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唐軍的下落(二)

第一百三十八章 唐軍的下落(二)

巴米揚大佛聲名赫赫,某人在穿越之前便久有耳聞,只是令人遺憾的是,在他曾經待過的那個時空,巴米揚大佛被一夥反人類的狂徒炸毀了——即便是國際社會付出了百般的努力也沒能拯救這些深藏在巴米揚山谷中的精美藝術。

巴米揚位於吐火羅省的腹地,唐代稱之為「帆延」,又作范陽國、望衍國,這是中國化了的名字,天竺風的話叫做梵衍那國。位於從健陀羅到古吐火羅國的通邑大道上,魏晉時就以商路文明中西。巴米揚郡的首府范陽堡依崖跨谷,周圍谷底農業生產以小麥種植為主,兼有畜牧業,兩側高山氣候寒冷,當地也是民風彪悍之地。夏軍征服此地時曾經陣亡了一名王族,以致進城之後屠城十日,活口不足百人。

范陽堡的居民以漢人為主,他們在此地依靠商路生活。城外的谷底里散居著農夫和牧民,他們的民族成分非常複雜,有漢人、波斯人、吐火羅人還有吐蕃人,其中本地的土著是波斯人的一支,所用的語言與波斯語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夏國民部將他們劃分為了一個獨立的民族哈扎拉人。

隨着局勢的穩定和王國政權控制力的增強,原本受到興都庫什山區內的小霸主普什圖人的欺壓的哈扎拉人獲得了獨立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人口也從十萬級別增長到了百萬。因此在五十年前,民部又做了一次調整,將哈拉扎人中部分具有黃皮膚、塌鼻子扁平臉的十五萬人單獨劃分出來起名叫做黃部哈扎拉人,給予他們一些高於土著居民但低於漢人的特權,比如可以進城開設商鋪、可以以金錢稅代替初夜權稅等。

黃部哈扎拉人多改信了喇嘛教,還多次派人到宋帝國求經求法。為了捍衛他們的新信仰,他們自覺地充當起了這條道路上朝拜者的護衛,並從中獲得了好處,讓部落的牛羊更加繁盛——其實對於夏國來說,這很好辦,在工部下設的農業科學院裏有很多育種的專家、畜牧的教授。對於那些忠誠於王國的部落,夏國有的是方法讓他們的牛羊繁衍生息,同樣也有辦法讓那些心懷二心的部落牲畜大量死亡……

現在的范陽堡依然是一座堡壘重鎮,一條鐵路逶迤穿過城中,東西兩側的山崖之上都有王國重兵把守,一南一北兩道關門更是固若金湯,這樣的格局,頓時讓尚未宋國來客想到了中原大地上的一座千古名城:潼關。

想那潼關也是一座漢唐以來的名關,只是大宋建國以來海內昇平,軍事意義漸漸下降,歷史人文的意義慢慢上升。昔日古戰場,今日旅遊勝地。而這蕭瑟秋風今又是的范陽堡,卻受到北方不久之前動亂的影響,一派戒嚴的景象,顯得十分肅然。

三怪客他們與一群佛教遊方僧人一起從城北火車站下了車,程祁注意到這座火車站的安保十分嚴格,每個站台上都有荷槍實彈的大兵在晃悠,而且不同的乘客分別從不同的出口出站。一等車廂的乘客只簡單地檢查了一下通關文牒和車票就放行了。

二等車廂的就要麻煩一些,要挨個的搜身,看到有異族血統模樣的,還要多盤問幾句。至於三等車廂的,則根本不被允許出站,據說是郡守大人的一道命令,三等車廂只許在車站停留片刻,然後直接出關不許進城。

三怪客們走的是頭等通道,在引導下很快就出了車站。站前有一塊很大的廣場,史老柒解釋說站前廣場可不光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方便集合軍隊——在鐵路運輸剛剛興起的時候,軍事作用更大於經濟作用。而即便到了今天,通過鐵路轉運軍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最近的北方平叛戰爭中,通過鐵路運輸網高效的調集野戰軍是夏王國快速地擊潰敵人的關鍵。

所以站前廣場又寬又大,也沒有什麼多餘的裝飾,光禿禿的很像是軍營的操場一般,門前一字排開一溜小吃攤子。

巴米揚是真正的所謂苦寒之地,如果不是靠着商路甚至無法供養本地的居民。僅有的幾種作物異常單調,看見一點綠草都能讓人信息半天。城內也規劃的如同棋盤軍營一般,據本地的車夫介紹,城中的居民大部分是當年跟隨夏王南征北戰時受傷的老兵安家在此,他們打了一輩子的仗,也更熟悉軍營里的生活。

離開軍隊之後,這些老兵帶着大包小包的金銀珠寶還有田契地契,摟着回鶻的美人,突厥的少女,喜氣洋洋的搬進了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

一轉眼兩三百年過去了,城裏的居民還保持着送子弟去參軍的傳統,舉目望去,男人不是退伍的老兵就是身着戎裝的現役士兵。他們趾高氣揚的走在自己的土地上,顯得自信異常。

城內沒有什麼太高大的建築,中心位置是一座圓形的堡壘,是軍政長官的公署,在內地統稱為衙門的所在。以此為中心,輻輳般的散開了若干條街道,正東的方向上有一座文廟,祭拜孔子及其後學,正西的方向上是武廟,裏面供奉了姜子牙、衛青、李靖等尊王攘夷、驅逐胡人的先輩武將。正北火車站以南有一個佛塔,裏面的香火很興旺,求子的婦女們經常在裏面燒香。

正南南關的地方有一座道教的宮觀,香火稍微差一些,不過道爺並不在乎這個:愛信信,不信滾,不要打擾我飛升。

城中居民的面孔以黃色面孔為主,但細看還是與中原有很大不同。他們的膚色更白皙一些,鼻樑也更高,一些人還有曲發的特徵。按照人種學的說法,具有典型的雅利安人的血統。

其實,興都庫什山的原住民究竟是誰,這還真是一個世界之謎。大約在湯王建大邑商前後的那個時間裏,從興都庫什山口中蜂擁而出的雅利安人滅亡了古印度河文明,其後波斯人統治了這裏,而後亞歷山大又征服了這裏,留下了希臘人的王國。

塞琉古王國的勢力衰退之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夏(希臘)王國登場了。現在的夏王國史學家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為標誌,把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這個地區稱為希臘—巴克特利亞,它是從塞琉古王朝分裂出來的希臘人國家,理應稱呼它原來的國名,而把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的這個地區稱為「大夏」或「吐火羅斯坦」,因為此時這裏已經被大月氏人(吐火羅人)所統治。

而李氏夏國在佔據這一地區之後,經過反覆的斟酌,最後還是選定夏作為自己的國號,也有兩層宣稱的意思。

第一層是表明自己念念有夏,不完故土,依然是華夏體系中的一份子——如果沒有這個宣稱,遼宋兩大強國隨時都可能「尊王攘夷」,以各種手段顛覆也好吞併也罷,佔據這個極為重要的陸上要塞。

第二層宣稱就是要恢復那個昔日的大夏(希臘)王國的領土,這個領土有多大呢?不怎麼官方的說法是,亞歷山大帝國有多大,大夏王國的領土也就該有多大。這樣看來,整個地中海東岸一直到北半個天竺,恐怕都是李氏王族盯上的一塊肉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異時空大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異時空大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八章 唐軍的下落(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