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兵家秘訣

第5節 兵家秘訣

春秋時"鬼谷子",世稱王禪老祖,曾觀天地開闢,知萬物之造化,見陰陽之終始,有通天徹地之能,兼顧數術學問,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當時諸侯紛爭,天下不安,正值英雄豪傑建功立業之秋,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四人,先後拜師於鬼谷子門下,求其傳授"兵家秘訣",以平亂世。

鬼谷子告訴四個徒弟,兵家秘訣分為"權謀、形勢、技巧"三篇,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然而勢不相容,因此不能兼顧,只需精通其中一篇,武能安邦,文可治國。

四個弟子不知三篇兵家秘訣有何分別,都曾請教師傅,願聞其詳。

鬼谷子便說:

形勢者——善知天時、地利、人和,以此權衡天下形勢,度量各方短長,令其或縱或橫,或南或北,或東或西,或反或復,或聯合,或對抗,使天下形勢握於股掌之中。

權謀者——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以此審情定機,圖取制勝之道,擁力而避戰,交言而弭兵,不戰而屈人,陰謀陽謀,方略圓略,揣情摩意,縱橫捭闔,無往而不利。

技巧者——"攻殺占守,佈陣行軍,奇門數術,六韜三略,觀象望氣,言談辯論"為技巧。學得此篇,當知兵無定策,策無定形,終能窮通變化,鬼神莫測。

四個弟子聽罷,心中各有所想。蘇秦出身農家,自幼刻苦好學,胸懷大志,請鬼谷子傳授"形勢";張儀乃魏國貴族之後,心機深刻,有為相之才,願學"權謀";孫臏、龐涓都想拜為上將軍,統兵橫行天下,建立蓋世奇功,因此想學"技巧"。

鬼谷子察其先後,度權量能,根據四人短長,分別加以傳授。

不過兵家秘訣實為四篇,除了"權謀、技巧、形勢"之外,尚有"陰陽"一篇,相傳其中包含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能呼風喚雨,撒豆為兵,斬草為馬,為鬼神所忌,不能泄露於世。

其實兵家秘訣中的陰陽篇,是利用上古三式,從數學的高度抽象模擬了天地萬物,演測宇宙間陰陽消長、交替變化的過程,並將其最大限度地用於戰爭之中,使之產生巨大威力,如果讓它流傳於世,恐有大亂難定,天下百姓盡受荼毒。

所以鬼谷子將兵家秘訣中的陰陽篇,分別藏匿於"權謀、技巧、形勢"三篇之內,傳與四個弟子,讓其互為表裏,相輔相成,生克循環,使天下不致受制於一人。

從此兵家三大流派出世,彼此在亂世中互為廝殺,表面上看,是權謀克技巧,技巧克形勢,形勢克權謀。可一旦有人領悟到任意一篇秘訣內的陰陽變化之理,就將生克易位,翦伏群雄,將相持不下的混亂時局歸於一統。

龐涓嫉賢妒能、心胸狹窄,與孫臏二虎相爭,終於慘死在馬陵道,而孫臏則在齊國成就了功名,著書立說,使兵家技巧廣為流傳;蘇秦出山後居趙國相位,提出"合縱抗秦"之說,併兼六國相印,以形勢之利壓制強秦,一時間威風八面;直至張儀做了秦國大夫,推行權謀之術,遠交近攻,使蘇秦的"合縱"坦蕩無存,也為秦國最後統一國家奠定了雄厚基礎。春秋爭霸的歷史,終於落下了帷幕,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三大兵家流派的明爭暗鬥也才剛剛開始。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豪強並起,有官宦世家公子,沛國譙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生而穎悟,倜儻不凡,少年時有機變之才,然而性喜任俠,遊盪無度,不修品行學業,眾皆謂之難成大器。

某日,一位蒼髯老叟漫步街前,恰見曹操鮮衣怒馬,騶從如雲,擁簇過市。老叟目送而去,驚呼:"真國器也,安天下者必為此人,吾當教之!"當即登門求見曹操之父曹崇,當面說明來意,自稱為"通玄真人",曾於春秋古冢中窺得竹簡天書,此乃兵家不傳之秘,得者翻手成雲,覆手為雨,因於街中視曹操氣宇不凡,故此願傾囊相授。

曹崇見這老叟容貌奇古、談吐非俗,不敢怠慢,轉日就命曹操拜其為師,並囑之:"自今以往,唯師命是聽。"

從此老叟與曹操獨處一室,卻並不談經講史,而是循循善誘,如有弓箭,即以技射教之;如有管弦,即以音律教之,隨其所欲,引今證古加以開導,雖然事近嬉戲,而智識漸開,不出數年,已能熟誦群經諸史,又據其稟性授以兵法權謀,曹操盡測其蘊。

