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方法之二:我們怎樣進行「積極引導」?

基本方法之二:我們怎樣進行「積極引導」?

在孩子的成長小環境中,影響力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的教育理念會體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無意地促成孩子的各種習慣。俗話說,「命好不如習慣好」——父母的教育理念就這樣和孩子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有些父母相信「天賦比教育更重要」,主張無為而治。他們孩子的人生走向是好、是壞或是不好不壞,像買彩票一樣,全憑運氣(我們不願意依賴運氣,也從不買彩票)。還有些父母相信「教育比天賦更重要」,他們孩子的人生走向一般都比較好,但發展的順利程度和優秀程度有所不同。因為重視教育的父母們對「如何教育才好」各有高見,在此僅舉有代表性的兩種:一種認為「快樂比優秀更重要」,主張等待發展,反對人為地促使孩子優秀。另一種認為「快樂和優秀可以兼得」,主張積極引導,重視採取措施促使孩子優秀。我們的教育理念顯然是后一種,婷兒則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受益者。令人高興的是,這種教育理念的成功個案(快樂而優秀的孩子)成千上萬,並非個別現象,更不是偶然的。有人擔心社會容納不了那麼多優秀的人。這種觀念已經過時。因為中國的階層結構正從傳統社會的「金字塔型」向現代社會的「橄欖型」轉變(呵呵,是橫放的橄欖哦),正在萌芽、發育的中產階層,亟待億萬個「能適應、有理想、會創新」的優秀青年晉身其中。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已經給孩子打開了發展空間,就等著父母引導孩子朝「快樂而優秀」的方向走呢!希望我們的積極引導法——全面激發有益興趣;主動預防人生缺憾;高效利用教育資源——能助您一臂之力!「積極引導」之一:全面激發有益興趣有人認為興趣是天生的,只能等待孩子自發表現出某種興趣之後,再設法滿足這種興趣。我們則認為,孩子天生的是好奇心,而不是特定的興趣,各種興趣都是環境誘發出來的。有益興趣的形成需要條件,父母主動提供條件,可以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各種有益興趣,實現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全面激發有益興趣,是早期開發智力的主要任務。所謂「有益興趣」,指的是喜歡各種益德益智的活動,如「觀察、遊戲、探索、唱歌、跳舞、交往、互助、閱讀(聽大人讀或自己看書)、數東西、識字、識數、操作、畫畫、提問、談話、思考、計算、編故事、學外語、做家務、做實驗、搞環保、做慈善……」等等。激發興趣的方法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我們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A:利用「熟悉產生好感」誘發興趣。人們對家鄉話和家鄉菜的興趣就是這樣形成的。讓嬰幼兒早接觸、多接觸、經常接觸前面提到的各種有益活動,讓這些有益活動成為像「父母的笑臉」一樣熟悉而親切的事物,孩子就會習慣和喜歡這些活動。比如說,父母每天繪聲繪色地給嬰兒讀一會兒書,閱讀就會變成熟悉而親切的事物,孩子自然會對讀書產生興趣。因為同樣的原因,要盡量避免「整天看電視、偷懶、哄騙、賭博遊戲、電子遊戲(上癮容易戒癮難)……」等不利於順利成長的事物成為孩子熟悉而親切的東西。B:利用「快樂提高興緻」強化興趣。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大人總是高高興興地帶頭搞各種有益活動,並故作驚喜「引誘」孩子參與,是極有效的情緒感染法。在進行有益活動時,大人經常用鼓勵的話或愛撫的動作給孩子讚賞激勵,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愛的滿足與成功的快樂。被愛很來勁,成功也很來勁,愛與成功會明顯提高人的興緻和自信心。孩子經常在有益活動中體驗到愛與成功的快樂,就會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些活動。誰都願意再次體驗快樂的事啊,婷兒熱愛學習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C:利用「新奇吸引注意」深化興趣。興趣總是從「注意到」開始的。不一般的色彩、形狀、聲音都能引起孩子注意。孩子對依戀對象(父母或某位親友)關注的事物十分敏感,大人的提示、驚喜或驚訝的感嘆及表情動作,都能吸引孩子注意某些特定的事物。啟發性的提問更是能吸引孩子注意到事物內部的新與奇。通過這些方法,我們最初引導婷兒注意到事物與特定語音的關係,繼而引導婷兒注意到事物的外部形態與細節;然後逐步注意到事物的異同與分類,如食物與用具、動物與植物、生物與非生物、有機物與無機物;進而注意到事物內部的結構與性質、事物之間的聯繫與轉化……大人不斷引導孩子在常見事物中發掘新層次、新知識、新奧秘,孩子的求知熱情就能持續高漲,形成層層深入的探索興趣。D:利用「愛屋及烏」拓寬興趣。由於種種偶然因素,興趣的出現有先有后。有些孩子會過於迷戀某一類事物而壓抑其他方面的發展。比較常見的是只愛電視不愛書,或者小女孩只愛打扮玩洋娃娃,小男孩只愛玩槍和汽車。如果父母能為孩子已有的興趣增加一些新的興奮點,就能逐漸拓寬孩子的興趣。比如說,請迷戀電視的孩子複述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激發表達興趣);帶孩子到書店去挑選與該節目同一專題但內容更豐富的書(引起閱讀興趣);請孩子了解小夥伴對這個專題的看法(培養交際興趣);請孩子搜集社會對這個專題的反饋(引起評論興趣)。那些只愛打扮玩洋娃娃的孩子,一般也願意滿足「娃娃其他方面的願望」,比如說,帶娃娃到花園裏認識植物和昆蟲;聽或編「娃娃過去的故事」;讓娃娃認識小主人的朋友;畫幾張畫佈置娃娃的房間等等。那些只愛玩槍和汽車的男孩也能以槍或汽車為連接點引導發展其他興趣,如數零件、辨顏色、了解原料、原理、發明經過、發展史和生產過程等。可以說,任何興趣都可以成為發展其他興趣的起點,只要有人指引。E:怎樣長期保持學習興趣?在各種有益興趣中,對孩子的前途影響較大的,無疑是學習知識的興趣。我們一直把保護婷兒的學習興趣放在具體的學習成果之上。