊投入越南,那麼戰爭將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因為美**隊「舉世無雙」,美國在世界各地從來沒有一個人敢對它說一個「不」字。「美國人來了」,已經成為了勝利的象徵。

當時間的腳步悄悄邁進1964年這道巨大的門檻時,戰爭的陰雲已籠罩了越南的天空。**力量的壯大,戰場不斷鋪開,同時南越軍人和政客的爭權遊戲癖與戰鬥力的軟弱,一步步並逐漸大規模地把美國人引向了越戰的最高台階。美國人不願把在戰後世界虛弱狀態中培養起來的「自由衛士」和「世界警察」之夢,斷送在那些矮小、乾瘦、黝黑的「越共分子」手裏。即使越南戰爭是一個大泥潭,美國人也不得不邁進去。他們建立世界霸權的野心和世界頭號強國的高傲在這裏跌得粉碎。

於是,走進泥潭,走上戰爭台階的美國人又翻開了越戰的新篇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毛澤東的危機處理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毛澤東的危機處理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一、「美國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