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如意令

84.如意令

【此為防盜章,補足一半購買比例或等兩天可破。感謝支持正版】

「你!」廖芝蘭站起身來,面頰漲得通紅,「跟自己妹妹耍威風說誅心的話,算什麼本事!?」

「出去!」廖文詠喝道,「等我跟爹商議之後,自會妥善安排諸事,你什麼都不需問、不要管、」

廖芝蘭咬了咬牙,氣沖衝出門。回到自己的小院兒,喝了半盞清心降火的茶,丫鬟來稟:「凌小姐過來了,此刻已到垂花門外。」

凌婉兒昨日命人送來帖子,要在今日登門。

「請。」廖芝蘭從速換了身衣服,掛上笑臉,親自出門相迎。她與凌婉兒小時候就相識,閑來無事會相互串門,但沒交情可言。

她的爭強好勝在心裏,凌婉兒的爭強好勝既在心裏又在臉上。

不可否認,凌婉兒貌美,還有手段。出身並不顯赫,但很懂得經營人際來往,與地位不相上下的同輩人常來常往,更與幾個高門閨秀子弟攀上了交情。到這兩年,在富貴圈中風生水起,被捧成了街知巷聞的京城幾位美人之一。

只是,凌婉兒跟誰都能主動結交,單單不曾籠絡過南北廖家門裏的人。最早,與廖怡君初相見就有些抵觸,曾對人說:「別人的傲氣是在臉上、在心裏,廖怡君的傲氣卻在骨子裏。覺著那是個飽讀詩書的,有心結交,卻怕沒那個緣分,平白生出不快。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心裏不定怎樣厭煩,言語間卻從無貶低。這是凌婉兒的一個過人之處——隨着成為名動京城的美人,心高氣傲的性子越來越明顯,還是不會主動開罪不相干的人。

反過來,對着廖芝蘭,凌婉兒顯得很隨意,有一搭沒一搭的,坐在一起的時候,炫耀自己的情形居多。

廖芝蘭對她亦如此。真真假假的友人多了,有時候真需要這樣一個人消磨時間。

穿着淺灰色緞面大氅的凌婉兒笑盈盈走上前來,與廖芝蘭見禮,寒暄著走進廳堂。解下大氅之後,現出一襲珠灰衫裙。

「怎麼穿戴得這樣素凈?」廖芝蘭親自端給凌婉兒一盞熱茶。

凌婉兒笑着接過茶盞,「往後要常出入程府,打扮得太鮮艷的話,總有招搖之嫌。」

「哦?」廖芝蘭訝然,「想得到姜先生指點,不是先要作一篇讓他滿意的制藝么?」她可不記得,凌婉兒生了那根兒筋。

凌婉兒嫵媚的大眼睛眯了眯,娓娓道:「是啊,可我跟周家世子都不擅長。前兩日,他去了程府一趟,求一名管事遞話,想與解元當面細說。彼時解元正忙着,沒見他,只讓管事告訴他,會請姜先生通融一二,對外人實話實說便可。我聽了,只當是解元的託辭,心都涼了。卻沒料到,今日程府小廝便去見周世子,讓他放心,並轉告我,只要明日讓姜先生覺得音律方面有些天賦,便不愁來日得到指點。」

廖芝蘭一時語凝。

「真是沒想到,解元居然這樣通情達理。」凌婉兒玩味地笑着,「記得以前聽你說過他難相與,日後可不要再這樣說了。」

是來顯擺的,還順道教訓她。廖芝蘭撇一撇嘴,「說不定,是周世子有意捧著程解元。」

「就算捧著也應該啊。」凌婉兒笑容如花綻放,「能與程解元的樣貌、才華比肩的人,滿京城也就三兩個。只是可惜了,自幼從文,往後要在官場苦熬著。」

再出色的文人,凌婉兒的欣賞也有限,打心底仰慕的是年紀輕輕成名的武將。這心思,她從不遮掩。

廖芝蘭喝了一口茶,沒接話。

凌婉兒話鋒一轉:「今日找你來,有個不情之請。能否告訴我,南廖家姐妹平日喜歡什麼?我想準備兩樣禮物,尋機送給她們。往後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只盼着她們能手下留情,別處處壓我一頭,讓我無地自容。」

「這話從何說起?」廖芝蘭問道。

凌婉兒身子微微前傾,美麗的眼睛忽閃一下,「這兩日上午,解元都親自指點廖怡君,沒點兒過人之處的,他怎麼可能搭理?」說着嫣然一笑,「他很是有趣,把學堂當自己理事的外書房,管事小廝甚至丫鬟進進出出,該合賬就合賬。饒是如此,廖怡君也能靜下心來,作出上佳的畫。這都是程府的下人們說的,還能有假么?」

廖芝蘭心頭泛起絲絲縷縷的苦澀。

「唉,說起來,這次你可是落了那對姐妹的下風。」凌婉兒故作同情地道,「你也是琴棋書畫樣樣不落的人,制藝不是也算拿手么?這次怎麼沒去應試?得名儒點撥的機會,一生怕也只有這一次。你該不會跟我方才的心思一樣,怕有廖怡君比著,相形見絀?」她擺一擺手,「不需要的,都是去求學,又不是去攀比。」

廖芝蘭心緒複雜難言,腦中忽然靈光一閃,記起了凌婉兒剛才那句「能與程解元的樣貌、才華比肩的人,滿京城也就三兩個」。

哥哥有意捧誇程詢,是為着長久的利益,但凌婉兒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不是真的贊同一些說法,便略過不提。

而她上次見到的程詢,樣貌是很清俊,但絕對到不了凌婉兒說的那般出色的地步。

怎麼回事?

她心中疑竇叢生。隨後,耐著性子應承著凌婉兒,把人打發走之後,即刻命丫鬟去外院喚來一名管事,神色鄭重地交代一番。

不管怎樣,她都要親自見一見程詢。這事情,可不是哥哥能夠做主的。

.

下午,廖大太太用過午膳便出門訪友。

廖碧君精氣神好了一些,捧著琴譜凝神閱讀。

怡君和夏荷、款冬清點一番小書房裏的書籍、文具,見紙張不多了,幾種顏料也快用盡,便準備出門去添置一些。

廖碧君聞訊,連連擺手,「我就不去了。明日見到葉先生,琴譜還沒熟讀的話,她定會發作我的。瞧著好的紙墨,你幫我帶回來一些就行。」

怡君欣然點頭。

管家聽得二小姐要出門,記着老爺的話,命跟車的護衛、婆子、丫鬟打起精神來。

怡君與姐姐不同,常去的紙筆鋪子是墨香齋,老字號了,閑時常幫人出售古籍。

遇見程詢,實屬意料之外。

當時她正與夏荷、款冬專心挑選畫紙,就聽得掌柜的殷勤地道:「程大公子今日總算得空了?可有段日子沒見到您了。」

隨後,是程詢清朗溫和的語聲:「來選些筆墨紙硯,多多益善。」來學堂的人,便是都自帶筆墨紙硯,也少不得有中途短缺的時候,程府理應備下,再一個,是過來看看有沒有合心意的古籍。

怡君聽到他的語聲,心裏有些驚喜,忙轉身帶着兩個丫鬟行禮。

程詢拱手還禮,看到她的時候,微不可見地揚了揚眉,「這麼巧。」他也沒料到。

怡君一笑。

程安、程福隨着上前行禮,又對已經相識的夏荷、款冬打招呼。

「要添置什麼?」程詢問怡君。

怡君如實道:「紙張、顏料。」

掌柜的問道:「二位認識?」

程詢笑微微的,「這兩日曾切磋畫技。」把臨時的小學生說成了同好,又叮囑怡君,「當心些。別架不住掌柜的慫恿,平白買些用不着的東西。在他嘴裏,他那把老掉牙的算盤,都是天上有地下無的好。」

掌柜的先哈哈地笑起來,「那我怎麼着?總不能說自己鋪子裏的東西要不得吧?」

怡君也禁不住笑了。

這時候,程福轉頭望向門口,滿臉的笑意立刻化為尷尬、心虛,他湊到程詢身側,輕咳一聲。

剛剛進門的人,是廖芝蘭。

「怡君妹妹。」廖芝蘭款步上前幾步,語氣古怪地道,「興緻這樣好啊?」

怡君轉頭望過去,想到前兩日的事,眼神淡漠,答非所問:「來添補些東西。」說完發現,廖芝蘭鐵青著臉,竟像是被誰氣急了的樣子。

廖芝蘭看住程詢,語氣涼颼颼的:「這位就是程大公子吧?」

程詢轉身,睨着她,沒說話。

掌柜的見情形不對,自是不敢出聲。

廖芝蘭連連冷笑,「思前想後,當真是有意思。」她指著程福,「這個人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給我個說法?」

程詢不動聲色,語氣仍是溫和的:「現抓不到更適合的人,只好委屈程福。」

敢情在他眼裏,打發個小廝奚落她,都是抬舉了她。廖芝蘭深深地吸進一口氣,用最後一絲理智控制着言行,「為着兩家安好,你最好對我以禮相待。」停一停,吩咐隨行的丫鬟,「喚人去請大少爺過來,告訴他,他若再瞻前顧後,我可就不管不顧了。」

