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真實兵力(轉載)

三國時期真實兵力(轉載)

?關於三國時期的兵力,陶元珍在《三國食貨志》中已經有簡略的論述,他稱:「魏之將土,極盛時當不下六七十萬人;蜀之將士,極盛時當不下十數萬人;吳之將士,極盛時當不下三十萬人」。

兵民的比列也是可以大概知道的。《三國食貨志》說:「魏元帝時,魏蜀之戶數合計口數合計,尚不過五百數十萬」,而當時魏全國的兵力是六、七十萬,基本是八個老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士兵,這還不包括皇族、官員、國家機構、日常用度的開支等等。

不但魏是如此比例,蜀漢也是如此,〈通典-食貨七〉記載:後主蜀漢後主炎興元年,蜀漢人口94萬,兵力是十餘萬,也是八、九個老百姓供一個士兵。

吳國亦是如此,吳主皓天紀四年,吳有人口200萬,而吳國滅亡后的兵力時二十三萬人。

也是這個9:1的比例。但這是國家正常情況下的,因為三國時期雖然中國還是分裂,但三國均是國家機器,其運做已經基本合理化,部隊和勞動力的分配比較平衡,但漢末群雄基本是橫徵暴斂,後期還好點,前期的拉壯丁是家常便飯,要知道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為了應付蜀、吳的輪番出擊,還在強行徵兵,結果發生侯音叛亂,建安初年估計情況更嚴重。

所以漢末兵民比例基本保持在七、八比一的比例。要知道八比一已經是個相當高的比例了,七比一的就意味著,青壯年男子基本在民間消失,大部分都出現在部隊中了!

這還不考慮家屬隨軍和強征女子隨軍的情況。漢末,史書上多出現動輒

「十萬」

「百萬」的字樣,實際是有浮誇,或是流民,非純粹軍隊。而

「甲兵」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隊中服役,有

「預備役」的性質。而國家的人口。漢桓帝、永壽三年(一五七),中國戶口數達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戶,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口……至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則降至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戶,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口。

人口減少達四千多萬人!要知道這還是在三國末年人口大增長之後的結果,中間人口的減少可以用

「驚人」來形容!而這麼大人口減少主要就是在漢獻帝時期。對於這一點,《三國食貨志》列舉了四條歷史記載說明問題:後漢書仲長統傳載昌言理亂篇:「漢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亂,計其殘夷滅亡之數,又復倍乎秦項矣,呂及今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此則又甚於亡新之時也。

」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計算,當年蜀亡時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三萬口,再以吞吳的人口數計算,吳亡時約二百三十萬口。

考慮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情況,反推建安年間,全國人口最多七百萬左右,部隊八、九十萬(其中能有一半是

「精卒」都值得懷疑)。這樣推算史書上記載的三國著名大戰實際兵力如下:官渡之戰,曹操三四萬,袁紹

「眾十餘萬」;赤壁之戰,曹操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資治通鑒》、《三國志吳主傳》、《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

戰敗后,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六齣祁山,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三國志中找不到七擒孟獲的內容。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

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

而北宋的《資治通鑒》則提到:孟獲被

「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顯然是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

究竟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時關之龍騰萬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漢時關之龍騰萬里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時期真實兵力(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