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出題有風險,作詩須謹慎

08. 出題有風險,作詩須謹慎

禍從筆端出

從中國歷史上看,文字獄在清朝達到了頂峰。大清是以異族入主中原,大興文字獄,目的在於壓制漢人的反抗。文字獄可以樹立清朝的權威,造成社會恐慌,它禁錮思想,摧殘人才,阻礙社會進步。文字獄世祖朝7次、聖祖12次、世宗17次、高宗130多次,主要是康、雍、乾三朝,乾隆的時候最厲害。世祖、聖祖時候的文字獄,多少還有點兒鎮壓思想犯的意思。比如《南山集》案,有一個叫戴名世的知識分子,寫了一本書叫《南山集》,書中使用南明的年號。大清入關之後,南明五個小朝廷又苟延殘喘了20多年,其中以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時間最長,永曆年號用了18年。已經是康熙元年了,你的年號還寫永曆××年,那就是不奉清為正朔,按照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反革命宣傳煽動罪。

所以《南山集》案發,戴名世開棺戮屍滿門抄斬。清朝的法律是16歲就可以判死刑,比現在少兩歲。他的小兒子只有15歲,監斬官就說,你不夠歲數,你回去吧!不殺你。他說父兄皆已殉難,不願獨活,你就給我寫個16歲吧。監斬官大呼,奇男子,寫上吧!16歲,殺!留着也是禍害。

世宗、高宗時候的文字獄就純粹是找茬兒,望文生義,跟朱元璋那個「光天聖人」的感覺相似。金庸先生的遠祖浙江提督學政查嗣庭①,在出題的時候,用了《詩經》裏面的一句話「維民所止」做考題。雍正皇帝大怒,「維」字加一點一橫,不就念雍嗎?「止」字加一橫不就是正嗎?「維民所止」的意思就是雍正砍頭。於是,查嗣庭處斬,全家流放三千里與披甲人為奴,幸虧沒滿門抄斬,不然就沒金庸先生了。所以你看金庸先生寫的武俠小說,無一例外地反清復明。《鹿鼎記》裏有個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其實是清朝時候的黑社會,也就是後來三合會的前身。天地會自稱「洪門兄弟」,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大帝,三合會的三合就是洪的三點水。反清復明屬於黑社會反對朝廷,不提倡也罷,更別說歌頌了。但這個事兒確實是很明確,他這麼寫是跟清朝有仇,我祖宗沒招誰沒惹誰,給咔嚓了!查嗣庭還不算大官,提督學政是二品官,朝廷放差,主管一省的鄉試。

乾隆年間,禮部尚書沈德潛寫了一首《詠黑牡丹》,禮部尚書是從一品大官,詩中有這麼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這哥們兒也是死催,你說你什麼色的牡丹不好詠,非得去詠黑色的牡丹?朱就是紅,一般的牡丹是紅的,但黑牡丹是黑的,所以非正色,是異種稱王。這讓大清一看沒法不起疑心,擱咱誰看誰覺得不對。「奪朱非正色」?朱是朱元璋、朱明王朝;「異種也稱王」?你說滿洲人是異種,奪了朱明江山。沈德潛雖然已死,但開棺戮屍。

內閣學士胡中藻作詩,也惹了麻煩。內閣學士正二品,詩里有這麼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這個很好懂,我能分辨濁與清。但是乾隆爺一看大怒:「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你為什麼寫「濁」清?你說那會兒要像現在似的橫著寫,是不是就沒事兒了?橫著寫也不行,你加濁字於國號之前,究竟是何肺腑?所以怎麼着都不行,你論濁清就是作死。乾隆爺下旨,胡中藻腰斬,拿一把大鍘刀,攔腰咔嚓切成兩半。當時沒咽氣,可能這哥們兒神經末梢比較發達,都兩半了,還拿手指蘸着鮮血,連寫了七個慘字才咽氣。乾隆爺聽說胡中藻都兩半了還寫字呢,一琢磨是稍微慘了一點點,從此大清廢腰斬,只砍腦袋就完了。腦袋掉了還寫字的人沒有,因為看不見了,往哪兒寫。

文字獄這麼一搞,不光是老百姓,朝臣也人人自危。乾隆爺平定新疆回部叛亂,立功最大的是定邊左副將軍兆惠,這個人是滿洲人。酒席宴上,有漢族文臣拍兆惠馬屁,舉起酒杯來給他敬酒:「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話一說完,乾隆爺臉色大變,啪!拍案而起。那個官員馬上把頂戴花翎一摘,跪地上磕頭,臣罪該萬死,磕得血流滿面,乾隆爺才恨恨作罷。什麼叫「不教胡馬度陰山」?我大清就是胡馬度陰山,你這話什麼意思?幸虧這個詩不是你寫的,是你引用的古詩。要是你自己寫的,那你完了,變胡中藻第二了。

清朝在文化方面最大的建樹是修《四庫全書》,但修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對他統治不利的書全都銷毀掉。胡、夷、狄、虜這種詞全不能寫,帶這種辭彙的書或刪或改。中國人本來就對科技沒什麼興趣,那玩意兒考試不考,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學科技沒法「學而優則仕」。文字獄一搞,研究歷史也容易出問題,寫詩也容易出問題,所以中國人只能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這不犯忌諱,不怕文字獄。還有考訂古字音,「青山石徑斜」,「斜」字應該念xi唬荒苣顇ie,只能幹這個,一下跟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

西方人在研究開普勒定律、解析幾何、微積分,大清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這一下差得太遠了。看道理要看大道,中國古代有太多值得學習的瑰寶,文學氣象、哲學理論、科學經驗,但那些人不好好做有用的學問,總拘泥於這些八卦的東西,這不是捨本逐末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個歷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這個歷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上一章下一章

08. 出題有風險,作詩須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