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格鬥技巧

軍事格鬥技巧

打擊腦枕部易引起顱內對沖傷,較強的暴力打擊在腦枕部,顱內損傷並不一定都在著力點的下方,而常常是在著力點對側前額部的腦膜上。這類顱內損傷我們稱之為對沖傷。顱內的對沖傷主要是由強烈的震蕩引起的。以較強的暴力或富有彈性的鈍器打擊腦後枕骨,會使頭部產生強烈的震蕩,並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生急劇的移位,反衝在對側的顱骨內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腫。顱內對沖傷並不是打擊頭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隨機地生。絕大多數顱內對沖傷都是生在腦枕部著力的情況下,打擊頭部的其它部位則極少生。這與顱腔內面的結構特點有密切關係。在顱腔內面,顱骨骨板絕大部份都比較平滑,只有額前部高低不平,骨嵴邊緣稜角鎖利,甚至有骨棘突起。當腦枕部遭到暴力打擊時,可致使腦實質在顱腔內急劇向前移位,腦額葉和顳葉前部反衝於前側的顱骨內板,脆弱的腦皮質和腦血管與堅硬的骨棘和銳利的骨邊緣相碰撞,顱內損傷則很難避免。因而,打擊腦枕部極易引起額部的顱內對沖傷。

還有頸后枕下三角區是指頸后際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顱、頸交界的部位。在這一部位上,頭、頸之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斜坡,深層為顱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圍成了一個三角,因此,這一部位被稱為枕下三角區。經絡之上的「風府穴」、「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這一區域內。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民間視為要害穴位。

1、可直接傷害腦幹引起死亡

頸後有深淺兩層肌肉及項韌帶的保護,一般的鈍性暴力不易傷害到骨質。然而以手掌外側和拳外側猛力砍切頸后顱、頸交界處,卻可以直接傷害到腦幹,引起致命的後果。由於頭顱本身的重量和頸椎有較大的靈活性,打擊顱頸交界部位,會使頭部產生劇烈的鞭打擺動動作,並閑此使大腦受到強烈的震蕩。這種劇烈的鞭打動作造成的頭部震蕩,可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生移位,並使繫於腦中軸上的腦幹受到牽拉、扭轉或撞擊於顱底枕骨斜坡,引起嚴重的腦震蕩或腦幹損傷。打擊后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腦幹、延髓功能損害,至呼吸、心跳騾停而立即死亡。

2、打擊頸后枕下三角區容易引起頸椎損傷

打擊頸后忱下三角區或以兩手抓住敵方頭部猛力向兩側扳擰,很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位,壓迫脊髓神經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癱。

由於頸椎椎體在脊柱中相對較小,椎管也相對窄小,頸段脊髓又最為膨大,因而頸椎椎管與頸段脊髓對比顯得不夠寬大。頸椎損傷時,頸段脊髓損傷也因此而容易生。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時,還會引起膈肌癱瘓。膈肌癱瘓后,傷員的自主呼吸不能維持會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於目前脊脊髓損傷尚不能達到使功能恢復的程度,因此,凡打擊頸后引起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大都不能存活。

3、頸后砍切傷可造成難以抑制的大出血

頸后的枕下三角區內有兩條重要的動脈血管——椎動脈和枕動脈。其中椎動脈是人體向顱內供血的兩條動脈之一(另一條是頸內動脈)。椎動脈沿頸椎上行,呈弓形行走於枕下三角區內,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向顱內供血。

頸后枕下三角區遭銳器砍切時,可以切斷椎動脈,引起嚴重的大出血。椎動脈損傷會使腦失去一條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陷人缺氧狀態,最終會因大量失血而死亡。由於椎動脈損傷后失血迅猛,又難於止血,因此難免很快死亡。

三、頸側頸動脈三角

頸動脈三角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線的頸內側三角中。頸動脈陷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頸總動脈在此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因此,在頸側的頸動脈三角處,能用手觸摸到頸動脈的搏動。

人們通常都會認為,銳器切頸是頸部危害最大的損傷。但實際上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遠比切頸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常常立即導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壓迫刺激了迷走神經和頸動脈竇的結果。

1、頸側有一個壓力感受器

頸動脈三角內有一個特殊的壓力感受裝置——頸動脈竇。頸動脈竇位於頸部兩側,距喉結左右5——6厘米,頸總動脈向上分支的部位。頸動脈竇是頸動脈分支處的膨大部分,稱為「壓力感受器」,是頸動脈上的一個重要神經感受裝置。在頸動脈竇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壓力感受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動脈血壓的變化,以及來自外界的其它壓力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竇不斷地感受血液的壓力變化,傳遞神經衝動進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經中樞,使心跳活動不致於過強,動脈血壓不致於過低或過高。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頸動脈竇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於是它就會頻頻地放神經衝動,傳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樞,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壓的相對穩定。相反,在血壓突然下降的情況下,頸動脈竇承受的壓力也隨之減弱。此時,它又可以通過減壓反射來調節動脈血壓,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

由於頸動脈竇的存在,使頸動脈三角對一切外界壓力顯得十分敏感。當頸動脈三角遭到直接打擊或壓迫時,頸動脈竇所承受的壓力要遠遠過循環血壓。這種強大的壓力刺激會通過延髓的心血管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臟功能抑制或心臟功能衰竭,使心率驟減、心力衰弱、血壓迅下降,並因腦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導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時壓迫兩側的頸動脈竇,幾秒鐘內便可以使人昏迷。