丫鬟應聲出門。

程詢凝了廖芝蘭一眼,目光涼如秋霜,唇角抿成不屑的弧度。這女子的心性,也是如何都不會更改的。

「怡君妹妹。」廖芝蘭忽又轉向怡君,「請你移步到茶樓,為免你落入有心人的算計,有些話,我一定要告訴你。」

怡君歉然一笑,慢悠悠地道:「沒空。」

夏荷則老老實實補了一句:「老爺一早發了話,往後北廖家的人若是登門,不要見。」都命令管家把人拒之門外了,她這樣說,已算客氣。

程詢抬手示意免禮,走到桌案前,瞥一眼她臨摹到一半的山水,和聲道:「手邊無事,便過來看看,亦是想問問你,先前存的疑惑,是否已經得了解釋。」

怡君坦誠地道:「回解元話,並沒有。」

程詢莞爾,「難道不合情理?」

「那倒不是。」怡君微笑,「正因合情合理,反倒讓我疑心,昨日所見那一幅,是解元着意備下的。說到底,原畫中的疑問,不是一幅酷似的畫就能解釋的。」

「原畫——指的是最先見到的那一幅?」程詢問她。

「正是。」

笑意到了程詢眼中,「酷似一說,從何談起?」

「原畫中的細微處,在新作中不見了。」

「原畫此刻在葉先生現居院落的小書房中。能否移步,逐一指給我看?」他想看一看,這個年齡的她,觀察入微到了何等地步。

怡君又驚又喜,「解元是說——」

「我將那一幅贈予了葉先生。」

怡君明眸瀲灧生輝,唇角上揚,好心情不言而喻,「若解元不怪我唐突,自然樂得再次一飽眼福。」

「樂意之至。」程詢對她做個請的手勢,轉身向外走。

怡君和夏荷隨他來到葉先生住的東跨院,進到佈置為書房的東耳房。

在這院中服侍的丫鬟行禮之後,奉上茶點,隨後與夏荷一樣,垂首侍立一旁。

楓林圖懸掛在北牆上。程詢走近一些,對怡君偏一偏頭,笑微微地靜待下文。

怡君走上前去,言明出自他手的兩幅畫的不同之處:「兩棵樹的樹榦上,共有五個字的刻痕;小河岸上,藤椅後方,有覓食的鳥兒;遠山上空,隱約可見翱翔的大鳥。這些,在新作中,都不見了蹤跡。」她一面說,一面以素手指明,末了側身看向他,「只看出了這些,不知是否有遺漏之處。」

「沒有,說的對。」程詢沒掩飾意外之情,「只是沒想到,你對這幅畫了如指掌。」

怡君笑一笑,轉頭望向那幅畫,輕聲道,「我只是特別喜歡這幅畫,畫中的離殤、寂寥,對人心緒無益,卻真的讓我動容。在我感覺,做這幅畫的人,該是正值春秋鼎盛,卻走到了生涯盡頭,不應如此,但是從容接受。」停一停,語聲更輕,「絕妙的畫,與詩詞歌賦一樣,是有魂的。」

程詢負手凝視她片刻。

怡君察覺到了,並不忐忑,仍是望着畫,說着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飄落的紅葉、波光粼粼的河流,該是能讓你記起或想見到一些歡悅之事。不然,不會出現這般的靈動、美麗。看起來心緒矛盾的一幅畫,其實正是人真情實感的寫照。」兩日過去,這幅畫並沒在她腦海中模糊,反倒更清晰,讓她加深了對作畫人的理解。

她了解他,原是這般輕易的事。

其實,他與她,都有着過人的優點,也都有着尋常人的小缺點。

他不知是出身還是年少時諸事過於順遂的緣故,不少時候,遇事確有跋扈霸道之嫌,只是手段與出色的武官不同而已——都是一回事,人太自信了,便不自覺的自負了。

她呢,為人處世不走尋常路,眼界、心胸不輸男子,遇事最有主心骨,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肯讓別人插手。另外,心細如髮,小事上卻愛犯迷糊,要麼讓人笑得捧腹,要麼氣得人暈頭轉向。

情路逆轉之前,他們並不全然是順風順水花好月圓的光景。吵過架的,還不是吵過一次兩次。

但那些帶來的,是對彼此更深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了解對方不能踩的線都有哪些。

而且,便是吵架,每每到最後也會變成樂事——見對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就不再揪著不放鬧脾氣,腦筋會轉到別的事情上,一來二去就跑題了,到末了,都要想一會兒才記起是為何事生了分歧,好一陣笑。

她說過,相知至此的人,就算經過多少次輪迴,也只得這一個。

他故意說,只怕你迷迷糊糊的把我忘了,緣分要是斷了,連相識都難。

她笑說怎麼會,不會的。若人身死之後的傳言都屬實,那麼,我不要過忘川河,不走奈何橋,更不要喝孟婆湯——沒了心有靈犀的人,投生轉世有什麼好?魂魄就留在這一世,等不到你,遲早也能看到你。

類似的話,修衡也說過:「若可能,我會留在這一世,等您過得諸事遂心。別笑我癲狂,萬事皆有可能。」

恰如怡君所言,畫中飄零的紅葉、河流跳脫出來的靈動,是因他在畫着的時候,想到了一些趣事——與修衡相關。

離京后的那幾年,修衡一直命唐府最精良的人手遠遠跟隨,為的是能及時知曉他在何處,更保障他安穩無虞。住進落葉山莊后,修衡寫信給他:快搬走,那地方跟您八字不合。實際指的是那裏的水土跟他的身體相剋,沒法兒保養,還少不得添新病。

他回信,說我不論在哪兒住,都不是長壽的人,活不過命里第四輪。你這活成精的人,該知道。

修衡沒複信,過了大半年,跟皇帝討了兩個月的假,到落葉山莊找他,說您這可不成啊,哪兒有好好兒地咒自己短命的人?我可是給您卜過一卦,起碼得到古來稀的年紀。得,您咒就咒吧,橫豎是越咒越長壽。

那樣寡言清冷的孩子,滿臉擰巴地道出這樣一番話,着實把他笑得不輕,說你這是睜着眼跟我扯瞎話,真是出息了。

修衡笑了,說您要不就挪挪步,換個地兒,要不就留下我帶來的名醫,這名醫是薇瓏和孩子一口一個神醫叫了好幾年的。他倒是沒被神醫這名諱燒得生災難,定有些真本事。而且他比我還敬重您,您賞個臉,讓他時時照看着。

他說也行,但你知道,我有幾年心力交瘁,真落下病根兒了,別說神醫,活神仙都救不了。回頭神醫要是治不好我,你不準跟人發脾氣。

修衡蹙著眉,看了他好一會兒,說我跟薇瓏是有心疾,您呢,是有心結。眼下倒好,倆有心疾的都沒心沒肺了,您這心結還沒打開。沒天理。不怪總有人罵老天爺不開眼——可他們怎麼就不明白,老天爺根本就是個瞎子。

他被惹得哈哈大笑。

修衡住下之後,每日跟他對弈,或是跟他一起釣魚。

小河的水清可見底,悠然遊動的大小魚兒清晰可見,倒讓修衡這種最沉得住氣的人失去耐心:眼力太好,眼看着魚兒圍着魚餌打轉卻不上鈎,久了就會心急,喚護衛下水給他把魚撈上來。鬧騰得他也別想安心垂釣。

修衡啟程到山莊之前,薇瓏要他帶些樣子完整的紅葉回去,要鑲嵌在玻璃、琉璃槅扇中。

所謂樣子完整,是葉尖居中,不能向左□□斜。別的就更不需說了,不可有半點瑕疵。

那時候,修衡寵妻兒已經是天下皆知,全然照着薇瓏的心意挑選楓葉。

落在地上的不行,修衡說不新鮮;護衛說上樹去摘,修衡也否了,說那叫落葉么?

隨行的人沒法子,只能跟着自家侯爺一片一片接住凋零的紅葉,細心篩選。

時間久了,一名護衛苦着臉跟修衡說:「侯爺,我得蹲地上閉着眼歇會兒。真不行了,這大半天都盯着紅彤彤的葉尖,眼暈,就要左中右不分了。」

有這種趣事墊底,他在畫楓林圖的時候,心境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響。

他送給南廖家的那幅圖,最初目的只是練練手,看能否通過調色改變氛圍,刻痕、飛鳥之類的細節,嫌費時間,敷衍了過去。

這些,怡君全看到並揣摩到了。

他再度側頭凝視着她,溫柔的,久久的。

原來不管怎樣,你都能明白我。

見姐妹兩個進門,廖芝蘭連忙起身,盈盈上前見禮,「碧君姐姐、怡君妹妹,登門叨擾,還望海涵。」

她比廖碧君小一歲,比怡君大一歲,生的不高不矮,身段窈窕,半月形眼睛,長眉入鬢,笑起來很甜美。

姐妹二人還禮,廖碧君客氣地道:「哪裏的話,你便是不來,我們過些日子也要去看你的。」

怡君點頭表示贊同,心裏卻嘀咕道:誰要去看她這種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人?