嬰幼兒階段:在保持嬰幼兒的學習興趣方面,美國早教專家葛蘭?道門(GlennDoman)博士有兩個好辦法:一是「不要考試」——考試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加上答錯時父母失望的表情,會讓孩子把緊張和不愉快跟學習聯想在一起;二是「在孩子不想繼續之前就停止」——總是吊著胃口,自然有興趣。另外,0—6歲應以身體動作較多的遊戲為主,做到學與玩不分家,這種隨機漫步式的學習,不計較深淺,也不在乎具體記住多少知識,惟求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旺盛的求知慾。因此,凡是對學習進度有硬性規定的各種學前班,還是不上為宜,因為強制性的學習方式最容易扼殺幼兒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學與玩適合逐漸分家,遊戲色彩可由外部活動轉移到學習方式的探索性上,比如說,用跟時間賽跑的辦法做作業;設計一些防止出錯的措施提高正確率等。這個階段老師的態度與評價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影響最大,來自老師的誇獎和鼓勵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樣的道理,來自老師的冷眼和打擊也有極大的殺傷力。父母宜每天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尤其是有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問題,及時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撐」,幫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得不到老師鼓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多多鼓勵。如果老師能想方設法地點名表揚每一個孩子「肯努力、愛學習」,我們在此先替孩子們謝謝您!中學階段:進入初中或高中,那些習慣於學習成績領先的孩子多半都要經歷考驗。因為競爭的範圍和對手變了,考試的名次難免有升降,那些不能繼續領先的孩子起初不服輸,後來便感到惶惑,自信心大受打擊。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和疏導孩子的焦慮情緒,反而批評、責罵、施加壓力,孩子就可能產生逃避心理,一個好學的孩子從此變成厭學的孩子(無庸諱言,這只是眾多厭學原因中的一種)。由於同樣的原因,那些特別在意他人評價、自信心較弱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心態,就不宜勉強上重點中學,以免讓孩子從此告別成功體驗,喪失學習興趣和奮鬥勇氣。當然了,如果父母引導得法,或孩子思想較成熟,能夠把成功體驗建立在增長知識(而不是獲得名次)上,哪怕是最後一名,也能保持學習興趣和奮鬥勇氣。前面說過,婷兒曾經兩次經歷過在新環境中名次大幅跌落,一次是小學四年級下學期轉學,一次是外國語學校的入學考試。為了避免自信心受挫,我們的做法是預先給婷兒提供「心理支撐」,告訴她名次下降是合理的,能和那些一流學校的尖子生一起競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婷兒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沒有為名次下降而感到焦慮,反而把與新同學的差距看作自己的上升空間(而不是跌落的深淵),滿懷信心地繼續努力。孩子的學習心態良好,考試中才能正常發揮,不論能否重新領先,都能保持學習興趣和奮鬥勇氣。除此之外,中學生強烈渴望心理獨立,思考人生意義和尋覓知心朋友的興趣日漸濃厚。此時每周宜有一次較深入的聊天,通過分析親友境遇、社會新聞、文藝作品或孩子遇到的難題,探討為人處世之類的道理,引導孩子通過完善自我贏得他人的重視和信任。當孩子認識到「發奮學習是滿足人生精神物質需要的有效途徑」(對有些人甚至是惟一途徑)時,持久的學習興趣就不是問題了。「積極引導」之二:主動預防人生缺憾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無比寶貴又非常脆弱。有些錯誤一次都不能犯,犯了就非死即殘。那些可以再犯的錯誤也不宜太多——如果把有限的生命都耗費在走彎路上,哪還有時間去實現理想呢?為了讓婷兒不犯大錯,少走彎路,早日成為有能力創建幸福生活的人,我們的做法是:提前輸入有益信息,主動預防人生的各種缺憾、毛病和災難——就像孩子剛出生就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一樣。眾所周知,主動預防比治病救人代價要小得多,難度也低得多。雖說父母要多花些心思「未雨綢繆」,但比起缺憾形成(或災難降臨)后再來全力補救,可輕鬆多了。在人的一生中,需要主動預防的缺憾、毛病和災難很多,細細想來,似可歸納為與「十大必備素質」相反的各個方面,如:體弱多病、不聰明、任性自私、興趣狹窄、缺乏情趣、走邪路、學業偏科、能力弱、半途而廢、輕敵或怯場等等。及早設法預防這些問題,不僅能「防患於未然」,還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把孩子推向「身體好、頭腦靈、性格優、興趣多、情感美、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後勁足、發揮佳」的理想狀態。我們在引導婷兒提前消除各種隱患的過程中,就經常感受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快樂。現將我們預防基礎素質(健康、智力、性格)出問題的做法列舉如下,供讀者參考。A:提前傳授「保健秘訣」,預防體弱多病。婷兒是個健康、快樂,很少生病的孩子,這一點得益於科學理性而又簡便易行的生活方式(詳見第十一章《強身健腦的生活方式》)。為了讓婷兒自覺自願地按科學理性的方式生活,我們一是讓她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讓她懂得良好生活習慣的科學道理。比如說,洗手要搓出白泡泡再沖凈,不然就達不到用泡沫的張力讓細菌和髒東西離開皮膚的目的。又比如說,盡量不用公用餐具,在一般的飯館吃飯要自帶餐具,請廚師直接從熱鍋里盛到我們自帶的碗裏。這樣做雖然比較麻煩,但染上疾病可比預防更麻煩。