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仙都風景區

縉雲仙都風景區

仙都,位於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岩奇絕、山水神秀為特色、融田園風光與人文史跡為一體,以觀光、休閑、度假和科普為主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AAA**旅遊區。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仙都風景名勝區由仙都、黃龍、岩門、大洋四大景區組成及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

仙都-名字由來

相傳在唐天寶年間有許多繽紛彩雲迴旋於此山,山谷樂聲震天,山林增輝。當時有刺史苗奉倩上報玄宗。玄宗聽后驚嘆地說:「這是仙人薈萃之都也!」並親自寫下「仙都」二字。仙都盛名由此傳到今天。仙都景色美在天然,奇峰異石,千姿百態;她有桂林山水之秀又有雁盪奇峰怪石之神韻。

仙都-地理位置

仙都位於浙江省縉雲縣內,縉雲縣士地總面積1503平方公里,南北長60公里,東西長55公里。處於浙江中南旅遊線中心,位於上海經濟區內。有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縉椒高速公路和330國道通過,距麗水38公里、金華84公里、溫州165公里、杭州265公里、寧波278公里、上海466公里,交通便捷。風景區內各景區、景點的聯繫,大多利用縣級或鄉級公路。

仙都-景區景觀

仙都景區是仙都風景名勝區的主景區,它是由鼎湖峰、倪翁洞、芙蓉峽、小赤壁、朱潭山、趙侯祠七個景點組成,佔地27平方公里。

仙都仙氣

1、鼎湖峰景點:「鼎湖峰」、「童子峰」、「仰止亭」、「步虛山」、「步虛亭」、「黃帝祠宇」、「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鼎湖勝跡」題刻」、「仙水洞」、「凌虛洞」、「軒轅轍跡」、「仙都山」、「忘歸洞」、「金龍洞」

2、倪翁洞景點:「倪翁洞」、「陽谷洞」、「「旭山」題刻」、「老鼠偷油」、「玉甑岩」、「獨峰書院」、「問漁亭」

3、小赤壁景點:「姑婦岩」、「舅轎岩」、「小赤壁」、「龍耕路」、「仙榜岩」、「小蓬萊」、「八仙亭」、「袁枚《遊仙都峰記》刻石」、「步仙橋」、「龍首峰」、「大肚岩」

4、芙蓉峽景點:「芙蓉峽」、「紫芝塢」、「鐵門峽」、「螺絲岩」、「「鐵城」摩崖題刻」、「仙掌岩」、「卓錫峰」、「孔雀浴溪」

5、趙侯祠:「**岩」、「趙侯祠」、「天鵝孵蛋」

6、朱潭山:「仙堤」、「晦翁閣」、「九龍壁」、「超然亭」

7、好溪漂流:「竹筏漂流」、「芙蓉峽」、「仙掌岩」、「孔雀浴溪」「煉金亭」、「獅子岩」、「情侶樹」、「朱潭山」

鼎湖峰

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雲天,高170.8米,頂部面積為710平方米,底部面積為2468平方米,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筍」。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然後跨赤龍**而去的地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用「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的詩句來描繪這個天下奇觀。

芙蓉峽

芙蓉峽,從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渡溪入山谷,兩側峭壁通體漆黑,整座山體又如鋼鐵鑄成的石城堡。越往裏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狹處,中裂如門,僅容一人穿過,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故叫鐵門峽。電影《阿詩瑪》中,阿黑張弓射穿山崖的鏡頭就取於此。入內又是一洞天,四周高崖圍立,中間綠草成茵,叫紫芝塢,相傳是東海八仙飲山泉嘗紫芝之處。塢內有屋基一座,是明代四位高人結廬隱居的遺址。

童子峰

鼎湖峰旁邊依偎著一小石峰,它高40.7米,尖尖似筍,俗呼小石筍。鼎湖峰半腰有一圓洞,像人的肚臍。這小石峰高可平臍,酷似慈母**的姣兒,故又稱童子峰。近代海寧幹人俊有詩云「大石氣蓋世,小石樂天真。天真不可復,大石誤千春。

仰止亭

仰止亭,據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圖》載:在童子峰外練金溪畔,約建於明代,當為遊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處,后廢。台胞李延品、舒壽福兩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黃帝合宮形,有古樸典雅之感。「仰止亭」三字,湖州李英書,亭內長聯,吳亞卿撰書。

