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的理解,令我們感動

讀者的理解,令我們感動

在結束全書之前,還有一些心裏話想跟讀者聊一聊。一是各種渠道的讀者反饋,二是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本土原創暢銷書《哈佛女孩劉亦婷》的關注和報道,旁觀者的看法,您也許有興趣聽一聽。讀者的理解,令我們感動2001年秋冬,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哈佛女孩劉亦婷》罕見的暢銷是因為「讀者盲從」和「幻想克隆哈佛女孩」。有趣的是,各種渠道的讀者反饋卻與這種說法相反。事實上,不論是匿名的網上留言、署名或匿名的讀者來信,還是公開的報刊討論,或面對面的交流,讀者都表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的特點。有人出於社會責任感,善意地提醒讀者「不要盲從或幻想克隆」,我們非常贊同。但若僅憑個別現象就斷言「暢銷=讀者盲從或幻想克隆」,則有違「崇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由於我們了解《哈》書讀者反饋的渠道和數量比旁人多,有義務提供真實情況,讓「讀者反饋」這張「拼圖」更為客觀、完整。網絡書評,見仁見智網絡渠道的讀者反饋,一向以無所顧忌為特點,可以視為讀者最真實的心聲。讀者發帖最多討論時間最長的網站,是專營電子版圖書的「博庫」。自從2000年9月「博庫」推出《哈佛女孩劉亦婷》電子版,點擊數與下載數一直名列前茅,至2002年夏天「博庫」停業前,一直有新讀者在「眉批」和「書評」里各抒己見。從這裏和其他網站的自發性討論來看,讀者既不盲從我們,也不盲從別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是獨特的生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別人的成長經歷和培養方法,可以參考,但不能照搬,也不可能複製。有人擔心「全民都以一個人為範本,來製造天才」,顯然是低估了中國人的智商。讀者在網上對《哈佛女孩劉亦婷》暢所欲言,其中有深刻的理解,也有明顯的誤解(希望這本回答讀者提問的書能夠消除這些誤解)。需要特彆強調的是:讚揚≠理解,批評≠誤解。比如說,把劉亦婷稱之為「天才」的讚揚,恰好是對早期教育理論的極大誤解。又比如,有位讀者在「博庫」的書評欄中寫道:「家有小兒,六歲——剛上學,正發愁,怎麼樣去培養頑皮小傢伙的學習興趣。書中的方式似乎不太適合家中頑童。」這種批評就與誤解無關。因為這個6歲男孩和6歲時的婷兒基礎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引導方法。總的說來,網絡渠道的讀者反饋,理解遠遠超過誤解。如果您願意分享這種被人讀懂的幸福,不妨看看這封由誤解到理解的讀者來信(電子郵件):主題:Aboutthebook(關於這本書)日期:Wed,15Nov200015:23:12+0800……早前在網絡的論壇上有人推薦此書,當時還看到反面的意見,說讀哈佛有什麼了不起。是啊,我也不贊同把考取什麼學校作為孩子的人生目標。不過,為着三歲的女兒,我還是買了一本,借鑒一下也好啊。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激動,有些話似乎不吐不快。第一,哈佛只不過是這本書的賣點吧,你們對孩子的培養實在是個系統工程,哈佛只不過是這個工程的成果之一。看看婷婷訪問美國前的面試,就知道成績好、會讀書的孩子多得是,而她的勝出是良好的綜合素質決定的。現在,隨着西方育兒理論的普及和年輕父母素質的提高,你們在書中提出的許多觀點都被許多父母認同(至少是理論上)。可你們早在80年代就開始用先進科學的方法教養孩子,真的讓人佩服。第二,我更加佩服的是作為父母的你們,能夠將做人的道理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傳授給孩子。只有真正做過父母的才知道這需要多少智慧、遠見、愛心和耐心!而且,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你們沒有教孩子做一個自私的人、狹隘的人、重物慾的人,也沒有教孩子做一個驕蠻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為你們感到驕傲和欣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你們教孩子處理矛盾的方法、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交益友的方法,這些方法本身和你們將其傳授給孩子的方法,對我殊有啟發。說句不誇張的話,你們的這本書對提高千千萬萬的父母的素質做了貢獻,作為受益者之一,在此向你們表示感謝!第三,婷婷真的是個可愛的孩子,我很喜歡她!祝她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負父母和社會的厚望。致禮!