婷兒很早就懂得「預防可以保健康、保平安」;懂得良好的競技狀態來自「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通暢的呼吸」……通過日積月累,身體力行,我們傳授的保健知識和方法早已成為婷兒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它不僅使婷兒長期保持精力充沛、頭腦清爽,而且讓她很早就學會了自己照料自己,不論是12歲去住校,還是18歲去留學,都讓人放心。除了傳授生理保健知識,我們也非常重視傳授心理保健知識。在婷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她感到自卑或困惑時,及時為她提供「心理支撐」,教她學會自我開導,自我寬解。我們深知,再健康的身體也擋不住精神崩潰,而精神強大的人卻能在身體不適甚至殘疾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連的是孩子的性安全。家有愛兒嬌女,如何防範性侵害?又如何避免性安全教育給孩子的性心理留下陰影?這可是很多父母的心病。幸運的是,我們的家庭性教育搞得很成功。在探索和實施0—18歲的家庭性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好地兼顧了婷兒上學后的身心安全與將來的健康性心理(詳見第十二章《家庭性教育的方法和時機》)。簡而言之就是:結合早期開發智力,從天真無邪的幼兒期開始講解性知識,培育性美感。通過觀察花鳥魚蟲的繁殖方式,讓婷兒懂得「性讓生命延續,愛使人獸不同」,然後自然過渡到性安全教育和婚戀觀教育——包括預防早戀分心,和怎樣成為「可愛又會愛」的人。防範性侵害只是家庭性教育的三大目的之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主張是一定要加保險,不能有僥倖心理。婷兒上小學時,還專門進行過拒絕誘騙和躲避性侵犯的模擬訓練。這些做法可大大增加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險系數。B:提前開發智力,預防不聰明。在人類發現嬰幼兒大腦的巨大可塑性之前,孩子聰不聰明是父母無法調控的事。但自從200年前卡爾?威特早期教育實驗成功,近百年來的後繼研究和教育實踐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要孩子沒患腦損傷;只要父母相信「早教導致早慧」並願意為孩子提前開發智力,每個嬰幼兒都能擁有聰明的大腦。幸運的是,婷兒的父母、姥姥、姥爺和舅舅、舅媽都相信「早教導致早慧」,都願意提前幫助婷兒開發智力:婷兒從出生第3天離開醫院觀察室,就開始「訓練五官,刺激大腦發育」;從15天大,就開始「輸入辭彙」……通過語言訓練和全面激發有益興趣,婷兒的多元智能全面發展,小腦瓜發育得非常靈敏,快3歲時智齡就達到了5歲4個月。從讀者反饋來看,很多享受早教的嬰幼兒表現得和婷兒當年一樣聰明,有些孩子「開竅」的時間比婷兒更早。這些孩子普遍具有「觀察細緻、記憶力強、聯想豐富、能說會道、思維活躍、操作靈巧」的特點。由此可見,「早教導致早慧」是普遍規律,提前開發智力確實能夠預防孩子不聰明。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幼年的聰明只能稱之為「小聰明」,要想把「小聰明」發展為「成熟的智慧」,必須堅持優先開發思維能力。我們的做法是:在嬰兒期重點開發語言能力——這是思維的基礎;在幼兒期重點開發分類概括能力——這是邏輯推理的基礎;在少兒期重點開發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這是理性思考的基礎。a:婷兒0—6歲的語言訓練,是用「輸入辭彙→領悟詞意→學說句子→親子閱讀→反覆聽故事錄音→複述和改編故事→講述眼前所見所想→回顧有趣經歷」等方法來進行的。具體做法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裏已有不少描述,在此不再贅述。b:婷兒2—6歲的分類概括訓練,都是在吃、喝、玩、樂的過程中隨機進行的。心理學家認為:「概括可以使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是掌握規律的基礎……應該在孩子剛剛學會使用詞語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分類概括能力。」婷兒1歲9個月大時,媽媽在告訴姥姥如何「主動教」的長信中寫道:在教育婷兒時,可以把顏色和形狀連起來教,如紅紅的球、黃色的開關、藍色的天、白色的雲等等,也可以用顏色和形狀把事物進行歸類,如蘿蔔是紅的,美人蕉也是紅的,衣服也是紅的,或紅蘿蔔是圓圓的,白蘿蔔是長圓的,餅乾是扁圓的等等。(見《哈佛女孩劉亦婷》第三章第二節《離婚不改初衷,育兒計劃照樣進行》)姥姥剛開始就是這樣教婷兒認和說,會認會說了就請婷兒指出「哪些東西是紅色的」等等。這種動嘴或動手的分類概括訓練,隨着年齡的增長由淺入深,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找同類:啟發婷兒把不同的事物按某些相同點分類。或按顏色、形狀分;或按用途、特徵(如軟、硬、甜、咸、滑、澀等)分,並和點數遊戲相結合,如紅色的有幾個?圓形的有幾個?……3歲之後主要是按概念名稱分,從食物中的「水果與乾果、蔬菜與糧食」等,逐步擴大到「餐具與炊具」、「食物與飲料」、「鳥類與獸類」、「喬木與灌木」等等。剛開始用實物或圖片做分類遊戲,理解和熟練后,逐漸過渡到口頭進行。挑異類:讓婷兒把混在某類事物中的不同類物品挑出來,如幾種文具中的一把叉子,幾朵鮮花中的一朵塑料花等,並請她說明不同在哪裏。下定義:請婷兒解釋各種概念,如「貓是什麼?魚是什麼?汽車是什麼?問好是什麼?」等等。大人用啟髮式的提問引導婷兒選擇基本屬性和最明顯的特徵,如「魚是動物,生活在水裏」;「問好是禮貌行為」等等。橫向找關聯:請婷兒按提示找出(或選擇)事物之間各種不同類型的關係,這個訓練有助於理解觀察角度的多樣性。如「衛忠(舅舅)是你的什麼人?是舅媽的什麼人?是工廠的什麼人?是隔壁丁爺爺的什麼人?」「蘋果是蘋果樹的什麼?是我們的什麼?是罐頭廠的什麼?是商店的什麼?是畫家的什麼?科學家的什麼?」等等。可畫圖連線,也可口頭進行。縱向理歸屬:主要是用「大圈套小圈,大詞管小詞」的辦法,圖解各種概念的大小和從屬關係。比如說,把蘋果、香蕉、梨等放進寫着「水果」的圓圈;把水果、蔬菜、乾果、花草等放進寫着「植物」的圓圈;再把「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圈進寫着「生物」的大圓圈……可用實物或卡片做遊戲,也可畫示意圖。