三人落座,閑話片刻,廖碧君吩咐丫鬟擺飯。

席間,怡君問道:「芝蘭姐姐今日前來,沒什麼事吧?」

廖碧君聞言暗暗失笑,正常情形,該問人家是不是有事,怡君卻反著說。

廖芝蘭從容笑道:「沒事。許久沒見嬸嬸和你們兩個,就想過來看看。便是你們不得空,也能向嬸嬸請教一番女工。」

廖大太太做得一手好針線,綉品人見人誇。廖芝蘭的女工尚可,每次過來都會投其所好,認認真真請教。

怡君只是漫應一聲。她一聽便知,廖芝蘭這次又把母親哄得很高興,不然母親不會自己出門還安排下席面——全然不見外的做派。

廖芝蘭則順着這話題往下說:「問起葉先生去了程府的事,嬸嬸說她也不清楚。你們今日去程府,還習慣吧?」自家已知曉這件事的梗概,她並不遮掩。

「習慣。」怡君並不想提及在程府的見聞,道,「哪裏的學堂都是大同小異,我們只是追着葉先生走,對着的也只有她,跟在家一樣。」

廖碧君聞音知雅,頷首一笑,「的確。」

「碧君姐姐的書法,我倒是不難看到。」廖芝蘭誠懇地恭維,「姐姐的字實在是好,不要說我了,便是我兩個哥哥都自愧不如。」

廖碧君笑道:「妹妹謬讚了。」

廖芝蘭轉向怡君,「只你最愁人,畫作從不示人,針法亂七八糟的綉品我倒是見過兩回。哪有藏着才情、顯露不足之處的人?」

怡君笑起來,「我的畫,比綉品還差。要是出色的話,以我這種性子,怎麼可能不顯擺一番。」

廖芝蘭將信將疑。廖怡君這個人,她是真捉摸不透:自幼好學,五歲那年就纏着長輩給自己啟蒙找坐館先生,每隔三兩年就換一種學問研讀,但學的到底怎樣,只有教過她的人清楚。

教官家子女的先生,嘴巴哪有不嚴的?若學生沒有揚名的心愿,自是隨着學生的做派說話。

可廖怡君又明明不是低調的做派,這幾年可沒少干開罪人的事兒。

是天生性格矛盾又複雜,還是真沒有資質學成哪件事?

沒辦法下定論。

怡君岔開話題,從丫鬟手裏接過布菜的筷子,給廖芝蘭夾了一塊糖醋排骨,「這道菜,是廚子的拿手菜,芝蘭姐姐快嘗嘗。」

廖芝蘭笑着道謝。

一餐飯下來,三個女孩東拉西扯地談及不少話題。飯後,喝完一盞茶,廖芝蘭道辭離開。

廖碧君思來想去,也琢磨不出廖芝蘭的來意,不免嘀咕:「真就是閑得沒事來串門的?」

「怎麼可能。」怡君笑道,「她應該是學會我那個路數了。以前我想跟誰探聽什麼事,不也是這樣么?把自己想問的摻在雜七雜八的家常話里,就算沒完全達到目的,心裏也能估算出七/八分。」

「是么?」廖碧君不由皺眉,「那你該早些提醒我留神啊。」

「怎麼提醒?」怡君笑意更濃,「同一桌坐着,我要是給你遞眼色,她一定會留意到。再者,她說起什麼,我也不能總搶在你前頭接話,會讓你沒面子。把心放下,沒事。她要探聽的只是門外事,除了關於程府的,我們告訴她也無妨。」

「那還好。」廖碧君無奈地道,「這次沒法子了,往後再見到她,我一定留心。」論城府,她比不了廖芝蘭,更比不了妹妹。

「這樣想就對了。」怡君攜了姐姐的手,「我們回房做功課。」

.

午膳時,程夫人派人喚程詢回到內宅。

這是程詢和程譯逐年養成的一個習慣,早中晚只要在家裏,且手邊無事,就會陪母親用飯。

論起來,他和程譯做了很多年孝順母親的兒子。

處處與母親擰著來的那些年,起因是母親硬著心腸要他娶廖芝蘭,任他長跪不起都不改口,死心塌地配合父親。再往後,母親對他的失望心寒越來越重,為人處世方面,一步一步,不自覺地被父親和廖芝蘭、林姨娘帶溝里去了,他又是心冷齒冷的狀態,什麼事都懶得解釋。

重新來過,他希望把母慈子孝的情形常年維持下去,這對誰都不會有壞處。平心而論,不論怎樣的兒媳婦進門,母親都不會做惡婆婆。前世程謹的婚事,父親連個招呼都不打就定了,母親私心裏一百個不樂意,等到新人進門,照樣兒經營出了婆媳融洽的情形。

用飯的時候,程夫人閑閑地說起上午內宅的迎來送往:「徐夫人昨日下了帖子,上午帶着女兒過來了一趟。徐家那位千金單字一個岩,生得委實標緻,言行得當,真是少見的招人疼愛。」

徐岩日後要成為平南王妃,會生下薇瓏那樣年紀輕輕揚名四方的女造園家。程詢笑道:「您要是打心底喜歡,就跟徐夫人常來常往,看能不能認個乾女兒。這樣一來,我們兄弟三個也能多個妹妹。」

程夫人失笑,抬手戳了戳他的臉,「胡扯。」另一方面,聽出程詢對徐岩有些了解,認可甚至是欣賞的,但僅此而已。稍有一點兒別的心思,也說不出這種話——不管是怎樣的形式,做了兄妹的人,絕沒有談婚論嫁的道理。思及此,她索性直言道:「我自己的兒子,我最了解,來年必能高中。由此就總想,到你金榜題名那一日,得個雙喜臨門的好彩頭。成親是趕不及了,到時定親也是好的。」

程詢想一想,「我自己張羅成不成?」他另有打算。

「成啊,怎麼不成?」程夫人打心底高興起來,「快跟我說說,可有意中人了?」

程詢只是道:「等有了眉目,您一定會及時知曉。」

程夫人連聲說好,沒仔細琢磨兒子用的字眼兒。

飯後,程詢到外院處理一些雜務,問過小廝,得知姜先生午睡還沒醒,便回了自己的光霽堂。

程福來稟:「城北廖家大少爺、大小姐一同前來,說手裏有一篇新做成的制藝,請您或姜先生過目,看看有哪些可取之處,又有哪些弊端。」停一停,補充道,「管家已經把人請到暖閣了,說老爺曾吩咐過,不要怠慢城北廖家。」

廖文詠和廖芝蘭想來就來了,管家還是這個態度——這種事不時發生,針對的是私底下與父親有貓膩的門第。程詢想一想,笑微微地看着程福。

程福心生預感,「大少爺,該不會又想讓小的幫您氣誰了吧?」

程詢莞爾,「不單氣人,還要騙人。」

程福陷入雲里霧裏,想不出這種戲要怎麼唱,「該怎樣行事才好?您得仔細吩咐小的幾句。」

程福站起身,閑閑穿過珍珠簾,好笑地看住廖芝蘭。程安跟隨在側。

廖芝蘭意識到他是蓄意捉弄自己,着實氣狠了,斂起狼狽之色,揚起紅透了的一張臉,望向他。是樣貌清俊的男子,面上卻掛着傷人的笑,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好像剛剛取笑她都是看得起她的樣子。

程安飛快地看了程福一眼,心生欽佩——這種事,不是誰都做得來的,打他和程祿幾十板子,也不能讓他們在人前與平時判若兩人。

「你不服氣,那我就再多說幾句。」程福負手而立,睨著廖芝蘭,「制藝的條條框框太多,是以,太多人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沒完沒了地鑽研技巧,倒騰對仗、優美的辭藻。

「而出彩的制藝,要有底氣,且有新意,題目不論新舊,都能用聖賢的語氣、聖賢書中的道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需要閱歷、悟性,是閉門不出的人能有的?你一個平時只出入官宦門第的女子,能了悟何事?

「說得難聽些,心中有大格局的人,便是能夠隨意做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制藝,也不會引以為豪。

「這種把人關在死框框裏還叫人推陳出新的東西,歷朝歷代嫌棄甚至痛恨的人還少么?一心考取功名保國安民的人沒法子——這東西捉摸不透,就等於斷了下場考試的路。如你這般閨秀,花費精力學這種東西,真就是吃飽了撐得吧?你吃撐了沒事兒,還自覺這就是有才情,巴巴的跑到我面前顯擺——」他第二次牙疼似的對她發出「嘶」的一聲,「令兄真的錯看了你,改日我得跟他好生說道說道。」

程安不自覺地點頭表示贊同。自家大少爺的制藝不知多出彩,但真是打心底膩味這玩意兒,除了刁難人的時候用一用,平日真是提都懶得提的樣子。

「……」廖芝蘭望着程福,心說誰讓你長篇大套了?誰耐煩聽你數落制藝的弊端?你說這麼多的目的,不就是再一次闡述認定我小家子氣的觀點么?

生平第一次,她被一個初次謀面的男子氣得快瘋了。

程福看着她面上的紅暈迅速褪去,轉為蒼白,唇角上揚成愉悅的角度,出口的話卻仍是有意給人難堪:「你這臉……得了,沒工夫讓你照着鏡子擦乾淨,往後注意些就是了。你雙親撫養你這些年,絕不是為了讓你給他們丟人現眼。」

原本已經認定的事,他在這時候再次提及,讓她又猶豫起來,轉身看向隨自己進門的丫鬟。卻不料,丫鬟眼觀鼻鼻觀心地站在那兒,粉臉紅彤彤,神色尷尬——完全是覺著自家小姐顏面盡失,讓她都無地自容的樣子。

廖芝蘭氣血上涌,身形微微一晃。

不能再呆在這兒了,不然一定會被活活氣死。

她剛竭力剋制住心中怒意,要出言道辭的時候,程福轉身,回返珍珠簾內的時候,很不耐煩地擺一擺手,「程安,往後不要讓我再見到她。送客。」

程安立時高聲應道:「是!」

廖芝蘭和丫鬟沒料到小廝扯著嗓子回話,驚得身形一顫。

「快些快些。」程福道,「你當我也是閑得橫蹦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等會兒還得見好幾個人呢。」

「小的明白。」程安應聲后,走到廖芝蘭近前,「這位大小姐,您能快點兒出去么?」

她不能。

她已經被氣得渾身發抖,動彈不得。

程詢睜開眼睛,望着上方虛空。

廖芝蘭,是他過於熟悉的一位故人。

與她相關的事,他不願回想,但是記憶沒遵從心跡,不斷閃現於心海。

年輕的時候,她一度以打擊他為樂趣,心裏煩悶了,便請母親身邊的管事媽媽作陪,尋到光霽堂來,婉轉地對他說些誅心的話。

他總不能每次都與她起口舌之爭,也趕不走,大多數時候沉默相對,隨她去。有一陣,生生地被磨得沒了銳氣,一次無意間看到鏡中的自己,眼神陰鷙,滿臉喪氣。總是滿腹的無名火,有好幾次,拿無辜的下人撒氣。

