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

于謙,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后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裡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

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父位,自稱淮王。他東征西討,勢力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面,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貢馬,詐稱3000人,希圖冒領賞物。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削減了馬價。也先聞悉大怒。七月,也先統率所部進攻明朝,自己率領人馬攻打大同。當時明朝太監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促親征。八月初,英宗帶領50萬大軍前往大同迎戰。剛至大同,王振聽說各路軍馬接連失敗,急忙退兵至四面環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至,從征官員和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敗訊傳來,舉朝驚恐。同年九月,朱祁鈺即位,即明景帝,命于謙為兵部尚書,統領明軍,保衛京師。

十月初一,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2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作為牽制力量。中路軍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自率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鎮北)后,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

明廷得知瓦剌軍已逼近京師,立即戒嚴京城。初五,詔諸王遣兵入衛。初八,景帝命于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制。劉安、王通被赦出獄,協守京師。

初九,也先抵紫荊關親自督戰。投降瓦剌軍的明朝宦官喜寧熟知紫荊關關防部署,引導瓦剌軍偷越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將韓青、孫祥戰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便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進逼北京。

于謙下令「悉閉諸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于謙還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順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達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企圖迫使明軍獻城。于謙暫隱主力,採用小部兵力處處襲擊,攪亂敵軍。當天晚上,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迎擊瓦剌軍,殺敵數百人,軍威大振,迫使瓦剌軍不敢貿然進攻。也先採納喜寧的建議,借議和誘于謙等人前往迎駕,乘機擒獲,明軍將無首而潰。于謙一方面派王復、趙榮去瓦剌軍營進見英宗,另一方面針對朝廷有些人想議和的心理提出現在只管備戰,其他一概不聞。也先議和的陰謀沒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進攻德勝門。于謙早料到瓦剌軍可能要從這裡進攻,就派石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道路兩旁的空房中,明軍只派少量精騎迎戰瓦剌軍,接戰後,佯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范廣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剌軍大敗,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的弟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戰。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明軍斬敵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圍孫鏜,孫鏜儘力拼殺,一度退到城邊。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增援,瓦剌軍三面受敵,被迫退去。

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后,又在彰義門發動進攻。于謙命武興、王敬、王勇率軍迎戰瓦剌軍。明軍神銃、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敵軍的前鋒。但明軍自己也亂了方陣,瓦剌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土城一帶的居民擲磚投石,阻遏了瓦剌軍的進攻。明援軍趕到,瓦剌軍倉皇逃走。

而進攻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因天氣寒冷,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無法進攻。經過7天的戰鬥,瓦剌軍的進攻均被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也先又聽說明援軍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縣)、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圍。京師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明軍巧妙運用多層設防、背城決戰、機動作戰、要點防禦等不同的作戰樣式,擊敗了自恃強大的瓦剌軍,穩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城市防禦作戰的經典戰例。多層設防是這次戰爭的精彩體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拐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歷史的拐點
上一章下一章

北京保衛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