倪翁洞

倪翁洞,又名初陽谷,位於鼎湖峰西練溪邊初陽山上,相傳老子學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於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元、明、清、**和現代文人摩崖石刻達60多處,是仙都風景區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現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由時任縉雲縣令、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此外,還有米篩洞、問漁亭、仙女照鏡、老鼠偷油、獨峰書院等景觀。

步虛山

步虛山是鼎湖峰的後山。它東西走向,東接高天坪,西為石筍漏,南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米(步虛,道家名詞,道教齋醮中道士在醮壇上邊贊誦邊步行的儀式動作)。它的西頭原與鼎湖峰為一體,形成於白堊世晚期,后經流水的沖刷和寒暑風化(垂直節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離,形成許許多多尖柱狀的石柱。

鼎湖峰就是其中最高最大的石峰,故步虛山,西端俗稱石筍漏與石側漏。元《仙都志》雲「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疊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雲黃帝嘗煉丹之所。雲『縉雲堂,即三天子都』。山巔平敞,有若壇,是其地也。」北宋鐵面御史衢州趙忭有詩云「妙峰高處即仙居,多為朝真作步虛。卻是清風明月夜,一聲傾聽屬樵夫。」

凌虛洞

步虛山,奇峰嶙峋。在步虛亭下懸崖陡壁間,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它遠眺如蟻巢,近看如蛋窩,有的直徑不逾一寸,有的足有二三尺;個個堅硬似鐵,油黑髮亮,其重異常。這大大小小石蛋之間,組成了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洞壑。據地質專家考察后認為:步虛山斯原來是個小小的火山口,當噴髮結束前夕,洞口立即被回填的岩漿牢牢封住。這時管道內高速運動的熾熱岩漿,裹着沙石,紛紛滾動變成球形。當火山停噴驟然冷卻時,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熔岩球,球泡和石泡。後來經過一億多年的流水沖刷和自然風化,火山口通道內壁也逐漸破裂坍落,慢慢露出這古怪而神奇的洞壑來。由於地處高踞雲空的峭壁之上,且無藤蔓可攀,是蝙蛹棲生的地方,故稱蝙蝠洞。人們游到此,可望而不可及,以為這就是登天入仙之處,故也叫凌虛洞。

小赤壁

小赤壁,倪翁洞向東過溪,絕壁陡峭,東西橫亘長數里,石壁**呈赭紅色,猶如焰火燒過,故稱小赤壁。懸崖中有一天然棧道,長數百米,稱龍耕路,相傳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駕龍耕出來的。龍耕路中有丹室、超妙軒遺址,相傳是明吏部天官鄭汝壁和狀元張懋修(張居正三子)隱居之所。小赤壁一帶,溪中有島,島中有湖,恰似蓬萊仙境,還有八仙亭、蓬萊閣等人文景觀。

趙侯祠

趙侯祠,又稱趙侯廟、烏傷侯廟,是縉雲仙都最古老的廟宇之一。這裏供奉的是趙炳。趙炳,漢代人,精通法術,崇尚清潔簡樸,用向東流淌的水來祭神,把桑樹皮削下來做祭禮,用清水變出美酒,用刀隨便削去一物,便可變出熟肉。用盆裝上清水,就可以看見魚龍。趙炳雲遊金華縉雲一帶時,當地遭兵亂,**大起,趙炳為百姓治病,救了許多人。為了紀念他,百姓在此給他建了祠堂。漢代皇帝知道后,敕封趙炳為大將軍和烏傷侯。烏傷侯是因為當時縉雲仙都屬於烏傷縣。招隱洞、神醫洞中還供奉著自古到今八位神醫的石像,保佑人們**、健康、幸福。

朱潭山

朱潭山位於仙都景區。主要景點有仙堤、晦翁閣、九龍壁、超然亭。

仙堤:**景點位於兩橋之間的長堤,叫做仙堤。

仙堤兩邊楊柳婆娑,用卵石鋪成的長堤既浪漫又多情,是當地戀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之地,並且知名度越來越高,吸引了麗水、金華、武義鄰近縣市成千上萬對新人紛紛沓至。

其實,仙堤成為婚紗攝影外景地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裏欣賞鼎湖峰的位置最佳。讓鼎湖峰和練溪成為婚照的背景,共同為他們的愛情作證。寓意相愛的人彼此如鼎湖峰在水中的倒影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仙堤上有座四角攢尖的望峰亭和旁邊的水榭,既點綴了風景,又是攝影的最佳取景點。從這裏看,岸上的鼎湖峰偉岸挺立,水中的鼎湖峰婀娜多姿,隨波擺動。當夕陽的餘輝灑上一片金色,岸上與溪中的鼎湖峰都更加美麗動人,宛如天上的瓊樓玉宇。