婷兒懂得了概念有大小之分、事物有各種從屬關係之後,遇到新詞新事物就先往所屬體系裏套,下定義和理解概念就方便多了。例如,地球與月亮、太陽、其他行星及銀河系的關係,就是通過圖解衛星—行星—恆星的特點和從屬關係而輕鬆弄懂的,當時還做了一次「扮演星球模擬日、地、月運行」的遊戲呢。這些邊吃邊學或邊玩邊學的活動,總是伴隨着鼓勵和引導,婷兒一直很喜歡。遇到大人也拿不準的概念,就查《現代漢語詞典》。這本權威的工具書對各種概念都有簡明扼要的定義,有助於一開始就輸入準確信息。婷兒小時候特喜歡幫大人查詞典、取書、查字母、翻找頁碼,忙得不亦樂乎!c:婷兒少兒期開始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是通過多管齊下的辦法進行的:其一,是分類概括的對象由具體事物向抽象的生活哲理過渡。比如說,遇到挫折時,通過分析「塞翁失馬」的故事,引導婷兒思考「為什麼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發現不良傾向時,通過分析「一塊霉斑把『一堆紅薯』變成『一堆爛紅薯』的過程」,引導婷兒思考「漸變與突變、量變與質變的關係」等(想跟孩子有這種交流的父母,不妨先讀讀《矛盾論》)。其二,是閱讀訓練和數學訓練。婷兒是學校訓練為主,家長輔導為輔。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和家庭作業,各種思維訓練就在其中了,家長只做針對婷兒弱項的強化訓練。奧數訓練是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這方面的訓練是老師引路,爸爸輔導,婷兒自學為主。其三,是本書其他章節介紹的種種思維訓練。請參見本章的《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一節和第四章《怎樣培養創造力?》這些提前付出的努力和後繼的訓練(包括學校的訓練和婷兒的自我訓練),能讓孩子的思維日益增強「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創造性」。這些思維特點加上優良性格,就能讓孩子的「小聰明」逐漸發展為「成熟的智慧」。C:提前興好規矩,預防任性、自私。任性和自私是很多性格弱點的根子,是成功的大敵,需要重點防治。任性的孩子特別難教育,讓父母擔心;自私的孩子只顧自己,讓父母寒心。任性或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也不得人心——霸道的,別人惹不起,躲得起;無能的,別人不佩服,看不起。我們認為,任性和自私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而習慣是行為積累而成的,只要提前興好規矩,積累相反的行為,就能形成相反的習慣,達到預防任性自私的目的。我們家有三個規矩能夠預防(或矯正)孩子任性、自私:一是堅持按時作息;二是全家服從道理;三是體貼照顧親人。1堅持按時作息,用計劃性減少隨意性。隨意改變時間的用途,是極為常見的任性行為。這樣既可能給親人(或協作夥伴)增添麻煩,也可能讓很好的計劃半途而廢。按時作息卻與此相反,它可幫助孩子養成按預定計劃做事的習慣,強化自律能力。有鑒於此,預防(或矯正)任性的習慣,不妨從嚴格按時作息做起。婷兒一出生就開始按時作息,吃、睡、玩、學都有固定的時間。這種有規律的生活給大人免去了很多麻煩。上學之前,大人就經常提醒婷兒看鐘行事,以便順利轉換活動內容。上學之後,婷兒一直是按預定的時間表學習、娛樂、休息,不僅習慣於執行計劃達成預定目標,而且習慣於每分鐘都有各自的用途和價值,捨不得無所事事地浪費時間。從幼兒園到上小學,古人感嘆時間易逝的《今日詩》和《明日歌》在我們家經常被吟誦和引用,它讓婷兒懂得了「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只要堅持「今日事,今日畢」,就用不着哀嘆「世人苦被明日累,萬事成蹉跎」。和獲得執行計劃的能力一樣,珍惜時間也是按時作息的重要收穫,也有助於發展理性、弱化任性。婷兒8歲就開始用「列預算」的方式開支周末的時間,從初二開始便「像管理金錢一樣管理時間」,即:把所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分鐘為單位找出來,酌情分配給需要完成的各項學習任務和體育鍛煉,並通過「試運行」調整得更合理(比如說,排隊打飯的時間背單詞不現實,婷兒就向同班學姐學了一招——排隊高峰期留在教室做20分鐘數學題,等沒人排隊了再去飯廳),然後就堅持執行。婷兒管理時間的好習慣在哈佛進一步強化。因為美國人習慣於提前預約各種事務,婷兒的時間安排表與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時間安排表互相銜接,更改的餘地很小,需要把以周為單位的時間預算做得更細緻,更精確。實踐證明,一個人如果能夠像管理金錢一樣管理時間,既不隨意拋撒,也不「寅吃卯糧」,任性的程度便會大大下降。——順便答覆那些希望我們幫忙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讀者:個人的時間表只能由自己定。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我有多少分鐘?得辦多少事情?哪些事非辦不可?哪些事可以精簡合併?」為了提高計劃的可行性,每天還需要酌情預留一些機動時間,沒用上就后延(即提前做明天的事),延至周末再犒勞自己。時間表試行調整到合理可行后,就要認真執行,如此堅持半個月以上,自然就習慣了。按時作息的習慣有助於按時完成合理的計劃,還將給主人帶來更多收穫。隨着新的生活秩序的建立,任性而為的衝動就會逐漸減退。2全家服從道理,用理智調控情緒。任性的病根是理性不足,以自我為中心,容易被情緒和**牽着鼻子走,做出一些可能後悔的事。任性的病因既可能來自嬰兒反抗期引導有誤,也可能來自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榜樣。嬌慣而成的任性,我們是用處理好「自由與限制」的關係來預防的,即:支持婷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絕不滿足不合理的要求。模仿而成的任性,我們是用「全家服從道理」的辦法來預防的。所謂「道理」,指的是「客觀規律、社會公德、事先約定的規則」等等。