——那樣的自己,他厭煩。

驚覺她帶來的影響之後,他明白,必須得換個方式對付她。

只是,起初摸不著門道,也不明白整件事的原委,居然傻呵呵地把她請到外院,開誠佈公:「你過得不如意,我看得出。你也清楚,我除了連中三元那點兒本事,真沒可取之處。你嫁過來,也是為着父兄的前程甚至性命。我發誓,一定會竭盡全力,幫他們謀取個長遠且安穩的前景。至於你我,終究是無緣人,與其相互耽擱時間,不如早些分道揚鑣。來日回到娘家,程府也不會不管你。」

——後來才知道,這是他那一生說過的最蠢的一番話。

她看了他半晌,冷笑出聲,「為了父兄、虛名才嫁你——你就是這麼看我的?狀元郎的腦子、眼神兒,還真是不大靈光。」

他聽出弦外之音,驚訝不已。這一刻之前他都認定,她是貪慕虛榮又特別在乎親人的女子,先前跟他提及姻緣真相,她找怡君道出原委那一節,他以為是她的虛榮心、妒忌心作祟。

原來,並非如此。

「你和廖怡君結緣那一日,我也在場——我是與她同時看到、認識、傾心於你的。」她語氣更冷,「怎麼着?她對你的情意,就值得你這麼在乎,我對你的情意,就是腳底泥么?你告訴我,我比她差了什麼?」

他心緒雜亂到有點兒懵了,第一次認認真真地看着她。

她繼續道:「實話告訴你,我們成親,是我一手促成。曉得公公做過的那件事之後,我便知道,一定能夠如願嫁給你。如果我父兄不讓我如願,我就會把那件事抖落出去,為此,他們才不再籌謀讓我進宮的事,也不再跟公公繞彎子。」

真相是這樣的。原本他與怡君,並不至於走至絕境。

「如果不是被你冷落至此,這件事,我不會跟你挑明。」

到了這地步,她跟他挑明,意在讓他曉得她的情意,要麼感動,要麼憎恨。目的不外乎是再賭一次。他齒冷至極,無法理解這種人的心思。

她走到他面前,伸手去握他的手,「程詢,我對你一片真心,我曾為你拼上性命,你別這樣冷落我,好不好?我們往後好好兒過日子,成不成?……」

他迅速拂開她的手,疾步出門。

成不成?不成。

這樣的真心,太可怕了。他能回饋的,只有懲戒、報復——絕不是她以為的手段。

她仗着父兄,在婆家特別有底氣。他剛入官場,沒權沒勢,就讓父親把北廖家調到地方上。父親猶豫不決,他說那就別辦了,明日我就去刑部投案,告訴刑部尚書,是我把柳閣老的兒子弄得下落不明。父親立刻答應下來,從速讓他心愿得償。

人單勢孤了,她還是有法子打擊他。

怡君有了喜脈,她笑盈盈地告知他,說你看,還是人家明智、有本事。

他想一想,說不就是孩子么?這也值得你妒忌?明日你就回娘家去,住上一年半載,回來時給我抱上個女兒。

她震驚,問他到底什麼意思。

他很平靜地跟她說:「抱養個女兒的意思。你想親力親為的話,我也贊同。找的男子別四處顯擺就行。」

她恨聲道:「你還是男人么?!」

「娶妻一事,我說了不算,那麼,孩子的事就不歸我管。」他記得自己當時笑了,「你不想抱養女兒更好,等我過了而立之年,就能名正言順地休妻再娶。」

她氣急了,也着實地痛苦起來,反覆斟酌之後,還是遂了他的心思,回娘家抱養了他前生的長女。

她回娘家的日子,他耳根子清凈了,心神慢慢恢復冷靜縝密。她回來之後,做派明顯地溫和、柔婉起來,再沒跟他找茬生事,偶爾看他,眼中卻有着濃烈的恨意。

她恨,誰又不恨?

作為始作俑者,她讓他痛失心中明月,她把他磨的、逼的手段變得冷漠殘酷甚至陰毒,開始慣於用鈍刀子凌遲人的心魂。

這讓他厭惡自己。

這樣的自己,不是怡君認識、看中的程詢。

他總會擔心,這樣的程詢,再相見時,怡君懶得去理解,能給予的只有嫌棄。

曾經約定的,餘生的路,一起走。

可是沒有。

他沒能與怡君同行,便總懷疑是否走上了歧路,離她越來越遠。

那樣的日子,太痛苦。一直有這樣的懷疑,他對怡君便總有種類似於近鄉情怯的情緒,她不欲碰面,他也不敢安排相見的機會,甚至不敢了解她的情形。

如果廖芝蘭不影響得他想起怡君時便自卑,就算不見面,他也能幫怡君防患於未然。

如果……這其實是很殘忍的兩個字,他想到或用到時,皆是心存悔憾。

006風波引(一)

怡君暗自汗顏。父親和兄長各自認清沒有作畫天賦的事實之後,興趣就莫名其妙地轉移到了收集古畫名畫上,打心底喜歡的好生珍藏,不合喜好的轉手他人賺差價,如今還能否靜下心來賞鑒佳作,真要兩說。而且——「家父已經說過,為着我們姐妹兩個每日登門叨擾,休沐時要過來鄭重致謝。」

「今日一早,我已喚管事送拜帖到貴府。」程詢揣度着她的心思,給她吃定心丸,「姜先生來京是我的主張,為此有了你們的每日往返,是我思慮不周在先。這也是家父的意思,你不需考慮這些。」

搬出長輩,也算實話。這幾年,外院明面上的一應事宜,父親交由他和管家全權打理。等閑事,從不過問。

怡君聽到末尾,自是不好再反對,笑一笑。對於不能立即得到解釋,多少有些失落。

葉先生返回來,見兩人神色間已無生疏,分明是敘談過了,對怡君道:「回去做功課吧。」

怡君稱是,道辭離開。

葉先生問程詢:「我這學生是何看法?」

程詢耐心地複述一遍。

「倒是與我看法相仿。」葉先生面上不動聲色,語氣卻更為輕快,「那麼,程大少爺,給個解釋吧?」

程詢笑起來,「容我賣個關子,過兩日您就會明白。」

「你啊,」葉先生沒轍地嘆氣,「也不怕把我急出病來。」

程詢笑了笑,「您少不得跟我上火,我就用這幅畫賠罪,待得請人品評完,裝裱好了送給您。」如此,怡君也能偶爾看到。偶爾就好。到底,這畫中氛圍,對十幾歲的她沒有益處。

葉先生大喜過望,「這可真是想都沒敢想的事兒。」

程詢溫言道:「既然能入您的眼,得閑就看看,定能幫我找出弊端。況且,程府下人難免有疏忽之處,平日還需您費心照顧姜先生。您看我順眼些,姜先生也就看我順眼些,是這個理兒吧?」

葉先生笑起來,「這話說的,足夠我三五年內心花怒放。不論怎樣,先謝過了。」程詢不是尋常子弟,向來言出必行。

「您客氣了。」

葉先生惦記着兩個學生,又敘談幾句,道辭回了學堂。

只剩下了自己,程詢慢慢走到太師椅前,動作緩慢地落座,輕輕地吁出一口氣。

疲憊入骨。

方才倒沒覺得。心魂全然沉浸在相見的喜悅之中,加上她又不是能敷衍的人,要全神貫注地應對。

這幅楓林圖,前世她應該在他身死兩年後看到。一道送去的,還有春日的柳,夏日的蓮,冬日的梅。

「滿園春/色的時候,那一抹浮動的柳綠煞是動人;夏日蓮湖上的風光,不知道多醉人;秋日若有機會,定要出門看紅葉,凋零之姿,卻從容灑脫,名花都做不到;所謂香自苦寒來,看完雪后梅花,便能心領神會。」

——是他問及時,她說的。

選這一幅楓葉圖,還有一個目的:不能篤定重生的只有自己,需要試探,通過她的反應,不難得到答案。

她沒有前生的記憶。

萬幸,她沒有。

獨坐半晌,程詢回了光霽堂。

程祿來見,恭聲道:「您交代下去的事情,小的都已安排妥當。觀望着南北廖家的人方才送信回來,廖芝蘭去了城南廖家,盤桓多時,應該是等著在我們府中的兩位大小姐回去。」

程詢頷首。廖芝蘭必是去探聽口風了,但兩家疏於來往,沒人耐煩告訴她原委。

程祿繼續道:「周文泰、凌婉兒去過一次戲園子,不知是巧遇還是相約。至於商陸,一直悶在家中苦讀,值得一提的,不過是命書童送來一封拜帖。」

程詢取出一個荷包,「這些都不是一日兩日的事,多給人手打賞。餘下的是給你和程安、程福的零用。」

程祿接過,並無喜色,期期艾艾地道,「盯梢的事兒,管家遲早會察覺,畢竟,您放在外面的親信,得力的都去忙城北廖家那檔子事去了,在府里的,這次不得已用上了好幾個。萬一管家問起,小的怎麼答覆才好?」

「誰說我要瞞他了?」程詢笑了笑,「他若問起,你就讓他如實稟明老爺。」

「是!」程祿眉飛色舞起來,瞧著程詢,欲言又止。

程詢呷了一口茶,「有話就說,無事退下。」

程祿笑問道:「小的是不明白,您為何要派人盯着商、周、凌三人?」這兩男一女,都是跟自家大少爺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要非讓他說出點兒淵源,不外乎是大少爺橫豎都瞧不上兩個男子,別說來往了,見都懶得見。

為何?因為前世的商陸是負心人,害得廖碧君最終自盡,加之一些事情趕到了一處,又害得怡君代替廖碧君嫁給了周文泰。

周文泰如今是榮國公世子。周府是好幾個混帳湊成了一家,周文泰是混帳堆兒里拔尖兒的貨色,看中並為之犯渾半生的女子,是凌婉兒。

至於凌婉兒,前世曾位及後宮德妃,陰毒下作,生的兒子比她還不是東西,沒少禍害薇瓏及其雙親。真得逞的話,修衡與薇瓏那段良緣就無從談起。

與他息息相關,亦與修衡、薇瓏直接或間接有牽扯的三個人,想到就膈應得厲害,不防患於未然怎麼成。

其實,商陸一事,讓他一直連帶的有點兒厭煩廖碧君。

前世的商陸,做了負心人離開京城之後,都隱姓埋名了,絕沒能力做出讓廖碧君或至親蒙羞受辱的事——她並沒到絕境,只是感情被背叛了而已,怎麼就能自盡?怎麼就不想想為你付出慘重代價的胞妹?