這如詩如畫的風光是仙都的精華,自古以來天下名人於此駐足。建國以後,成為中央、省、地方領導和遊人留影的必到之處。這裏也曾是《阿詩瑪》、《絕代雙驕》、《天龍八部》、《漢武大帝》等數十部影視劇的拍攝基地。

晦翁閣:是一處在岩洞內人工修建而成的半邊亭閣。亭閣面積90平方米,高約6米,木結構,兩亭角飛翹於洞窟之外。洞窟名晦翁洞,後山即為晦翁岩,山腳好溪溪闊水深,人稱朱潭,相傳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字晦翁)曾憩於此,這裏的景點均以朱熹的姓與號來命名的。晦翁岩高達幾十米,南北延伸數百米,懸崖碧潭,古洞幽趣。古樹遮天,是仙都又一尋幽探勝的好去處,晦翁岩後山嶴,環境清幽,多連理樹,是理想的戀愛定情之地。

九龍壁:在水邊有一端奇特的岩壁,人們稱之為九龍壁。這是一條帶狀的層狀節理地質構造。整條節理帶長約100米,其整體與好溪水面幾**行,最低處與水面相距不到1米,節理帶中洞窟高低、深淺不一,最高達4米,最深4米。因節理帶處於懸崖峭壁間,凝灰岩性岩層狀分明,起伏彎曲,橫生凹凸,如無數條虯龍盤石潛伏,故稱九龍壁,又名龍崖。

超然亭:溪邊有一座四角單檐攢尖頂亭,叫超然亭,意思是超然物外,心游閑雲。它是遠眺馬鞍山日出的觀景亭。亭底邊長2米,高5米,木製結構,紅柱青瓦。該處東可遠眺馬鞍山日出,北可近觀天師洞,南可望鼎湖峰雄姿。要領略朱潭山的魅力,應坐下來慢慢感受,體驗它天然的寧靜、清新與質樸。

仙都-摩崖石刻

小赤壁摩崖石刻摩崖石刻

1、王題「小蓬萊歌」宋咸淳元年(1265年),保存完好,共25行,字徑18厘米,幅大290×300,等級2,小赤壁石壁上。「小蓬萊歌:仙都洞天秀出東氵制,,有黃帝祠宇,近年始祠孔子。歲仲春,邑令合僚佐帥諸生行舍采禮,先過初暘谷,已乃瞻獨峰挹仙水,泛蓬萊而歸。余邑三載,心甚樂之。去之日。為歌以詔邑人。使刊之石上。仙之山兮嵬峨,仙之水兮委佗。駕輕車兮消憂方扁舟兮永歌。軼層巔兮翔舞。瀕塞流兮白石楚楚。上切漢兮干雲霄,巨鰲兮在下,崖花兮春芳,澗藻兮秋涼。月露兮縑素。冰霜結兮琅,松兮竹稚,魚鳥躍飛兮誰使?五百年兮一塵,三**兮弱水。於嗟蓬萊兮,仙人之室廬,世之兮莫知其遨嬉。履蒙茸兮披荊棘,驅虎凶兮遠蛟螭。天風高兮海濤白,倒光景兮揮八極。歲□晚兮孰華予。眇流盼兮懷所思。仙之人兮壽無期。碧荔為衣兮,盧有紫芝。彼埃兮,不可以控博。予將訁朔回從之兮,忘歸。大宋咸淳元年,歲在乙丑,八月朔日,永嘉王。」

2、印海「小赤壁」題記約明萬曆十六年(15**),保存完好,三字橫寫一行,字徑60厘米,幅大200×75,等級3,小赤壁石壁上。「小赤壁」印海。

3、印海「雲關」題字約於明萬曆十六年(15**),保存完好,「雲關」二字徑60,「印海」二字徑20,皆直寫,幅大85×130,保存完好,小赤壁石壁上。「雲關」印海。

4、歐陽忠浩刻袁枚《遊仙都峰記》**六年(1917年),保存完好,直行25行,行29-30字,字徑12厘米,幅大260×300,等級3,小赤壁石壁上。袁枚《遊仙都峰記》全文(略)。袁枚,清錢塘人,乾隆時進士,著有《隨園全集》等著作。