后值世事動蕩,天下將亂,各方招募披甲持戈之士。曹操素有野心,自知精熟兵家權謀,足以帶甲百萬,與天下群雄爭鋒,急於到軍前建功,又恐恩師再將"兵家秘訣"轉授他人,成己之敵,便暗圖窺得陰陽奧妙之後下毒加害。那老叟看出曹操用心不善,自恨養虎成患,當即翩然離去,從此不知所終。

曹操悔之無及,但木已成舟,也只好出仕為官,並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嶄露頭角,迅速從群雄逐鹿的亂世中脫穎而出,逐次殲滅北方各個割據勢力,平定了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三年,曹操佔據江陵,統率八十三萬人馬水陸並進,欲圖統一南北,與孫劉聯軍對峙於赤壁,大戰一觸即發。

赤壁之戰,雙方實力懸殊,以孫劉數萬聯軍,難擋百萬曹軍雷霆之鋒。但深謀遠慮的曹操卻感到處境極其不利,在營中晝夜難安:一來北兵不服南方水土,軍中爆發疫情,士卒多有死者;二來馬超、韓遂尚在關西,有後患未除;三是剛剛佔據的荊州士民聽命於曹軍,也只是暫時受兵勢所迫,而非誠心歸服。此數者皆為用兵之大忌,而孫劉聯軍雖然僅有數萬之眾,卻憑藉天險地勢扼守,諸葛亮、周瑜之輩,尤為精通兵家形勢技巧,尚能以寡敵眾,如果曹軍不能一戰成功,恐怕將會陷入腹背受敵之絕境。

所謂"一著棋錯,滿盤皆輸"。曹操雖然多謀善斷,當此局面也不禁束手無策,遲遲不敢揮師南下,眼看隆冬已近,軍中糧草接濟不上,兵士已無廝殺之心,形勢對曹軍更為不利。

且說曹操置身危局,心中焦躁煩惱,食不甘味,一日親自率眾前往江邊勘察敵情,忽然大雨驟至,波浪洶湧,水流猶如滾湯一般緊急,江中沉沉浮浮似有兩條蛟龍相爭,不時有血水湧出,曹操見狀甚覺古怪,指之詢問究竟。

曹操部下立刻找來知情的當地土人,稟告道:"此非江中之蛟,而是兩隻巨黿。那江黿生來性獨,只因窺此處江底洞穴淵深,都欲據此為巢,故而時時相爭,數十年來難分上下,每次都是兩敗俱傷。"

曹操聞言默然不語,他麾下猛將如雲,個個帶着誅龍斬虎之威,皆有力敵萬夫之勇,眾將見曹操面有愁容,就紛紛上前請命道:"丞相勿慮,容我等下水斬此妖孽!"隨即搭一艘戰船入水,亂箭齊射,江黿見有敵來襲,竟然不再爭鬥,同時掉頭撞擊戰船。

曹操窺覷江面良久,驀地生出一計。兵家權謀之道,講求審情定機,揣情摩意,不難看出這二黿為爭一穴互相纏鬥,不死不休,遇着外敵時又能結陣以求自保,正同孫劉聯軍一般,古人言:"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如今赤壁之戰難操必勝之券,荊州定而未穩,不如暫且收兵,留下荊州為餌,使孫劉兩家反目成仇,令其自相殘殺消耗實力,待到我軍踏平西北,再來掃蕩江南,豈不如踏平地一般?

曹操當即決定,要捨去一時之浮名,建立不世之奇功,於是主動露出敗象,自行焚燒大營平息疫情,同時收兵北退。

孫劉聯軍趁勢追擊,但曹軍有虎豹騎精銳斷後,實力未受重創,天下由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蜀吳兩方沒能識破曹操的詭計,果然因為爭奪荊州失和,而曹操卻利用這一時機,西征擊潰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又消滅了漢中張魯,對西蜀和東吳構成了戰略壓制,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

孫權用計奪取荊州,害死了關羽,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結果被火燒連營兵敗虧輸,病死於白帝城,東吳也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不得不向曹操稱臣。

曹操利用兵家權謀之術,徹底駕馭了天下形勢,眼看大局已定,不免目空海內,但他還不想廢獻帝自立,聲稱:"縱然天命在我,我也只願意做周文王。"只是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年的老叟已另覓傳人司馬懿,並授以陰陽權謀之道。此人擅長韜光養晦,在曹操死後屢次進獻巨謀奇策,滅蜀平吳,成為了全盤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曹魏江山終於落入了司馬氏囊中,從此三分歸晉,"兵家秘訣"也暫時在歷史大輪迴中銷聲匿跡。