深圳讀者:××讀者來信,熱情而清醒在我們收到的6000餘封電子郵件中,像「深圳讀者」這類單純的讀後感,約佔10%,其中學歷較高的人居多,如各行各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讀或已經工作的碩士博士、海內外的大學教授等。更多的讀者來信是既談讀後感,也諮詢問題。抽樣分析的結果顯示,諮詢郵件中約有64%來自大、中、小學生,其中中學生約佔36%,大學生和小學生各佔14%。學生讀者最關心的是:怎樣自己培養自己?怎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外約有36%的諮詢郵件來自各個年齡段的父母,其中大部分是0—12歲孩子的父母。父母讀者最關心的是:怎樣對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怎樣解決面臨的各種難題?來信的讀者絕大多數都贊同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可以代表對我們高度認同和信任的讀者群。在這個群體中,我們至今尚未遇到一位想要「複製或克隆哈佛女孩」的人。考慮到很多學校的老師建議學生們課外閱讀《哈佛女孩劉亦婷》,加上讀者來信也是學生為主,很可能我們的讀者一半都是學生,在此大致介紹一下學生讀者的來信。有些學生本身的基礎非常好,他們從《哈佛女孩劉亦婷》中發現了直接申請全獎留學的可能性,希望從我們這兒獲得更多的信息。這些讀者有的已經申請成功,但他們靠的是自身的多年積累,絕非「克隆」而成。更多的學生來信是因為興奮或苦悶——興奮的是,他們從婷兒身上看到了青少年擁有的巨大潛力,激起了更上層樓的幹勁,希望得到更具體的指導;苦悶的是,很多人勤奮不亞於劉亦婷,但學習效果卻不如人意,有的學生在小學或初中曾經拔尖,升學后成績卻大幅下滑,人際關係也今非昔比,自信心喪失殆盡,在痛苦和困惑中,他們或想了解劉亦婷的學習方法,或想讓我們指點迷津,或者只想傾訴一下而已。學生讀者普遍反映,我們的書(或回信)能使他們增強奮進的勇氣,找回失去的自信心。令人感動的是,不少學生雖然對父母的教育能力有些失望,但非常體諒和熱愛自己的父母,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還有些學生很想改善與父母的關係,看到他們採納了我們的建議,積極而有效地與父母溝通,特別讓人高興。報刊討論,幽默而尖銳報刊渠道的讀者反饋,最早最集中的是福建《海峽都市報》上的讀者大討論。特別有意義的是,那會兒《哈佛女孩劉亦婷》剛上市不久,尚未形成帶傾向性的社會輿論,加上該報連載與討論時我們和作家出版社都不知道,不存在促銷圖書的因素,最能看出讀者自然而真實的反映。這場討論的導火索是一位「老讀者」給報社的信,標題是《別上「哈佛女孩」的「當」》,主要是不贊成「父母執筆自賣自誇」和「憑個案論證早期教育理論有效」,並對該報連載此書表示「反感」(見《海峽都市報》2000年11月5日)。當時該報連載《哈佛女孩劉亦婷》已到24期,很多讀者都在逐期搜集,書則一直脫銷。該報編輯彭振東敏感地意識到這將是一個熱門話題,便在「教育周刊」上發表了這封信,並加了個意為「不知到底誰更對」的編者按。結果有很多讀者來信和「老讀者」商榷,「教育周刊」因此熱鬧了好幾期。連載和討論快結束時,該報和我們取得了聯繫,並安排了兩場座談會,現場回答讀者的各種問題。我們與讀者面對面地交流育兒心得,就是從福州開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州讀者的文章都頗有文采,不愧是冰心老人的家鄉人。在此僅摘引兩篇最短的商榷文章,一個幽默機智,一個一針見血,很有代表性:父母執筆寫書無可厚非(《海峽都市報》2000年11月12日)由父母執筆寫書並無可厚非,畢竟這是個言論自由的時代,只要書中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就應該推廣。提倡早期教育從0歲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對。我們並不能因為有些成功的人士沒有接受早期教育就將其否定。就好像我們不能因為有一個老煙鬼活到了九十多歲就否定吸煙有害的觀點吧?我認為作者提倡的並不只是簡單的理論,而是經過實踐的理論。當然作者並不可能生出一個連的孩子,然後將他們全部培養成「哈佛女孩」后再來出書。如果是這樣,那麼我想誰都沒有資格來出關於如何成功的書,因為他們都是個案。一直關心《哈佛女孩劉亦婷》的讀者準備上《哈佛女孩》的「當」(《海峽都市報》2002年11月20日)我還真沒想到有人會告訴我「別上『哈佛女孩』的當」!《海峽都市報》預告要連載《哈佛女孩》的時候,正值我的女兒滿兩個月,我決定好好拜讀一下。(我還沒這麼認真地對待過其他連載呢!)作為一名教師,我一直被今天學生的自私、畏懼困難,缺乏愛心與教養所困擾!在與他們的父母接觸中,更深刻地意識到家教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多麼的重要!《哈》文中劉亦婷的父母反覆強調開發孩子的心智,培養孩子情商的重要性(原文「開發孩子的智力是無價之寶,教授知識是有價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樂觀的品性,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我激勵、持之以恆的韌性,善待他人,把握好自己與他人情感的能力」等),不正是我們今天的孩子所需要的嗎?