瞧那點兒出息。

人活一世,除了常年被心疾糾纏無法控制自己,親情、知己、意中人、抱負、信仰之中,最少該有兩樣是值得付出為之變得堅強的。若做不到,未免太悲哀。

前世的廖碧君是死了,得了清凈,怡君卻被她害得一度萬念俱灰,認為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白費功夫。的確,是太傷人的事實,換了誰都會懷疑一切。

「我想過自盡。」怡君對他說過,「最終讓我活下來的,是一雙兒女。還有你。」

煩歸煩,他心裏也清楚,廖碧君定有過人之處,且對胞妹常年如一日的寵愛照顧。優點不讓人動容的話,怡君也不會對她那樣在意。

退一萬步講,那到底是怡君的胞姐,她看重,他便不能冷漠待之。

——她幾時在言行間流露出對他雙親的輕蔑鄙視?他沒看到過,但她心中一定有。這種事,想法要埋在心裏,處事絕不能顯露,他會像前世一般,不在她面前對廖碧君做任何評價。

這上下,程詢只希望,商陸與廖碧君還未結緣。若已結緣……起碼得控制事態,不成為他和怡君今生緣阻礙的根底。

那些過往在心頭飛逝而過,程詢笑微微地看向程祿:「聽到一些事,我就看他們不順眼了,不行?」

「行,當然行!」程祿唇畔逸出大大的笑容,「您這不是有段日子沒跟人較勁了么?要沒這事兒,小的真以為您被老爺說的改心性了呢。得嘞,有您這句話就行,小的更明白怎麼安排了。」說完匆匆行禮,快步出門。

程詢望着他的身影,笑了。程祿有忠心,腦瓜靈,反應快,為人處世還圓滑,種種相加,前世在他入閣之後,成了管家。

想到程祿提及的跟人起爭端,他回想一番,還真是。入秋之後,父親生怕他下場考試出岔子,把他拘在家裏,說你可千萬老實點兒、積點兒德,不然再聰明也會名落孫山,我可丟不起那臉。

門都出不了,哪還有與人不和的機會?

現在,到他實心交友、引動風波的時候了。

.

廖家姐妹巳時下課回家。

葉先生循例分別給二人佈置了功課,隨後回了居處。

廖碧君從丫鬟手裏接過斗篷,給怡君披上,系緞帶的時候輕聲問:「程解元那幅畫是不是特別出彩?你這小妮子,回來的時候可是特別高興的樣子。」

高興到底是為畫,還是為那人,怡君分不清,就只是道:「的確特別出彩。你該留意到了吧?先生也特別高興。」

「是呢。」廖碧君微笑,「很久沒見你們倆這樣了,我瞧著也歡喜。」說着話,繫上了緞帶,撫一撫斗篷,「我們走吧。」

「好啊。」怡君攜了姐姐的手,踩着輕快的腳步離開學堂。姐姐的樣貌艷麗嫵媚,說妖艷也不為過,性子單純善良柔婉,婉轉拒絕一個人的請求的時候,定是遇到了了不得的大事。

跟她完全相反。

她的樣貌與姐姐不同,性子也是。要讓母親和哥哥說,就是脾氣不是好、不是壞,是怪。平日在親友面前,很活潑;在外人面前,遵循着那些累人的規矩;被誰無意間踩到尾巴的時候,脾氣就不歸自己管了。

母親偶爾會對着她犯愁,「你能不能給我列出個單子,把你看不慣的事兒都讓我知道?這樣,也能讓我避免你跟別家閨秀起衝突,小小年紀落得個特立獨行的名聲。一直如此,倒貼嫁妝都嫁不出去。」

從哪兒說起呢?她自己都不知道。這世間的無趣之處,不就在於有些人總在人前做出不可想像的事兒么?偏生看客們還自持身份為著名聲不予計較,甚至還有逢迎的時候。

她沒顯赫的出身,也不在乎勞什子的端莊賢淑敦厚的名聲,為什麼要隨大流?

別說她這樣兒的了,就算是在閨中跋扈、囂張、驕矜的名聲在外的女子,不也有不少遇到錦繡良緣了?

遇到了,就珍惜;沒那福氣,就想法子不嫁。

今日,她遇到了么?

廖碧君不知妹妹心念數轉,笑道:「爹爹要是不允我們前來,便沒你今日這般歡悅。眼下我們好生想想,晚間下廚做幾道菜,好不好?」

「好啊。」怡君立刻點頭,「做我們兩個都拿手的。」

「嗯!」

姐妹兩個說笑着回到家中,進到垂花門,便聽得怡君房裏的管事媽媽來稟:「城北的大小姐早就來了,大太太/安排了席面。大太太臨時有客至,方才傳了話,讓二位小姐代她好生款待城北大小姐。」

廖碧君面露訝然。

怡君則問:「此刻人在何處?」

憶故人

程福站起身,閑閑穿過珍珠簾,好笑地看住廖芝蘭。程安跟隨在側。

廖芝蘭意識到他是蓄意捉弄自己,着實氣狠了,斂起狼狽之色,揚起紅透了的一張臉,望向他。是樣貌清俊的男子,面上卻掛着傷人的笑,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好像剛剛取笑她都是看得起她的樣子。

程安飛快地看了程福一眼,心生欽佩——這種事,不是誰都做得來的,打他和程祿幾十板子,也不能讓他們在人前與平時判若兩人。

「你不服氣,那我就再多說幾句。」程福負手而立,睨著廖芝蘭,「制藝的條條框框太多,是以,太多人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沒完沒了地鑽研技巧,倒騰對仗、優美的辭藻。

「而出彩的制藝,要有底氣,且有新意,題目不論新舊,都能用聖賢的語氣、聖賢書中的道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需要閱歷、悟性,是閉門不出的人能有的?你一個平時只出入官宦門第的女子,能了悟何事?

「說得難聽些,心中有大格局的人,便是能夠隨意做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制藝,也不會引以為豪。

「這種把人關在死框框裏還叫人推陳出新的東西,歷朝歷代嫌棄甚至痛恨的人還少么?一心考取功名保國安民的人沒法子——這東西捉摸不透,就等於斷了下場考試的路。如你這般閨秀,花費精力學這種東西,真就是吃飽了撐得吧?你吃撐了沒事兒,還自覺這就是有才情,巴巴的跑到我面前顯擺——」他第二次牙疼似的對她發出「嘶」的一聲,「令兄真的錯看了你,改日我得跟他好生說道說道。」

程安不自覺地點頭表示贊同。自家大少爺的制藝不知多出彩,但真是打心底膩味這玩意兒,除了刁難人的時候用一用,平日真是提都懶得提的樣子。

「……」廖芝蘭望着程福,心說誰讓你長篇大套了?誰耐煩聽你數落制藝的弊端?你說這麼多的目的,不就是再一次闡述認定我小家子氣的觀點么?

生平第一次,她被一個初次謀面的男子氣得快瘋了。

程福看着她面上的紅暈迅速褪去,轉為蒼白,唇角上揚成愉悅的角度,出口的話卻仍是有意給人難堪:「你這臉……得了,沒工夫讓你照着鏡子擦乾淨,往後注意些就是了。你雙親撫養你這些年,絕不是為了讓你給他們丟人現眼。」

原本已經認定的事,他在這時候再次提及,讓她又猶豫起來,轉身看向隨自己進門的丫鬟。卻不料,丫鬟眼觀鼻鼻觀心地站在那兒,粉臉紅彤彤,神色尷尬——完全是覺著自家小姐顏面盡失,讓她都無地自容的樣子。

廖芝蘭氣血上涌,身形微微一晃。

不能再呆在這兒了,不然一定會被活活氣死。

她剛竭力剋制住心中怒意,要出言道辭的時候,程福轉身,回返珍珠簾內的時候,很不耐煩地擺一擺手,「程安,往後不要讓我再見到她。送客。」

程安立時高聲應道:「是!」

廖芝蘭和丫鬟沒料到小廝扯著嗓子回話,驚得身形一顫。

「快些快些。」程福道,「你當我也是閑得橫蹦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等會兒還得見好幾個人呢。」