孩子小時候由於依戀和依賴父母,會為了讓父母高興而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如果父母懶得費口舌講道理,習慣於以勢壓人,孩子幼年會盲目遵從,大一點就會盲目反抗,反抗不過就會變成陽奉陰違的人。有鑒於此,我們提前引導婷兒思考行為的意義,重視行為的動機和效果,以便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讓孩子逐漸從「先做后想」,過渡到「先想后做」。我們的做法是:在接受能力特彆強的3—12歲,經常給婷兒講解各種行為的含義,從不簡單地要求婷兒服從;父母若有想錯、說錯、做錯的地方,也誠懇地向婷兒道歉和自我批評,讓婷兒明確地意識到:「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服從道理,不能任性而為。」我們還經常用提問和反問的方式啟發婷兒思考:「除了得表揚,這樣做還有哪些好處?除了被批評,那樣做還有什麼壞處?如果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如果那樣做,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孩子經常思考行為的意義,理性判斷能力就會順利發展。等孩子養成了「三思而後行」的習慣,父母就不用為孩子任性而擔心了。父母不僅要為孩子做出服從道理的榜樣,還要為孩子做出用理智調控情緒的榜樣。當我們遇到特彆氣人的事情時,總是設法自己化解,不讓不良情緒影響工作和家庭氣氛,並酌情把我們的心情和調整心情的過程告訴婷兒,讓她懂得「情緒可以調控,也應該調控」。為了提前讓婷兒懂得放縱情緒的危險性,在小學階段,我們常和婷兒談論「小事不忍,釀成大禍」的社會新聞,如口角之爭發展成殺人償命等等。通過談論這些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婷兒明白了這個道理:任性相當於酒後開車,隨時可能失控闖禍。只有學會用理智駕馭情緒,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認為「原始衝動,天然合理」,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調控情緒光說不練是不會見效的。要想讓孩子學會駕馭情緒,必須讓孩子反覆體驗用理智調控情緒的好處,並學會一些方法。比如說,為了調控應試心態,我們送給婷兒一顆定心丸:「我難人亦難,勿懼!我易人亦易,勿喜!」婷兒臨場默誦一遍,可提醒自己消除畏難或輕敵情緒,有利於正常發揮。又比如說,當婷兒為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氣得流淚的時候,我們總是建議婷兒去洗個臉,冷靜一下再說。冷靜的結果是更容易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並找到更恰當的應對辦法。有時我們的態度或意見就是讓婷兒激動的原因,我們會提議暫停討論,改個時間再談。冷靜下來之後,往往不用再談,婷兒就已經想通了。為了養成理性選擇的習慣,我們經常和婷兒討論「怎樣做更合理?」教婷兒學會用協商的辦法解決分歧。婷兒小時候很少受懲罰,原因就是她經常提出折衷方案——或者是「下次再犯一起罰」,然後便認真汲取教訓不再犯;或者用一個好表現將功補過。這些經歷都讓她嘗到了理性行事的好處。婷兒很早就在自覺地用理智調控情緒——還記得五年級暑假那篇《**先生和理智先生吵架》的日記嗎?她還自己發明了一些調控情緒的好辦法,比如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用唱歌來轉換情緒。在哈佛,遇到同學好友被消沉情緒所困擾,婷兒也會主動用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和激勵對方。暑假回國時,婷兒還和我們討論過這類問題:怎樣用幽默化解衝突?怎樣避免讓自己或別人產生負面情緒?怎樣用自我批評打破僵局?……我們的共識是,這些情商技能需要終身修鍊,親人之間要經常互相提個醒。我們把用理智調控情緒稱之為「理性導航」,它能大大減少任性的頻率和程度,增強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逆境中,它能幫助孩子耐受挫折,尋找轉機;在順境中,它能幫助孩子出類拔萃,並保持頭腦清醒。3體貼照顧親人,習慣於分享和負責任。相比之下,預防孩子自私可比預防孩子任性容易多了。我們的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效:一是從小避免讓婷兒吃獨食;二是從小讓婷兒分擔家務活;三是從小讓婷兒體貼親人的特殊需要。據我們觀察,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往往也是習慣吃獨食的孩子。在一貫獨享美味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忽略他人的存在和需要,變成了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人。我們的做法與此相反。在經濟不寬裕的時候,媽媽克制着心疼堅持和婷兒分享數量有限的糕點和水果。經濟寬裕一些了的時候,父母高高興興地和婷兒分享比較稀罕或昂貴的美味佳肴。分享美味的做法讓婷兒從小就認為:「分享是理所當然的事,獨吞是可恥的反常的行為。」習慣於分享的人,也習慣於考慮他人的權利和需要,喜歡追求雙贏——不自私的孩子自然容易被夥伴擁戴和歡迎。實踐證明,在崇尚協作的現代社會,互利互惠才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私的結果往往是自損,而不是自利。我們還觀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懶。他們習慣於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經常需要為掩蓋懶的後果而撒點小謊,最嚴重的則會發展到詐騙、偷竊或貪污。為了防止孩子將來走邪路,我們堅持不讓婷兒用不勞而獲的方式得到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東西。凡是額外的好處,我們都要婷兒用事先約定的某種好表現來換取,並堅持讓她分擔家務勞動。其實懶不是天生的。那些小懶蟲在2—3歲的時候也會搶著做家務活,但不少父母嫌小孩幫忙是添亂,沒有及時給予扶持。更常見的原因是,孩子的新鮮勁兒一過就對家務活沒興趣了。