2、迷走神經對心跳、呼吸的雙重抑制作用

迷走神經起始於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樞,在頸部行走於頸動脈鞘內,並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向下進入胸腹腔,分別支配著氣管、食管及胸、腹腔各臟器的活動。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樞和它出的迷走神經纖維,分別構成了心臟抑制系統和呼吸抑制系統,對心肌收縮和吸氣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在正常的生活情況下,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保持著一定的緊張度,並且這種緊張度經常高於心、肺交感神經的緊張度,以此保持穩定的心率水平和正常的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

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會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對心跳和呼吸產生雙重的抑制作用。迷走神經受到刺激以後,會將興奮傳入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率減慢、心力減弱,血壓大幅度下降,同時還會引起長時間的反射性閉氣使吸氣突然終止。甚至會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驟停而導致死亡。

腹部的要害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在上腹部中區,胸骨劍突以下,兩側助弓由上向下,由內向外斜行,形成了一個以兩側肋骨邊緣為界,下口開放的三角區。這一三角區被稱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通常又被俗稱為心窩或心口。成年人的胸骨下角一般為直角,矮胖者常為鈍角,瘦長者常為銳角。

腹前心窩處自古被人視為要害部位。中國民間點穴把胸骨劍突下稱為「黑虎偷心穴」,再向下為經絡之上的「巨照穴」。這兩個穴位在技擊點穴中部被當作「死穴」,認為用力打擊可以使人致命。

1、敏感的腹腔神經叢

腹部神經極其豐富。腹壁的神經分佈與腹膜神經及腹腔臟器神經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腹腔內臟器眾多,腹腔的神經分佈尤為豐富。支配各臟器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彼此交錯成神經網路,在腹腔內形成了很多神經叢,其中最主要的神經叢為太陽神經叢。太陽神經叢位於腹腔正中,相當第第一腰椎段,體表位置在腹前壁的劍突與肚臍之間。腹腔太陽神經叢分為兩個半月神經節,與腹腔內的其它神經叢構成複雜的神經聯繫,廣泛分佈於腹壁、腹膜及腹內臟器。刺傷腹壁和腹膜,震蕩、牽拉腹內臟器,都可以刺激腹腔太陽神經叢,引起強烈的神經反射。因此,以拳、腳打擊肚臍以上的上腹部,尤其是打擊胸骨劍突下的心窩處,可立即引起劇烈的腹痛使人不能呼吸、不能直立、腹肌痙攣、癱倒在地。甚至可以因為強烈的神經反射作用,使人暈厥或昏迷。有力地打擊心窩處,可以將胸骨劍突擊斷造成大量的腹腔內出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2、緊貼於腹壁下的胃臟

上腹部又是胃的所在部位。胃的位置在上腹部中區稍偏左側。胃是人體消化道中最寬大的部份,上接食管、下連十二指腸,上、下兩端固定。除此之外,胃與上、下的肝、脾和橫結腸之間,僅靠韌帶起著輔助支撐的作用。因此,胃是—個完全的懸空器官。

胃的前壁緊貼於腹腔壁下,其中一部份被肝和膈所遮蓋,一部份在上腹部中區通過腹膜層與腹腔前壁直接聯在一起。

胃的血管十分豐富。腹腔動脈的多條分支幾乎垂直分佈於胃,並透過胃壁達到枯膜下層,彼此吻合成血管網。同時,胃的靜脈也在胃粘膜下層形成密集的靜脈叢。因此,一旦胃壁遭受損傷住往出血十分嚴重。

胃的神經支配主要來自於腹腔神經叢和迷走神經。迷走神經分佈於胃前壁,並與交感神經在胃粘膜下共同組成神經網。迷走神經支配著胃的運動和分泌,而對心、肺系統的功能則起著抑制的作用。因此,暴力擊中胃部不僅可以牽動腹腔神經叢,引起劇烈的腹痛,而且可以通過迷走神經的反射作用,抑制心、肺系統的活動。

進食以後,食物在胃內—般要停留約4—5小時左右才能逐漸排空。一日三餐中間,胃有近一半時間處於充盈和半充盈狀態。胃的大小個體差異很大,並能隨胃的充盈程度而變化。飽食后的胃可以大大過其原來的體積,在體表的暴露面積很大,因此,也更易於招致損傷。

在胃充盈的情況下,打擊上腹部,常常造成胃破裂。胃充盈后被迫擴張,胃壁變薄,在暴力打擊下,往往可以輕易引起胃表層被膜破裂或深層的胃粘膜破裂。其中以深層的胃粘膜破裂最常見。嚴重時還可以造成胃全壁破裂。胃粘膜破裂,常常造成胃內大出血,引起劇烈腹痛和嚴重嘔吐。嘔吐物中含有大量的血液,或單純地大口吐血。嚴重的胃出血可以引起休克。胃全壁破裂,胃內容物和血液會大量流人腹腔,迅形成瀰漫性腹膜炎,腹痛劇烈,並會出現中毒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危險性極大,常常迅死亡。

在胃內較為空虛的情況下打擊上腹部,可以造成胃表面挫傷和胃鑽膜下血腫,引起劇烈腹痛。同時,由於胃臟懸空,活動度大,打擊上腹部又可以牽拉腹腔神經叢,引起心跳、呼吸減弱和暫時的意識喪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聖修之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聖修之途
上一章下一章

軍事格鬥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