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廣告「學問」高深(1)

留學廣告「學問」高深(1)

學生理解勉為其難從外界所了解的「科隆語言學院」到老畢(化名,該校專門負責中國學生工作的人)把「語言學院」改口說成「語言培訓中心」,這其中是有很大差別的。對於中介公司或學校來說,製作很有「學問」的廣告輕而易舉,但要辨別其中的「奧妙」,對於留學生或留學生家長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了。2001年12月13日,「人民網」曾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作者自稱是「救救孩子」的德國華人,信中集中反映了近年來一些中介機構給中國留學生的德國學校宣傳材料時常出現「翻譯錯誤」,將繼續教育學校混為高等學校,使不少中國學生和家長上當受騙。在列舉了一系列實例之後,這位熱心華人還為有關人士提出了幾點避免上當受騙的建議。以下為來信摘要:從幾年前開始,德國巴伐利亞州來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中國學生,在一個叫Neuoetting的小地方,他們興高采烈地開始了他們心目中的「德國大學生活」。然而,幾年後,隨着他們的德語越來越好,他們覺得有點不對勁了。後來,一個德國朋友看了他們學校的材料,告訴他們,這根本不是大學,而只是一個私立的職業學校。可是,他們當初拿到的宣傳材料和中文合同,明明寫着巴伐利亞賓館學院!於是,憤怒的家長和學生找到了國內有關教委、教育部,把當初的招生策劃人,一位名牌大學的副校長推到了被告的位置上。今天,那位副校長早已離職。據他說,他賠出去的錢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也超出了他當初所收的中介費。但事情仍然沒有結束,還有一批學生在那個學校里,期望國內的有關教育部門幫助他們找到出路。畢竟,他們每人大多為此付出了16萬元人民幣,據稱武漢來的那批學生甚至付出了26萬元人民幣!把一個「職業學校」翻譯成「學院」,似乎只是一字之差,但害人太深了!可是,據筆者最近了解,許多中國的中介機構並沒有接受這種教訓,這種「翻譯錯誤」之遊戲可以說是愈演愈烈。最近發生了一件觸目驚心的事情:一所不來梅港的「大學」在中國和德國大招其生。由於他們招生的對象直接是中國的高中畢業生,學費又不是很高,並獲得了當地移民局的支持,短短時間內就至少有200多學生報名。在德國,有許多由於DSH語言考試或預科學校種種門檻一時難以跨過的中國年輕人,也為其所動,支付了幾千馬克(歐元使用前的德國貨幣名稱,一歐元約合兩馬克—本書作者注),到那個「大學」去了。這個學校的德文名稱叫「InternationalCollegeBremerhaven」,在中國的所有宣傳材料上都用黑體大字寫着其中文名稱是「不來梅港國際大學」,定位成「一所私立的國際應用技術大學」,入學資格是「擁有高中文憑,年齡不超過30歲者」。所謂「應用技術大學」,是德國Fachhochschule的中國正式譯名,一般中國學生都稱之為「高專」。可是,打開這個學校自己的網站(網址:),在其英文版的「重要信息」一欄中明確地寫着,「本國際學校既不是大學也不是高專」。這段話在德文版的「國際學校」一欄中是這樣寫的:「本學校不是公立的大學或高專,是一個私立的繼續教育機構。」而且,這個網站德文版的「InternationalCollege」這一欄的最底下,還寫着這麼一段話:「國際學校的畢業考試並不能使您獲得進入德國某個大學或高專學習的資格」。有意思的是,英文裏與此略有出入,寫的是「不能轉入德國另一個大學或高專」。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很清楚,這個學校不僅不是高等院校,而且學生在那兒畢業后也沒有資格進入德國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是德國介於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間的一層。「繼續教育」分為兩種。在德國的職業學校中,既有屬於普通教育的職業教育,也有屬於「繼續教育」範圍的,比如所謂的職業專科學校。職業專科學校畢業后,不僅得到一種職稱,而且能獲得上德國高專的資格。另一種「繼續教育」就是不來梅港那種,在一個學校里可以學到知識,但不能夠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深造。這種學校在德國有90多家,這是一種未經國家認可的、不屬於高等教育範圍的學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留學與垃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留學與垃圾
上一章下一章

留學廣告「學問」高深(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