「小的明白。」程安應聲后,走到廖芝蘭近前,「這位大小姐,您能快點兒出去么?」

她不能。

她已經被氣得渾身發抖,動彈不得。

程詢睜開眼睛,望着上方虛空。

廖芝蘭,是他過於熟悉的一位故人。

與她相關的事,他不願回想,但是記憶沒遵從心跡,不斷閃現於心海。

年輕的時候,她一度以打擊他為樂趣,心裏煩悶了,便請母親身邊的管事媽媽作陪,尋到光霽堂來,婉轉地對他說些誅心的話。

他總不能每次都與她起口舌之爭,也趕不走,大多數時候沉默相對,隨她去。有一陣,生生地被磨得沒了銳氣,一次無意間看到鏡中的自己,眼神陰鷙,滿臉喪氣。總是滿腹的無名火,有好幾次,拿無辜的下人撒氣。

——那樣的自己,他厭煩。

驚覺她帶來的影響之後,他明白,必須得換個方式對付她。

只是,起初摸不著門道,也不明白整件事的原委,居然傻呵呵地把她請到外院,開誠佈公:「你過得不如意,我看得出。你也清楚,我除了連中三元那點兒本事,真沒可取之處。你嫁過來,也是為着父兄的前程甚至性命。我發誓,一定會竭盡全力,幫他們謀取個長遠且安穩的前景。至於你我,終究是無緣人,與其相互耽擱時間,不如早些分道揚鑣。來日回到娘家,程府也不會不管你。」

——後來才知道,這是他那一生說過的最蠢的一番話。

她看了他半晌,冷笑出聲,「為了父兄、虛名才嫁你——你就是這麼看我的?狀元郎的腦子、眼神兒,還真是不大靈光。」

他聽出弦外之音,驚訝不已。這一刻之前他都認定,她是貪慕虛榮又特別在乎親人的女子,先前跟他提及姻緣真相,她找怡君道出原委那一節,他以為是她的虛榮心、妒忌心作祟。

原來,並非如此。

「你和廖怡君結緣那一日,我也在場——我是與她同時看到、認識、傾心於你的。」她語氣更冷,「怎麼着?她對你的情意,就值得你這麼在乎,我對你的情意,就是腳底泥么?你告訴我,我比她差了什麼?」

他心緒雜亂到有點兒懵了,第一次認認真真地看着她。

她繼續道:「實話告訴你,我們成親,是我一手促成。曉得公公做過的那件事之後,我便知道,一定能夠如願嫁給你。如果我父兄不讓我如願,我就會把那件事抖落出去,為此,他們才不再籌謀讓我進宮的事,也不再跟公公繞彎子。」

真相是這樣的。原本他與怡君,並不至於走至絕境。

「如果不是被你冷落至此,這件事,我不會跟你挑明。」

到了這地步,她跟他挑明,意在讓他曉得她的情意,要麼感動,要麼憎恨。目的不外乎是再賭一次。他齒冷至極,無法理解這種人的心思。

她走到他面前,伸手去握他的手,「程詢,我對你一片真心,我曾為你拼上性命,你別這樣冷落我,好不好?我們往後好好兒過日子,成不成?……」

他迅速拂開她的手,疾步出門。

成不成?不成。

這樣的真心,太可怕了。他能回饋的,只有懲戒、報復——絕不是她以為的手段。

她仗着父兄,在婆家特別有底氣。他剛入官場,沒權沒勢,就讓父親把北廖家調到地方上。父親猶豫不決,他說那就別辦了,明日我就去刑部投案,告訴刑部尚書,是我把柳閣老的兒子弄得下落不明。父親立刻答應下來,從速讓他心愿得償。

人單勢孤了,她還是有法子打擊他。

怡君有了喜脈,她笑盈盈地告知他,說你看,還是人家明智、有本事。

他想一想,說不就是孩子么?這也值得你妒忌?明日你就回娘家去,住上一年半載,回來時給我抱上個女兒。

她震驚,問他到底什麼意思。

他很平靜地跟她說:「抱養個女兒的意思。你想親力親為的話,我也贊同。找的男子別四處顯擺就行。」

她恨聲道:「你還是男人么?!」

「娶妻一事,我說了不算,那麼,孩子的事就不歸我管。」他記得自己當時笑了,「你不想抱養女兒更好,等我過了而立之年,就能名正言順地休妻再娶。」

她氣急了,也着實地痛苦起來,反覆斟酌之後,還是遂了他的心思,回娘家抱養了他前生的長女。

她回娘家的日子,他耳根子清凈了,心神慢慢恢復冷靜縝密。她回來之後,做派明顯地溫和、柔婉起來,再沒跟他找茬生事,偶爾看他,眼中卻有着濃烈的恨意。

她恨,誰又不恨?

作為始作俑者,她讓他痛失心中明月,她把他磨的、逼的手段變得冷漠殘酷甚至陰毒,開始慣於用鈍刀子凌遲人的心魂。

這讓他厭惡自己。

這樣的自己,不是怡君認識、看中的程詢。

他總會擔心,這樣的程詢,再相見時,怡君懶得去理解,能給予的只有嫌棄。

曾經約定的,餘生的路,一起走。

可是沒有。

他沒能與怡君同行,便總懷疑是否走上了歧路,離她越來越遠。

那樣的日子,太痛苦。一直有這樣的懷疑,他對怡君便總有種類似於近鄉情怯的情緒,她不欲碰面,他也不敢安排相見的機會,甚至不敢了解她的情形。

如果廖芝蘭不影響得他想起怡君時便自卑,就算不見面,他也能幫怡君防患於未然。

如果……這其實是很殘忍的兩個字,他想到或用到時,皆是心存悔憾。

搬出長輩,也算實話。這幾年,外院明面上的一應事宜,父親交由他和管家全權打理。等閑事,從不過問。

怡君聽到末尾,自是不好再反對,笑一笑。對於不能立即得到解釋,多少有些失落。

葉先生返回來,見兩人神色間已無生疏,分明是敘談過了,對怡君道:「回去做功課吧。」

怡君稱是,道辭離開。

葉先生問程詢:「我這學生是何看法?」

程詢耐心地複述一遍。

「倒是與我看法相仿。」葉先生面上不動聲色,語氣卻更為輕快,「那麼,程大少爺,給個解釋吧?」

程詢笑起來,「容我賣個關子,過兩日您就會明白。」

「你啊,」葉先生沒轍地嘆氣,「也不怕把我急出病來。」

程詢笑了笑,「您少不得跟我上火,我就用這幅畫賠罪,待得請人品評完,裝裱好了送給您。」如此,怡君也能偶爾看到。偶爾就好。到底,這畫中氛圍,對十幾歲的她沒有益處。

葉先生大喜過望,「這可真是想都沒敢想的事兒。」

程詢溫言道:「既然能入您的眼,得閑就看看,定能幫我找出弊端。況且,程府下人難免有疏忽之處,平日還需您費心照顧姜先生。您看我順眼些,姜先生也就看我順眼些,是這個理兒吧?」

葉先生笑起來,「這話說的,足夠我三五年內心花怒放。不論怎樣,先謝過了。」程詢不是尋常子弟,向來言出必行。

「您客氣了。」

葉先生惦記着兩個學生,又敘談幾句,道辭回了學堂。

只剩下了自己,程詢慢慢走到太師椅前,動作緩慢地落座,輕輕地吁出一口氣。

疲憊入骨。

方才倒沒覺得。心魂全然沉浸在相見的喜悅之中,加上她又不是能敷衍的人,要全神貫注地應對。

這幅楓林圖,前世她應該在他身死兩年後看到。一道送去的,還有春日的柳,夏日的蓮,冬日的梅。

「滿園春/色的時候,那一抹浮動的柳綠煞是動人;夏日蓮湖上的風光,不知道多醉人;秋日若有機會,定要出門看紅葉,凋零之姿,卻從容灑脫,名花都做不到;所謂香自苦寒來,看完雪后梅花,便能心領神會。」

——是他問及時,她說的。

選這一幅楓葉圖,還有一個目的:不能篤定重生的只有自己,需要試探,通過她的反應,不難得到答案。

她沒有前生的記憶。

萬幸,她沒有。

獨坐半晌,程詢回了光霽堂。

程祿來見,恭聲道:「您交代下去的事情,小的都已安排妥當。觀望着南北廖家的人方才送信回來,廖芝蘭去了城南廖家,盤桓多時,應該是等著在我們府中的兩位大小姐回去。」

程詢頷首。廖芝蘭必是去探聽口風了,但兩家疏於來往,沒人耐煩告訴她原委。

程祿繼續道:「周文泰、凌婉兒去過一次戲園子,不知是巧遇還是相約。至於商陸,一直悶在家中苦讀,值得一提的,不過是命書童送來一封拜帖。」

程詢取出一個荷包,「這些都不是一日兩日的事,多給人手打賞。餘下的是給你和程安、程福的零用。」

程祿接過,並無喜色,期期艾艾地道,「盯梢的事兒,管家遲早會察覺,畢竟,您放在外面的親信,得力的都去忙城北廖家那檔子事去了,在府里的,這次不得已用上了好幾個。萬一管家問起,小的怎麼答覆才好?」

「誰說我要瞞他了?」程詢笑了笑,「他若問起,你就讓他如實稟明老爺。」

「是!」程祿眉飛色舞起來,瞧著程詢,欲言又止。

程詢呷了一口茶,「有話就說,無事退下。」

程祿笑問道:「小的是不明白,您為何要派人盯着商、周、凌三人?」這兩男一女,都是跟自家大少爺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要非讓他說出點兒淵源,不外乎是大少爺橫豎都瞧不上兩個男子,別說來往了,見都懶得見。

為何?因為前世的商陸是負心人,害得廖碧君最終自盡,加之一些事情趕到了一處,又害得怡君代替廖碧君嫁給了周文泰。

周文泰如今是榮國公世子。周府是好幾個混帳湊成了一家,周文泰是混帳堆兒里拔尖兒的貨色,看中並為之犯渾半生的女子,是凌婉兒。

至於凌婉兒,前世曾位及後宮德妃,陰毒下作,生的兒子比她還不是東西,沒少禍害薇瓏及其雙親。真得逞的話,修衡與薇瓏那段良緣就無從談起。

與他息息相關,亦與修衡、薇瓏直接或間接有牽扯的三個人,想到就膈應得厲害,不防患於未然怎麼成。

其實,商陸一事,讓他一直連帶的有點兒厭煩廖碧君。

前世的商陸,做了負心人離開京城之後,都隱姓埋名了,絕沒能力做出讓廖碧君或至親蒙羞受辱的事——她並沒到絕境,只是感情被背叛了而已,怎麼就能自盡?怎麼就不想想為你付出慘重代價的胞妹?