5、鄭汝璧題字明萬曆二十年(1593年),保存完好,字徑30厘米,等級3,龍耕路盡頭。「昆岩洞天」。

鼎湖峰摩崖石刻

1、葉清臣題刻103**,保存模糊,幅大165×190,等級1,獨峰北側。處州獨峰山銘黃帝車轍馬,周遍萬國。丹成雲起,因瑞名山;則獨峰之登,固宜有是。會將漕二浙,行部括蒼,道由仙都,親訪靈跡,概然感秦漢之不自度也。駐馬溪上,勒銘山陰。於黃顯恩,道崇帝先,隆三邁五,功豐德全。脫履厭世,乘雲上仙,緬彼飛龍,格於皇天。虐秦侈漢兵事邊。流痛刻下,溺作窮處。忘昭是古訓,跋於岩巔,宜爾靈仙,孤風巋然。寶元已卯轉運副使葉清臣。

2、常居敬題字明萬曆十**(1591年),保存清晰,在鼎湖峰石壁上。「鼎湖勝跡」萬曆辛卯孟夏,楚人常居敬題、藩臬、曾士彥、廖恆吉同游。

3、毛維瞻題記北宋慶曆六年(公元1040年),保存多數模糊,幅大150×150,在鼎湖峰南路后岩壁上。轉運使尚書司封員外郎田瑜資忠□□,括蒼郡因游□□晚步溪濱周□□慶曆丙戌二月十三日邑尉毛維瞻謹題。

4、陳從周題刻(一)1981年,保存模糊,幅大110×340,等級1,步虛山麓。「拔地千仞」辛酉年夏陳從周題。

5、陳從周題刻(二)1981年,保存完好,幅大110×260,等級1,碑刻:「溪橋如帶,危峰若壁。」辛酉年夏陳從周題。

芙蓉峽摩崖題記

1、郝敬題字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保存清晰,字徑320厘米,芙蓉峽峭壁上。「鐵城」署名「萬曆庚寅歲八月廿二日,仙都吏郝敬為李小仙山人書。丞杜木式、薄朱廷寵、尉吳守仁刻銘謹識」。

2、樊問德題記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保存清晰,幅大210×145,「鐵城」下方。「小仙山人,姓李氏名鍵,□參蜀政,中途疏養,歸棲煉小仙山中,倏然有翔五嶽志。戊子春,約谷潭逸客,賓暘道人,禹門子結屋玄都之紫芝烏,逃名遠矣。末幾,諸子應□□□筮化,相繼出山,山人屢薦不仕,一時有漢庭招四皓之圃,獨留君子詠,吾縉郡令長,跡所居地,奇蓉迭嶂,三峽□關。山人別號鐵城蓋天作之合。就大書於懸崖。觴余曰:『維君能記之,勿辭。逸客姓鄭氏名汝璧。禹門名逢雷,山人從徑賓,名問辯。余仲兄,歲萬,歷甲午春玉林樊問德書。」

黃龍山摩崖題記

1、尹伯高題記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保存清晰,幅大66×48,蝙蝠洞下左方洞壁上。皇□辛卯中和節日令尹伯高,監□延之,邑人明□乘興同游。

2、伯常題記北宋嘉佑年間(1061年),保存清晰,幅大25×60,上記之左,明□伯常與□叟同游。

3、朱履常題記北宋熙寧**(1076年),保存清晰,幅大35×45,蝙蝠洞口,宣城朱履常,普城斐勉之同游。

4、程宏題記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保存清晰,幅大140×150,蝙蝠洞口。吳郡程宏閎中、吳興沈畸德侔、縉雲胡份之文、紹聖戊寅季夏初二日同游黃龍山絕頂。

初陽山摩崖石刻

1、李陽冰「倪翁洞」題字唐乾元年間(759—761年),保存完好,字大45厘米,幅大50×170,等級1。「倪翁洞」三字,一直行,唐小篆書法家李陽冰於乾元年間(759—761)任縉雲縣令時所書。屬稀世之品,珍貴文物。

2、劉長卿題記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保存完好,字大9-12厘米,幅大40×65,初陽谷洞壁。「開封劉長卿,宣和五年癸卯九月十八日游初陽谷」。直行三行。

3、虞似平題記南宋紹興廿六年(1156年),保存完好,幅大35×130,等級3,陽谷洞口。「紹興丙子,錢塘虞似平智甫,自芝田簿移攝令。季秋晦日,邀丞東菜張良弼,夢符簿荊溪庄王介德。將尉建陽陳旦旦明仲遊仙都山,虞似昌剛甫,自姑蘇來同游。」