有鑒於此,我們在婷兒搶著幹活時鼓勵她參與做家務,在婷兒已經厭煩時說服她繼續分擔家務。我們的體會是,分擔家務的習慣,能讓孩子意識到「我對家庭負有責任」。這種分工協作的行為習慣,也會遷移到孩子今後的集體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在時間安排上,我們約定「先公后私」,即每個人都應該先做服務大家的事,不要讓自己承擔的部分妨礙家庭正常運轉。比如說,父母要保證按時開飯和及時維修家用電器,婷兒要保證地面和桌面是乾淨的,並及時清空垃圾桶。當然,我們也沒有忘記告訴婷兒:父母的主要責任是掙錢養家和教導孩子,孩子的重要責任是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體貼親人的特殊需要,能讓孩子懂得「人各不同」,並體驗到為他人着想的快樂。婷兒3歲的時候就開始承擔幫媽媽「消氣」的責任,媽媽生氣的時候,婷兒用唱歌、背詩、講故事等方法為媽媽消氣,轉眼間就能讓媽媽笑逐顏開。婷兒上小學時,家裏的一室一廳是個不隔音的套間,假期里,為了照顧爸爸睡午覺的習慣,婷兒和媽媽總是「躲進」廚房,關上門說悄悄話,或靜悄悄地看書、畫畫、做作業。等到爸爸醒來發出召喚,媽媽和婷兒還要前去關心一番:「爸爸你醒了?剛才眯著了嗎?我們吵着你沒有?」爸爸滿意地微笑着說:「沒吵著,眯著了,乖女兒!」婷兒就會調皮地誇獎道:「爸爸好乖喲!」——這些親子之間相濡以沫的行為方式,也會遷移到孩子今後的集體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D:怎樣捕捉「提前輸入」的好時機?提前輸入有益信息,可在生活中隨機進行。我們的體會是,只要父母心中有這根弦,就能見縫插針,遇到什麼點撥什麼。比如說,遇到缺胳膊少腿的流浪乞討兒童,就是培養同情心和「預防孩子出走」的教育機會。婷兒快上小學時,和媽媽在路上遇到一個失去雙臂的可憐乞兒。媽媽在看得清又不太近的地方停下來告訴婷兒:「……知道他的胳膊到哪裏去了嗎?是被拐騙小孩的壞人故意砍掉了。這些壞人專門拐騙小孩,然後把小孩弄成殘廢來乞討賺錢。如果討不到錢,壞人就不讓他們吃飯,還要打他們。你想不想給他一點錢,好讓他少挨一點打呢?」「想……」婷兒又憐又怕地跑過去把錢丟進乞兒的討錢罐,又跑回來問媽媽:「警察叔叔為什麼不抓那些壞人呢?」這也是媽媽的困惑,媽媽只能回答說:「警察叔叔正在抓這些壞人,但還沒抓完。所以你要特別小心,千萬別離家出走。離家出走的孩子最容易遇到壞人,你說離家出走危不危險啊……」媽媽還告訴婷兒,政府為了保護孩子不落到壞人手裏,還專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許爸爸媽媽把孩子趕出家門,誰讓孩子從家裏滾出去,就是犯法!提前儲存這類信息,有利於發展維權意識和自衛意識。從小到大,婷兒一直認為離家出走是愚蠢的行為,還勸阻過別的孩子離家出走。那時候婷兒就十來歲,有個女同學跟父母鬧矛盾,告訴婷兒說準備離家出走嚇一嚇家裏人,婷兒趕緊用離家出走的各種危險說服她打消了出走的念頭。我們真心希望每家父母都提前讓孩子知道離家出走的各種危險,在開始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氣之前,先預防孩子離家出走。在青春逆反期,婷兒和別的孩子一樣,本能地排斥父母的教導。爸爸便想出了一個「間接輸入」的辦法:抄錄一些有針對性的格言警句,貼在大衣柜上,請婷兒每周回來獨自看看、想想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話。抄錄的內容定期更換,效果非常好。我們還在假期里選一些健康有趣的電視劇,和孩子一起同看同議,寓教於樂。記得是初二暑假,我們和婷兒一起觀看美國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有一集的情節是講一個讀高中的男孩去參加同學聚會,有許多同學聚在一起吸毒,並邀請他也吸。這個男孩心裏很矛盾,是從眾和大家一起吸呢?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吸?最後他硬著頭皮選擇了不吸。看到這裏,我們由衷地讚賞道:「這個男孩真有勇氣!其實很多學生都知道不能嘗試吸毒,但往往因為害怕朋友和同學的嘲笑而放棄了原則,不像這個男孩這麼有主見,有頭腦。」這種評價劇中人的話,和孩子沒有直接關係,不容易引發抗拒情緒,即使婷兒由於逆反心理對父母的讚賞不以為然,也會心有所動,從而使這個情節和那男孩戰勝從眾心理壓力的榜樣行為更加難忘。當孩子面對若不同流合污就可能陷入孤立的困境時,那些提前輸入的觀念和榜樣就會成為拒絕走邪路的心理依據。現在可以很方便地租到或買到各種故事片和電視劇的光碟,做父母的如能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抽時間和孩子同看同議,可以趁機輸送很多有益信息。更機動的辦法是請孩子閱讀父母挑選的社會新聞,然後找時間一起分析討論,這是我們更常用的提前輸入法。E:提前輸入=預約成功,需要信心和耐心。既然是「提前輸入」,就意味着需要等待;既然是「預約成功」,就意味着成功在將來。在漫長的等待中,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當你親切地給只會吃奶的嬰兒「輸入辭彙」的時候;當你抱着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微笑着對陌生人說「你好,再見」的時候,心裏不要嘀咕:「這孩子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而要堅信——孩子的大腦正像數碼相機一樣攝取你提供的信息。當你一本正經地跟小學生分析「為什麼男老師讓你一個人去他宿舍的時候要一律拒絕,不要去驗證『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時候;當你心平氣和地跟中學生討論「被判死刑的貪污犯怎樣才能避免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心裏不要自嘲:「我的孩子怎麼會遇到這種事?」而要堅信——我正在給孩子打造終身有效的「護身符」:危險的地方不去(成年後的職業需要除外,因為在擇業時已經選擇了承擔特定的風險);非分的利益不要;見不得人的事不做。在日積月累等待飛躍的日子裏,孩子心智發展的進度只需跟平均水平比,以便及時發現孩子各方面是否正常?有沒有需要醫治的身心疾病?只要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孩子開竅的時間早點晚點都沒關係。