瞧那點兒出息。

人活一世,除了常年被心疾糾纏無法控制自己,親情、知己、意中人、抱負、信仰之中,最少該有兩樣是值得付出為之變得堅強的。若做不到,未免太悲哀。

前世的廖碧君是死了,得了清凈,怡君卻被她害得一度萬念俱灰,認為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白費功夫。的確,是太傷人的事實,換了誰都會懷疑一切。

「我想過自盡。」怡君對他說過,「最終讓我活下來的,是一雙兒女。還有你。」

煩歸煩,他心裏也清楚,廖碧君定有過人之處,且對胞妹常年如一日的寵愛照顧。優點不讓人動容的話,怡君也不會對她那樣在意。

退一萬步講,那到底是怡君的胞姐,她看重,他便不能冷漠待之。

——她幾時在言行間流露出對他雙親的輕蔑鄙視?他沒看到過,但她心中一定有。這種事,想法要埋在心裏,處事絕不能顯露,他會像前世一般,不在她面前對廖碧君做任何評價。

這上下,程詢只希望,商陸與廖碧君還未結緣。若已結緣……起碼得控制事態,不成為他和怡君今生緣阻礙的根底。

那些過往在心頭飛逝而過,程詢笑微微地看向程祿:「聽到一些事,我就看他們不順眼了,不行?」

「行,當然行!」程祿唇畔逸出大大的笑容,「您這不是有段日子沒跟人較勁了么?要沒這事兒,小的真以為您被老爺說的改心性了呢。得嘞,有您這句話就行,小的更明白怎麼安排了。」說完匆匆行禮,快步出門。

程詢望着他的身影,笑了。程祿有忠心,腦瓜靈,反應快,為人處世還圓滑,種種相加,前世在他入閣之後,成了管家。

想到程祿提及的跟人起爭端,他回想一番,還真是。入秋之後,父親生怕他下場考試出岔子,把他拘在家裏,說你可千萬老實點兒、積點兒德,不然再聰明也會名落孫山,我可丟不起那臉。

門都出不了,哪還有與人不和的機會?

現在,到他實心交友、引動風波的時候了。

.

廖家姐妹巳時下課回家。

葉先生循例分別給二人佈置了功課,隨後回了居處。

廖碧君從丫鬟手裏接過斗篷,給怡君披上,系緞帶的時候輕聲問:「程解元那幅畫是不是特別出彩?你這小妮子,回來的時候可是特別高興的樣子。」

高興到底是為畫,還是為那人,怡君分不清,就只是道:「的確特別出彩。你該留意到了吧?先生也特別高興。」

「是呢。」廖碧君微笑,「很久沒見你們倆這樣了,我瞧著也歡喜。」說着話,繫上了緞帶,撫一撫斗篷,「我們走吧。」

「好啊。」怡君攜了姐姐的手,踩着輕快的腳步離開學堂。姐姐的樣貌艷麗嫵媚,說妖艷也不為過,性子單純善良柔婉,婉轉拒絕一個人的請求的時候,定是遇到了了不得的大事。

跟她完全相反。

她的樣貌與姐姐不同,性子也是。要讓母親和哥哥說,就是脾氣不是好、不是壞,是怪。平日在親友面前,很活潑;在外人面前,遵循着那些累人的規矩;被誰無意間踩到尾巴的時候,脾氣就不歸自己管了。

母親偶爾會對着她犯愁,「你能不能給我列出個單子,把你看不慣的事兒都讓我知道?這樣,也能讓我避免你跟別家閨秀起衝突,小小年紀落得個特立獨行的名聲。一直如此,倒貼嫁妝都嫁不出去。」

從哪兒說起呢?她自己都不知道。這世間的無趣之處,不就在於有些人總在人前做出不可想像的事兒么?偏生看客們還自持身份為著名聲不予計較,甚至還有逢迎的時候。

她沒顯赫的出身,也不在乎勞什子的端莊賢淑敦厚的名聲,為什麼要隨大流?

別說她這樣兒的了,就算是在閨中跋扈、囂張、驕矜的名聲在外的女子,不也有不少遇到錦繡良緣了?

遇到了,就珍惜;沒那福氣,就想法子不嫁。

今日,她遇到了么?

廖碧君不知妹妹心念數轉,笑道:「爹爹要是不允我們前來,便沒你今日這般歡悅。眼下我們好生想想,晚間下廚做幾道菜,好不好?」

「好啊。」怡君立刻點頭,「做我們兩個都拿手的。」

「嗯!」

姐妹兩個說笑着回到家中,進到垂花門,便聽得怡君房裏的管事媽媽來稟:「城北的大小姐早就來了,大太太/安排了席面。大太太臨時有客至,方才傳了話,讓二位小姐代她好生款待城北大小姐。」

廖碧君面露訝然。

怡君則問:「此刻人在何處?」

但願經常得到這樣的注目,在餘生。

她是這樣想的,別的,還不需要深思。

程詢輕咳一聲,讓自己回神,將真假參半的言語溫聲講給她聽:「置身林中,我就是那般心緒:如鄉愁,又像離殤。沒道理可講的事,就像是對故人臨行前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畫完這幅圖,離殤與寂寥之情才慢慢消散。」

「真的?」怡君纖濃的長睫忽閃一下,秀眉微揚,驚訝又好奇。

「真的。」程詢頷首,接下來要說的是實話,便看着她,認真地道,「畫河流、紅葉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些趣事,筆觸便輕快一些。」

怡君看得出,今日他沒有半點拖延、迴避的意思,切實歡喜起來,似有熏風拂過心頭。「明白了幾分。」她由衷道,「這樣的經歷,着實惹人羨慕,尋常人求也求不來。」

程詢牽了牽唇,「作畫終究還是要勤學苦練。」

「的確。」怡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像我這種沒功底可談的人,怎樣的奇遇,也改不了手中畫筆的拙劣,畫不出的。」

「我帶小廝送畫過來的時候,無意間看了你的功課。」程詢指一指東面書案上放着的一疊畫紙,「你功底不弱,筆法有靈氣,再過三二年,定能有所成。」

被欽佩的畫技精絕的人誇獎了,怡君反倒有些不安,「只盼著不是過於蠢笨,不辜負先生的苦心教導、解元今日的吉言。」

她不懼是非,獨獨怕人誇。「心裏是真高興,但又怕人是在說反話戲弄,更怕辜負了在意的親友當下的期許。」她跟他說過,「所以我不藏拙,藏的是擅長的。深宅中閨秀會的越少,麻煩就越少。如果按捺不住,當眾出風頭,那一定是遇到了不可錯失的人。」

念及這些,程詢想一想,道:「我自幼苦練過的,是水墨、花鳥,存着不少值得反覆臨摹的畫作,自己近日拿得出手的,也有一些。我讓小廝慢慢找出來,陸續送到葉先生手裏。橫豎用不着了,不如讓用得到的人保管。」

她不會推辭。那一刻的凝眸相望之後,很多事不用說透,她就明白。

怡君誠摯地道謝。

她沒推辭。那一刻的凝眸相望之後,有些話不需他點破,她就懂得——他是為她好,才會安排一些事。那意味的是什麼,等到明年,她再面對也不遲。

隨後,怡君想到耽擱的時間不短了,再望一眼楓林圖,行禮道辭。

程詢笑着頷首,與她一起走到門外,目送她遠去。百般不舍,都在心中。

.

程夫人親自送走葉先生和廖碧君,回到東次間,坐到臨窗的大炕上,啜了一口茶,若有所思。

外院的事,只要程清遠點頭同意,她就不便直言詢問,不能損了宗婦賢良淑德的面目。換在以前,她根本不會在意,但是這一次不同。

最近幾日的事情,看起來都是水到渠成,但到眼下,已經有兩名閨秀每日來程府學堂,日後還會有別家閨秀前來。

長子經手的事情,只要關乎閨秀,她都會格外留意些。

要知道,不少官家子弟十五六就成親了,到長子這年紀,孫兒孫女都會跑了。她倒霉,嫁到了功名最重、子嗣其次的程家,在一些場合,總被人善意或歹心地打趣幾句。

考中解元,已經是得了功名,偏生程清遠這廝混帳,要長子更上一層樓,說什麼女色誤人,要到明年會試、殿試之後再張羅婚事。夫為妻綱,她不能出言反對,但是可以提前物色長媳人選。

之前,她以辨不出一架斷了弦的古琴的真偽為由,請了葉先生來幫忙鑒別,敘談間,得知廖大小姐擅音律,能換弦、調琴,算是正中下懷,忙喚紅翡找出備用的琴弦,請廖大小姐過來幫忙。

那孩子樣貌冶艷,性子單純。

單純沒什麼不好,只是少不得要人哄著、讓著。長子是她疼著寵著長大的孩子,單是想一想他對哪個女子彎腰討好,她就受不了。

這還在其次。

最主要的是,程家宗婦,必須得是有城府、識大體、明事理的女子。不然,長子會被家事拖累。

廖大小姐肯定不行。不管怎麼想,長子跟她都是兩路人,誰撮合都撮合不成。

得出最終的結論后,程夫人心寬不少,轉念又想,要再想些由頭,見見廖二小姐和日後登門的閨秀。

說不定,能夠遇到合心意的長媳人選。

.