只可惜今天的父母愛心有餘,耐心不足,更缺乏亦婷父母的恆心!我也即將面臨着對孩子開始早期教育,《哈佛女孩》給了我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哈佛女孩》的忠實讀者假新聞出籠,誤導輿論《哈佛女孩劉亦婷》節節上升的發行量,很快引起了更多媒體的注意。媒體的反應和讀者一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有《〈哈佛女孩劉亦婷〉成家教「真經」》這樣的正面報道,也有《應該給「哈佛女孩熱」潑點冷水》這樣的負面報道。直到一條「官方表態」的假新聞出籠,才打破了百家爭鳴的正常格局。這裏提到的假新聞,刊登在2001年11月13日的《××晚報》要聞版上。這條假新聞把一篇以訛傳訛的網絡雜文《大膽地對「哈佛女孩」說不》說成是:北京消息今天,《人民日報》在《人民時評》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人生道路千變萬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萬別,幻想用一個模式來克隆出無數「哈佛女孩」,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既違反教育規律,又扼殺孩子天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學學那個5歲青島女孩,大膽地對「哈佛女孩」說不!……這條假新聞冒用《人民日報》之名,造成了「官方號召抵制『哈佛女孩』,反對早期教育」的假象。這條假新聞出現在《××晚報》的兄弟媒體××網時,內文標題更加嚇人:「《人民日報》署名文章直斥『製造天才』之舉是在扼殺孩子天性」,大標題是《對「哈佛女孩」說「不」!》事實真相是怎樣的呢?《人民日報》總編室的回答是:「本報沒有發過這篇文章,也沒有《人民時評》這個欄目。」《××晚報》總編室的人則說:「我們不知道這個錯誤是怎樣造成的。」但這條假新聞卻藉助這家晚報的影響力飛遍全國,引來了一連串與「中央」保持一致的跟風行為……對此,我們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希望以增進了解來消除誤解,相信「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中國政府發展早期教育的既定方針。2001年5月國務院頒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明文規定要發展0—6歲的早期教育;據《北京晚報》2002年11月28日報道,北京市政府已經建成了20個「社區兒童早期教育活動基地」,隨後還要建立100個社區早教中心,到2005年,北京0至3歲孩子的受教育率要達到90%。——這就是當今的歷史潮流!我們堅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清這一事實:普及早期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有效途徑。電視座談,院士肯定2002年2月,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當代教育」欄在策劃大型談話節目《哈佛女孩熱,熱了誰?》時,力邀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擔任嘉賓。何院士為了言之有據,事先特地讀過了編導陸輝送去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強調「特地讀過」這一點,是因為有些人並不見得比何院士更忙,也不見得學術造詣比何院士更高,卻不屑於閱讀自己決定公開批評的書——包括但不局限於我們的書。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使得「先讀書,后評書」這種正常行為也變成了高尚行為)。可惜我們事先不知道有這個節目,等讀者看到了通知我們的親戚、親戚又來電話通知我們時,已經是節目重播時的結尾了。幸運的是,我們恰好趕上了何院士歸納調和爭論雙方的看法,並坦率地談了他的讀後感和對我們的肯定。那一刻,真的很感動——在假新聞誤導輿論一邊倒的時候,仍能聽到正直無私的聲音!在此,要特別感謝當負面報道滿天飛的時候來信支持我們的各位讀者,還有那些在各個網站對此進行理性分析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的言行堅定了我們信念: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既不會盲從我們,也不會盲從任何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讀者的理解,令我們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