4、留元剛題記南宋嘉定**(1216年),保存完好,幅大200×130,等級2,問漁亭東側君子石上。「嘉定丙子,四月十有二日,留元剛來遊仙都,訪小蓬萊,漾舟溪曲,**岩扉,倚竹清嘯,虛谷響答。恍焉浮湘中,溯武夷之舊。已乃登倪翁洞,扣初陽谷。問舍玉虛。」會飲宿雲,浩歌長吟。月午無寐,睇碧之石,想軒黃之馭,質疑祛妄,出有入無。明日竟留,覽圖索勝,窮足力之所到而去。

5、陳伯奇題記南宋嘉定**(1216年),保存完好,幅大38×100,等級3,陽谷洞口。「嘉定丙子,重陽前一日,邑人田君易,天台陳伯奇,伯□來游。」

6、趙立夫題記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保存完好,幅大80×90,等級3,陽谷洞口。「樂清趙立夫奉祠東歸,訪仙都,登初陽谷,舟小蓬萊下,憩流盤礴回視二十年,縛纓王朝,抗塵京兆。得此閑適,豈不頓快,明紹定辛卯立夏后二日也。子時詁侍行,友人宋正禮同游。」

7、陳紹若題記(一)南宋咸淳五年(126**),保存完好,幅大60×100,等級3,陽谷洞口。「嘉定九,嚴君偕季父訪親戚田君同游於此。記歲月於崖壁,間越二十七年,紹若始生。又二十七年,紹若叨宰斯邑,訪而得之,雖風雨剝蝕之餘,筆墨儼然如新,非有物似以呵護之耶。命工刊之。旦夕迎侍嚴君來觀,雲胡不喜,咸淳五年七月既望,男宣教郎知處州縉雲縣主管勸農公事紹若謹書。」

8、陳紹若題記(二)南宋咸淳年間(126**),保存部分模糊,幅大100×75,等級3,陽谷洞口。「□□□□重陽日,天台陳紹若□□舜龍繼可□□□□,遇表史田□途,同訪仙都。是日也□氣澄清,水天一色。覽山水勝概。俗懷為之洒然。晚泊玉虛。次日游小蓬萊,泛舟而歸。道士翁□□□與焉。」

9、胡鯨題詩兩首明嘉靖十七年(1583年),保存部分模糊,幅大160×105,等級2,讀書洞洞口。「偉哉初陽谷,千載留聲名,景色入畫圖,岩石多崢嶸,下有小龍鼻,甘泉長滿盈,我來茲一游,塵襟豁平生」。署賜進士第吏部稽勛主事汝南美溪胡鯨魚。

伯題「瞳瞳大明出,此谷先受光,壁上錦繡開,岩前金紫張,玄□披景照,草木生輝煌,想仉翁□,固非徒休糧。」「仉翁得道,亦由在□□□初日之精華,不獨辟穀而已。」「嘉靖戊戍春二月下浣汝南胡鯨書。」

縉雲知縣幫彥附記:「美溪公本署縉治,旋陡天官,道於縉,遊仙都,過陽谷,詩成,出示門下生□□等於觀瀾別亭下,□勒於土耳事,宣平教諭□民□,縉雲知縣錢邦彥抵□□披閱,因鐫諸石,以垂永久,時嘉靖戊戍季秋日也。」

10、瀨仙訪斗山題詩明嘉靖末年,保存完好,幅大50×105,等級2,初陽山南。「水洞雲氣深,仙翁坐談奕,相尋路忽迷,漁引花間入。」

11、瀨仙再訪詩明嘉靖末年,保存完好,幅大50×80,等級2,初陽山南。「尋真來曲水,拂石試殘杯,鳥向山花語,漁歌晚掉回。」署「二日再訪」。

12、樊獻科題記明嘉靖十二年(1563年),保存完好,幅大80×55,陽谷洞內東壁。「明樊獻科卜築仙都同憩此洞,我將老焉。嘉靖四十二年正月記。」

13、黃中「曲泉」題字約明代,保存完好,幅大100×50,初陽山南麓曲泉旁。「斗山名曲泉」。

14、劉正亨題字明萬曆十年(1582年),保存完好,幅大140×50,初陽山入口半壁池上。「半壁池。大明萬曆十年新淦劉正亨書」。

15、龔勉題字明萬曆十七年(15**年),保存完好,幅大330×150,半壁池上。「枕流漱石」「錫山龔勉萬曆已丑春,偕同年鄭昆岩來游題此。」

16、上海李伯春題字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保存完好,幅大160×140,初陽山下「君子石」上。「山亦萍蹤。明萬曆庚寅歲,上海李伯春題。」