書房中,程祿站在程詢面前,稟道:「盯着商陸的人方才傳信,他去了一趟多寶齋,取了一對兒定做的女子佩戴的寶石銀簪。他在京城舉目無親,來往的友人之中也無女子。更何況,簪子在這年月,多為定情信物。」言下之意,很明顯了。

商陸與廖碧君,應該已經結緣。廖碧君對商陸的情分,到了哪種地步?要是已經走至死心塌地非商陸不嫁的地步,他出手阻撓的話,若稍有差錯,就會鬧得和前世一樣,早晚出人命,惹得怡君難以釋懷。

此事,得找個明智的人幫忙斡旋。程詢抬手摸了摸下巴,斂目沉思。

「你!」廖芝蘭站起身來,面頰漲得通紅,「跟自己妹妹耍威風說誅心的話,算什麼本事!?」

「出去!」廖文詠喝道,「等我跟爹商議之後,自會妥善安排諸事,你什麼都不需問、不要管、」

廖芝蘭咬了咬牙,氣沖衝出門。回到自己的小院兒,喝了半盞清心降火的茶,丫鬟來稟:「凌小姐過來了,此刻已到垂花門外。」

凌婉兒昨日命人送來帖子,要在今日登門。

「請。」廖芝蘭從速換了身衣服,掛上笑臉,親自出門相迎。她與凌婉兒小時候就相識,閑來無事會相互串門,但沒交情可言。

她的爭強好勝在心裏,凌婉兒的爭強好勝既在心裏又在臉上。

不可否認,凌婉兒貌美,還有手段。出身並不顯赫,但很懂得經營人際來往,與地位不相上下的同輩人常來常往,更與幾個高門閨秀子弟攀上了交情。到這兩年,在富貴圈中風生水起,被捧成了街知巷聞的京城幾位美人之一。

只是,凌婉兒跟誰都能主動結交,單單不曾籠絡過南北廖家門裏的人。最早,與廖怡君初相見就有些抵觸,曾對人說:「別人的傲氣是在臉上、在心裏,廖怡君的傲氣卻在骨子裏。覺著那是個飽讀詩書的,有心結交,卻怕沒那個緣分,平白生出不快。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心裏不定怎樣厭煩,言語間卻從無貶低。這是凌婉兒的一個過人之處——隨着成為名動京城的美人,心高氣傲的性子越來越明顯,還是不會主動開罪不相干的人。

反過來,對着廖芝蘭,凌婉兒顯得很隨意,有一搭沒一搭的,坐在一起的時候,炫耀自己的情形居多。

廖芝蘭對她亦如此。真真假假的友人多了,有時候真需要這樣一個人消磨時間。

穿着淺灰色緞面大氅的凌婉兒笑盈盈走上前來,與廖芝蘭見禮,寒暄著走進廳堂。解下大氅之後,現出一襲珠灰衫裙。

「怎麼穿戴得這樣素凈?」廖芝蘭親自端給凌婉兒一盞熱茶。

凌婉兒笑着接過茶盞,「往後要常出入程府,打扮得太鮮艷的話,總有招搖之嫌。」

「哦?」廖芝蘭訝然,「想得到姜先生指點,不是先要作一篇讓他滿意的制藝么?」她可不記得,凌婉兒生了那根兒筋。

凌婉兒嫵媚的大眼睛眯了眯,娓娓道:「是啊,可我跟周家世子都不擅長。前兩日,他去了程府一趟,求一名管事遞話,想與解元當面細說。彼時解元正忙着,沒見他,只讓管事告訴他,會請姜先生通融一二,對外人實話實說便可。我聽了,只當是解元的託辭,心都涼了。卻沒料到,今日程府小廝便去見周世子,讓他放心,並轉告我,只要明日讓姜先生覺得音律方面有些天賦,便不愁來日得到指點。」

廖芝蘭一時語凝。

「真是沒想到,解元居然這樣通情達理。」凌婉兒玩味地笑着,「記得以前聽你說過他難相與,日後可不要再這樣說了。」

是來顯擺的,還順道教訓她。廖芝蘭撇一撇嘴,「說不定,是周世子有意捧著程解元。」

「就算捧著也應該啊。」凌婉兒笑容如花綻放,「能與程解元的樣貌、才華比肩的人,滿京城也就三兩個。只是可惜了,自幼從文,往後要在官場苦熬著。」

再出色的文人,凌婉兒的欣賞也有限,打心底仰慕的是年紀輕輕成名的武將。這心思,她從不遮掩。

廖芝蘭喝了一口茶,沒接話。

凌婉兒話鋒一轉:「今日找你來,有個不情之請。能否告訴我,南廖家姐妹平日喜歡什麼?我想準備兩樣禮物,尋機送給她們。往後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只盼着她們能手下留情,別處處壓我一頭,讓我無地自容。」

「這話從何說起?」廖芝蘭問道。

凌婉兒身子微微前傾,美麗的眼睛忽閃一下,「這兩日上午,解元都親自指點廖怡君,沒點兒過人之處的,他怎麼可能搭理?」說着嫣然一笑,「他很是有趣,把學堂當自己理事的外書房,管事小廝甚至丫鬟進進出出,該合賬就合賬。饒是如此,廖怡君也能靜下心來,作出上佳的畫。這都是程府的下人們說的,還能有假么?」

廖芝蘭心頭泛起絲絲縷縷的苦澀。

「唉,說起來,這次你可是落了那對姐妹的下風。」凌婉兒故作同情地道,「你也是琴棋書畫樣樣不落的人,制藝不是也算拿手么?這次怎麼沒去應試?得名儒點撥的機會,一生怕也只有這一次。你該不會跟我方才的心思一樣,怕有廖怡君比著,相形見絀?」她擺一擺手,「不需要的,都是去求學,又不是去攀比。」

廖芝蘭心緒複雜難言,腦中忽然靈光一閃,記起了凌婉兒剛才那句「能與程解元的樣貌、才華比肩的人,滿京城也就三兩個」。

哥哥有意捧誇程詢,是為着長久的利益,但凌婉兒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不是真的贊同一些說法,便略過不提。

而她上次見到的程詢,樣貌是很清俊,但絕對到不了凌婉兒說的那般出色的地步。

怎麼回事?

她心中疑竇叢生。隨後,耐著性子應承著凌婉兒,把人打發走之後,即刻命丫鬟去外院喚來一名管事,神色鄭重地交代一番。

不管怎樣,她都要親自見一見程詢。這事情,可不是哥哥能夠做主的。

.

下午,廖大太太用過午膳便出門訪友。

廖碧君精氣神好了一些,捧著琴譜凝神閱讀。

怡君和夏荷、款冬清點一番小書房裏的書籍、文具,見紙張不多了,幾種顏料也快用盡,便準備出門去添置一些。

廖碧君聞訊,連連擺手,「我就不去了。明日見到葉先生,琴譜還沒熟讀的話,她定會發作我的。瞧著好的紙墨,你幫我帶回來一些就行。」

怡君欣然點頭。

管家聽得二小姐要出門,記着老爺的話,命跟車的護衛、婆子、丫鬟打起精神來。

怡君與姐姐不同,常去的紙筆鋪子是墨香齋,老字號了,閑時常幫人出售古籍。

遇見程詢,實屬意料之外。

當時她正與夏荷、款冬專心挑選畫紙,就聽得掌柜的殷勤地道:「程大公子今日總算得空了?可有段日子沒見到您了。」

隨後,是程詢清朗溫和的語聲:「來選些筆墨紙硯,多多益善。」來學堂的人,便是都自帶筆墨紙硯,也少不得有中途短缺的時候,程府理應備下,再一個,是過來看看有沒有合心意的古籍。

怡君聽到他的語聲,心裏有些驚喜,忙轉身帶着兩個丫鬟行禮。

程詢拱手還禮,看到她的時候,微不可見地揚了揚眉,「這麼巧。」他也沒料到。

怡君一笑。

程安、程福隨着上前行禮,又對已經相識的夏荷、款冬打招呼。

「要添置什麼?」程詢問怡君。

怡君如實道:「紙張、顏料。」

掌柜的問道:「二位認識?」

程詢笑微微的,「這兩日曾切磋畫技。」把臨時的小學生說成了同好,又叮囑怡君,「當心些。別架不住掌柜的慫恿,平白買些用不着的東西。在他嘴裏,他那把老掉牙的算盤,都是天上有地下無的好。」

掌柜的先哈哈地笑起來,「那我怎麼着?總不能說自己鋪子裏的東西要不得吧?」

怡君也禁不住笑了。

這時候,程福轉頭望向門口,滿臉的笑意立刻化為尷尬、心虛,他湊到程詢身側,輕咳一聲。

剛剛進門的人,是廖芝蘭。

「怡君妹妹。」廖芝蘭款步上前幾步,語氣古怪地道,「興緻這樣好啊?」

怡君轉頭望過去,想到前兩日的事,眼神淡漠,答非所問:「來添補些東西。」說完發現,廖芝蘭鐵青著臉,竟像是被誰氣急了的樣子。

廖芝蘭看住程詢,語氣涼颼颼的:「這位就是程大公子吧?」

程詢轉身,睨着她,沒說話。

掌柜的見情形不對,自是不敢出聲。

廖芝蘭連連冷笑,「思前想後,當真是有意思。」她指著程福,「這個人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給我個說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擷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擷香
上一章下一章

84.如意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