你只要堅信:提前輸入的有益信息就像地里的種子一樣,正在悄悄地吸水、發芽、抽莖、長葉……然後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開花結果,而且一定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因為這是規律,是規律就會起作用。如果老拿別人的長處比孩子的短處,難免會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就會事與願違。「積極引導」之三:高效利用教育資源藝術大師羅丹有一句名言:「對我們的眼睛而言,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用「發現」的態度挖掘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讓婷兒在有限的條件下獲益更多。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A:注意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培養孩子的探索興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各地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迹、風土人情、自然環境、氣候特點、風俗習慣,都可以成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對象。如果只是走馬觀花一晃而過,那就浪費了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能把每一樣事物都當作一扇知識的大門,即使身在窮鄉僻壤,也能把它變成最生動的課堂。在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的時候,我們不是做居高臨下的考官,而是用興緻勃勃的情緒和平等的觀察者身份吸引婷兒參與,這樣就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婷兒小時候,我們更注重引導孩子學習觀察事物的順序和觀察事物的區別。例如,先遠看整體像什麼是什麼,再近看局部是什麼像什麼;或者先看最明顯的特徵,再看還有什麼特徵;或者比較這個和那個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等等。婷兒大一些之後,則更注重引導她追根溯源,深入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以及對當時和後代各方面的影響。與外出旅遊相比,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時間成本更低,所需經費很少,還能培養孩子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增進對自然和歷史的了解,何樂而不為?需要注意的是,以增進知識為目的的出遊,以小家庭為單位較好,若有需要應酬的人同行,孩子和大人都很難專心地觀察和討論。如果是與單位同事和親友一起出遊,不如把出遊的教育功能定位在培養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大人想讓孩子有什麼樣的表現,正好利用這種機會,給孩子做出可以模仿的榜樣。另外,與各年齡段孩子相關的教育機構和公用設施,也應該了解清楚。父母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範圍內,以「教育理念第一,硬件設備第二」的標準,去考察和選擇早教機構和藝體培訓班,最重要的是看老師喜不喜歡鼓勵學生。住家附近的公園和體育設施,更要充分加以利用。B:注意利用自家的教育資源,採用有自家特色的育兒方法。自家的教育資源,包括可用於培養孩子的時間、金錢、活動空間、地理環境、父母學識、職業、技藝、親友的職業與教養等。這些資源不會自動轉化為孩子的素質,父母的教育能力也不與擁有的金錢成正比。父母不論貧富,均可充分挖掘自家的各種有利因素,統籌兼顧,因地制宜,想出切實可行的育兒辦法。以開發音樂智能為例。不論條件優越或簡陋,只要培養起孩子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節奏、音調、旋律及音色的敏感性,都能達到開發音樂智能的目的。有錢的孩子可以選擇去現場看演出聽音樂,沒條件的孩子跟着收音機的歌聲拍手、跳舞或哼唱也不錯。有錢的孩子可以選擇學鋼琴等昂貴的樂器,學不起鋼琴的孩子可以買價錢較低的笛子、二胡、小阮或口琴,甚至可以讓孩子自製樂器,如用線把大小不一的玻璃瓶吊在架子上當編鐘(婷兒試過把大小不同的碗放在桌上當琴敲),用水把音調準確,一樣可以演奏樂曲,而且更有特色,更富創造性。跟著錄音機學唱歌或跟老師學唱歌,更是豐簡由人。再以開發肢體動覺智能為例。不論採用什麼方式,達到培養協調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目的就行。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選擇學體操、跳芭蕾、打網球或高爾夫球,沒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跳自編舞、跳繩、做操、跑步、游泳、打籃球、乒乓球等。經費多的孩子可以學習製作遙控汽車、航空模型,沒有經費的孩子可以採集製作昆蟲標本和植物標本。讓孩子嘗試烹飪、種植、編織、刺繡、木刻、泥塑……都是培養綜合能力的好途徑。婷兒小學階段參加的正式藝體項目不多,分工的家務活倒幹得不錯,她的動手能力和實施計劃能力,至少有一半是得益於不少父母不願讓孩子做的家務活。家中老人和親友,都是教育資源。熱愛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是孩子的寶貴財富,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晚輩宜針對老人關心後代前途的心理,說服(或培訓)老人接受先進的教育觀念。對不方便說服的老人,不妨先教孩子會說和會認老人的名字,老人會在驚喜之餘,減少對早教的排斥心理,贊同甚至參與開發孩子智力。對實在爭取不過來又不能分開住的老人(或配偶),可採取「避免談論育兒方法」的策略,以免因育兒觀念不同而家庭失和,孩子損失更大。