17、許國忠等題記明萬曆廿二年(1594年),保存完好,幅大140×70,陽谷洞頂。「萬曆甲午秋望宣城許國忠,似韓同游題石。」

18、樊問德題字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保存完好,幅大260×500,等級2,初陽山高崖上。「旭山」,「李中丞公名釒志,少游初陽谷,愛此朝爽,因自號旭山。公曆宦芳潔,抗疏折貂王當,奉身而退,海內方之。善感朝陽。其出處光明,無愧斯號,蓋山靈所籍勝雲。群玉主人樊子問德,鐫石訁志之,萬曆甲辰仲春望日。」

19、汪瑤若題記清康熙三年(公元16**年),保存字跡清晰,幅大50×75,在初陽谷洞外米篩洞上。甲辰初秋,皖江汪瑤若重遊此有詩。

20、李業修題字清咸豐一年(公元1857年),保存字跡清晰,幅大70×105,在初陽山南麓靠西岩上方。咸豐元年閏月「仙都第戈洞」。縉雲縣令廣州李業修題,麗水許一均書。

21、李業修題字清咸豐元年八月(公元1851年),保存字跡清晰,幅大60×80,在響岩洞口上方。咸豐元年閏八月「響岩」權縉雲縣事順德李業修。

22、陳駿業題字**三年(公元1914年),保存字跡清晰,幅大410×120,在初陽谷東北懸崖上。「天然泉石」。

23、鄒可權題字**四年(公元1915年),保存字跡清晰,幅大100×145,在半壁池上方。「漱石枕流」。

24、何敘題詩**十七年二月九日(公元1928年),保存清晰,幅大150×95,在旭山摩崖下方。五色潭雲里,蒼松簇翠鬟,水碓聲得得,溪路響潺潺,丹鼎依稀在,龍髯不可攀,言尋倪翁洞,我欲住名山。

25、何宏基題字**三十年孟發(公元1941年),保存清晰,幅大200×60,在初陽山下獨角亭口。朝華煥采。(縣長何宏基題)

26、曾養甫題字**廿三年(公元1943年)保存清晰,幅大290×160,在初陽山東荷花池邊。「仙都」。

27、李伯春題明萬曆八年(1590年),保存清晰,幅大75×65,在問漁亭下青蓮石上。「青蓮石」署李伯春題。

28、憑虛閣題字年代待查,保存清晰,幅大26×52,在初陽谷洞口頂上。「憑虛閣」。

29、迥瀾橋題字年代待考,保存清晰,幅大25×35,在半壁池石壁。「迥瀾橋」。

30、君子石題字**三十二年(1933年),保存完好,幅大120×70,在君子石上。「君子石」。

31、初陽谷題字約唐,保存完好,幅大84×130,等級1,在初陽谷洞壁正中。「初陽谷」。

32、沙孟海題字1981年,保存完好,幅大400×300,等級1,東蒙岩上。「仙都」沙孟海題。

仙水洞摩崖題記

1、蘇舜元題記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保存清晰,幅大46×56,等級1,洞左壁下方。「蘇舜元才翁,看月於是,皇佑庚寅仲夏望」。

2、趙擴題記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保存清晰,幅大30×52,等級1,洞正中偏左下方。「大資政少保致仕,三衢趙扌卞閱道游男山兀侍,毛維章預,元豐庚申仲冬十三日。」

3、沈括題記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保存模糊,幅大100×160,等級1,水仙洞下路邊。沈括奉使過此,黃顏李之儀□□。

4、趙性夫題記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保存清晰,幅大100×160,等級3,洞口右壁。「**峰,舊傳上有鼎湖,黃帝飛升所也。淳佑丙午清明前三日,鳥石趙性夫因行部經從。偕雲川雇岩、天台羅,四明汪元春同登斯洞,泓泉如玉,論茗酌之,香味俱永,神骨頓清,形雖留而足將舉,憑虛西望,雲師雨伯,芍如約焉,我輩當乘之而去,必不作墜髯人也,姑發一哂雲。」

5、仙水岩題記待考,保存清晰,幅大54×24,洞正中偏上。「仙水岩」。

6、王廷老題字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保存清晰,洞左壁上方。「王廷老、張靚同游」(重疊在孫沔題名之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仙都傳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仙都傳說
上一章下一章

縉雲仙都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