元朝末年,官府統治黑暗腐敗,終於大局糜爛,不可收拾。各地百姓不堪殘暴壓榨,紛紛揭竿而起,群雄相爭,尚不知鹿死誰手。

當時有名士施耐庵,生而好學,博古通今,他痛恨元帝殘暴,常年遊走四方,聯絡各地義軍,謀划抗元大業。

某日,施耐庵被元兵追捕,獨自逃入深山,結果迷失道路,環視四周,所見儘是危石奇峰,絕無人跡,心裏甚是惶恐,莽莽撞撞地走了半天,途中見有一個少年乞丐餓倒於路邊,眼看就要餓死了。

施耐庵心地仁厚,便將身邊僅有的半塊乾糧給他喂下。那乞丐跪地感謝救命之恩,然後與施耐庵二人結伴尋找出山的路徑。走到深夜裏,發現山林中有座破廟,兩人身上又餓又冷,凄惶之際,只好棲身在破廟泥胎中過夜。

施耐庵剛剛睡着,忽聽廟裏窸窸窣窣有腳步聲響起,他以為是元兵追至此地,大氣也不敢出,從泥胎縫隙里偷眼觀瞧,就見兩位赤瞳黃衫客,正在燈燭下對弈,身後各有侍童數人,執意甚恭。

施耐庵擔心惹禍上身,不敢露面,繼續藏身在泥胎中窺探,卻聽那兩位黃衫客縱論古今得失成敗,言辭古意昂然,高談闊論,無不盡中機宜,再看棋局間往來縱橫,似乎暗合兵法,神妙無方,常人難測其奧。

施耐庵大為嘆服,知道是遇到了世外高人,連忙從泥胎中爬將出來,拜見那二位黃衫客,懇請收納為徒,傳授兵法古術,用以匡扶天下。

那兩個黃衫客見狀並不驚訝,當即請施耐庵落座,他們自稱其祖輩乃是春秋戰國時鬼谷子門下,歷代隱居於此山,有許多年不見外人了,而今有人誤入山中,也是機緣難得,看來天下大變在即,合該兵家出世定亂,於是取出一捆竹簡,告之施耐庵:"此乃兵家秘訣,分為形勢、技巧、權謀三篇,內合陰陽術數,蘊涵天地形勢變化,暗藏扭轉乾坤之機,如能領悟其中一篇奧妙,當有九五之尊。"

施耐庵忙說:"我一介布衣,從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求能夠輔佐賢明聖主,推翻元人暴政,以解天下蒼生倒懸之苦。"

那兩個黃衫客聞言怪笑了幾聲,當場將竹簡盡數相授,施耐庵再次拜倒叩謝,隨後在燈下翻閱"兵家秘訣",越看越是入迷,渾然忘卻了身外之事。

驀地里一陣山風將廟門推開,頓時寒意襲人,施耐庵周身打了個寒戰,等他抬起頭來,卻不見了那些人的蹤影,此時天色破曉,晨霧只見有一群長臂蒼猿,正自穿林越澗而去,為首兩頭巨猿都是赤瞳黃背,空山沉寂,猿聲轉瞬間已在數里之外了。

施耐庵心中驚疑不定,站在破廟中茫然若失,還沒回過神來,忽然腦後被人狠狠打了一記悶棍,當即昏倒在地,等醒來之後,發現腦袋上滿是鮮血,"兵家秘訣"不翼而飛,而那個躲在泥胎中的少年乞丐,也早已不知所終。

施耐庵心知是那乞丐恩將仇報,趁己不備,盜走了竹簡兵書,未成想世間竟有如此狼子野心之輩,不由得追悔莫及,卻也無可奈何。好在施耐庵已將"兵家秘訣"盡數記在腦中,當下匆匆忙忙離了荒山野嶺,後來他懷抱宏遠,投奔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帳下,充為軍中幕僚,謀劃了許多攻城奪地的奇計妙策。卻因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佞臣,疏遠忠良,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採納,於是憤然離開平江,此後心灰意冷,浪跡江湖,許多年後他才知道,當初自己在深山裏搭救的少年乞丐,正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原來濠州有個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幼時名為朱重八,靠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元順帝四年淮北蝗災,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十六歲的朱元璋孤苦無依,成了一個流落鄉野的乞丐。

有一次朱元璋餓倒於深山,被救后不思報答,反而恩將仇報盜走了"兵家秘訣",以為從此就能當上皇帝,可竹簡上面字跡古樸,難以辨識,就揣在懷中,回到市上請人解讀,不過文意深奧,朱元璋大字認不了幾個,哪裏讀得明白?留下來既不當吃也不當穿,還不如換幾個錢飽餐一頓,但他想到如今天下動蕩,正值英雄豪傑建功立業之秋,大丈夫豈可不動一念,這"兵家秘訣"遲早會有用武之地,於是藏帶在身,秘不示人。

此後朱元璋到黃覺寺出家當了和尚,每日帶上木魚、瓦缽,到處遊方化緣,終於找機會投奔義軍,並以戰功連續升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他聽聞劉基劉伯溫,有文經武緯之才,就想請其出山,共謀大業,為了表示誠意,不惜以部分"兵家秘訣"相授。