但可協商合理分擔家務活,讓負責教育的人有可能吃完晚飯就把孩子帶出去散步,在外面看到什麼教什麼(或帶到另一個房間講故事或玩益智遊戲等),哪怕只有一個小時,孩子就能大大受益。等教育的成果逐漸顯現,對方的態度就有可能轉變,畢竟,誰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聰明懂事有出息呢?當今中國,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差別較大,各地擁有的教育資源差別也較大,各個家庭擁有的財力差別更大。親友之間互相走動,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城市和行業,參觀不同的工作場所,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對孩子來說,這可比僅僅和親友在一起吃飯、客套有價值多了。C:注意了解政府的教育政策,為順利求學早做準備。中國的國情是人多底子薄,教育設施不足,教育質量好的學校十分緊缺。在現有條件下,憑實力競爭入學機會是惟一公平的資源分配法。這一點說起來讓人心酸——求學競爭來得太早了,孩子還沒有成熟到適合參與生存競爭的地步,就要提前面臨無情的選拔和淘汰!面對普通老百姓無力改變的現實,我們的主張是積極適應。富裕的家庭通常是用錢幫孩子一把,財力薄弱的家庭可以像我們一樣,用認準方向勤學苦練的辦法來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為了減少盲目性,婷兒上學前我們便考查了遠近合適的中小學有哪些?質地(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師資水平、校風校紀、學生出路)如何?特別想讀的好學校入學條件是什麼?競爭的激烈程度如何?競爭的方式和規則是什麼?可以提前做哪些準備工作?以便提前創造條件,爭取求學成功。婷兒上小學時,競爭比現在來得更早,小學畢業時只有成績最好的幾個尖子生有機會保送重點初中。我們了解到,當時小升初主要靠數學拉開考生差距,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得獎還可以加分,便把提高數學能力列為突破方向。我們把求學的途徑告訴婷兒,激起她接受挑戰的學習熱情,同時又通過轉學為她提供了爭取插班上數學奧校的條件。後來在報考成都外國語學校的激烈競爭中,婷兒的數學能力幫助她通過了筆試關,得到了在面試中展現綜合素質的機會,順利考取了她最想讀的學校。需要特彆強調的是:能上重點學校當然好,上不了重點學校也用不着悲觀,想想每年都有農家子弟從窮山溝里考上清華、北大、人大、復旦……還是應該相信「事在人為」這句話。如有可能讓孩子到窮鄉僻壤去看一看比一比,有助於孩子產生珍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並感悟「窮則思變」的強大動力——自家也許不窮,但幫助同胞擺脫貧困的願望,也能激起孩子發奮努力的決心。孩子如睡獅,一旦覺醒,完成目標合理的求學計劃應該不在話下。D:注意了解學校的長處和短處,與學校互動互補。孩子一上小學,與家庭的關係就進入了半獨立狀態。但孩子的優秀素質體系尚未形成,父母只有與學校形成互動互補的關係,才能順利培養起要在6—18歲重點培養的五大素質:「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後勁足、發揮佳」。為了與學校形成互動互補的關係,先要了解孩子的學校有什麼長處和短處。我們一直通過參加家長會、了解教學大綱、主動和老師交換意見等方法,了解學校對學生和家長有什麼要求和希望,以便積極配合,形成合力,推動孩子前進。另一方面,我們提前培養起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習慣,始終關注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婷兒是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讀的中小學,因為她學習能力強,沒吃那種在考試中反覆體驗失敗的虧,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有鑒於此,我們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降低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學校偏重於德育智育,家裏就補上體育、美育、勞動和各種課外活動;學校重視灌輸知識,家裏就補充探索性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學校實行分數掛帥,家裏就強調「平時要努力,考試允許得0分」;學校缺乏性教育,家裏就主動提前進行;學校的某些觀念和我們有衝突,我們就讓孩子學會「既要有主見,又要與外界保持協調」;孩子和老師發生矛盾,家裏就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遇上老師過量佈置作業或懲罰過界(以「能否維持孩子的正常生活」為界),我們會用維護教師威信的方式,既改變老師的指令,又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說:婷兒轉到商業場小學之前,二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前夜,班主任居然要學生把本學期的語文課文全部抄一遍!如此不合理的命令,我們當然不會讓婷兒執行。但我們對婷兒解釋的時候,既不作評價又不帶感**彩,只是公事公辦地說:「我們會給老師寫個條子,說明是家長安排你不抄課文而聽寫生字,因為你生字的問題更大,老師一定會同意的。」——說到這兒,想起2001年東北有位小學生被罰每個生字抄1000遍的事,那孩子的家長和鄰居只想到幫孩子一起抄,沒想到找校方投訴,結果孩子因絕望而自殺,讓人心痛不已!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國的學校正在大力改革,與時俱進。現在的家長與學校的關係,比我們當年更加多樣化,但「家庭與學校互動互補」的關係,仍然適用於每個渴望愛與優秀的孩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基本方法之二:我們怎樣進行「積極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