劉伯溫深感其德,從此充為軍師,追隨左右,屢次獻出奇謀良策,使義軍取襄陽,收滁州,平蕪湖,克太平,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長江兩岸,誅滅張士誠、陳友諒,然後揮師北上,直取大都,將元順帝逐回漠北,終於建立了不世之功。

朱元璋出身草莽,空以徒手奪取天下,從一介放牛童當上了開國的太祖皇帝,自然對那些用兵如神精通謀略的開國元勛深為忌憚,唯恐朝中有人起兵造反,所以劉伯溫雖以大功,止封伯爵。但最使朱元璋感到不安的,還是當年救他的那位恩公,他十分後悔當初行兇時做賊心虛,手底下有些發軟,致使留下了隱患。

朱元璋擔心竹簡兵書落入別人手中,早已將竹簡付之一炬,可一想到世間還有某個人掌握著"兵家秘訣",便寢食難安。但他並不知道施耐庵的身份姓名,時隔多年,也無法再按當年的形貌緝拿此人,於是暗中頒下密旨,命各地嚴加搜捕"兵家秘訣"的傳人。

卻說施耐庵浪跡天涯,多年隱居不出,因感時政衰敗,作《江湖豪客傳》寄託心意。不料此書被洪武皇帝看到,惹得龍顏大怒,認定是宣講謀逆做亂之道,就勒令地方官員,將施耐庵問罪下獄。

施耐庵的門生羅貫中,早年間有志圖王,也曾投奔張士誠及劉福通參加起義軍,但未遇明主,都沒能得到重用,只得遁隱江南,以撰寫戲曲平話為生。在施耐庵下獄后,羅貫中求到劉伯溫府上,望他念在舊日相識的份兒上設法相救。劉伯溫當即上書請命,又勸施耐庵在獄中將《江湖豪客傳》改為《忠義水滸傳》,在八十回本之後另加四十回,專講以宋江為首的草莽豪傑受了招安,報效朝廷,為國盡忠,才使得施耐庵免於一死。

施耐庵此時已經知道了朱元璋的身份,料想那洪武皇帝為人陰狠,又慣於猜忌,不願像唐太宗一般與功臣同始同終,就算那些開過元勛們想要急流勇退,恐怕也難得善終,今後朝廷中必然還有一場血腥浩劫,但大局已定,他身為一介草民,終無回天之力,只把"兵家秘訣"轉授給羅貫中,囑咐他妥善收藏,萬誤失落,時移則事易,事易則備變,隨後鬱鬱而終。

不出施耐庵所料,洪武皇帝果然開始大肆殺戮功臣,前後有四萬多文臣武將遇害,軍中為之一空,更不允許"兵家秘訣"留在世間。羅貫中暗恨朱元璋殘暴狠毒,立誓讓"兵家秘訣"流傳後世,但朝廷上法度森嚴,明寫兵書無異於自尋死路,況且也沒有書商膽敢出版印製。

羅貫中心生一計,窮其畢生精力,將神妙無比的"兵家秘訣"分解開來,以明朝開國戰例為素材,全部寫入《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借用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為背景,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書中褒劉貶曹,寄託了羅貫中師徒對仁君的嚮往,以及對奸雄的切齒痛恨。

這部暗藏"兵家秘訣"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終於在嘉靖元年刊印出版,自此膾炙人口,廣為傳播,改編成評書戲曲的段落不計其數,卻一直沒有任何人察覺到被羅貫中隱匿在書中的"軍事密碼",也正是由於這篇密碼的存在,徹底顛覆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轉眼間時移物換,到了明朝末年,已是朝綱敗壞,各地流寇蜂起,衝州撞府,勢如席捲,內憂外患接踵而來。

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攻明,八旗鐵甲橫掃遼東,消息傳到北京,舉國憤慨。大廈將傾的危難關頭,天啟皇帝授袁崇煥山海監軍之職,築寧遠城,憑藉壁壘堅固和紅夷大炮,重挫八旗精銳。

袁崇煥認為八旗彪悍,來去如風,十分善於野戰,但攻城戰術有限,北騎尤懼大炮轟擊,一遇堅城重炮便無可奈何,所以明軍應當憑藉火器,守而後戰,堅壁固壘,避銳擊惰,相機堵剿,可為取勝之道。他採用這一戰術,先後取得了兩次寧遠大捷,預計數年之內即可收復遼東。

但這時候袁崇煥受到朝中奸黨彈劾,不得不稱病請辭,他回到北京叩見皇帝謝恩,心中不免感慨萬千。返鄉前無意獲悉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秘密,相傳古時有"兵家秘訣",神鬼不測其機,幽冥難窮其幻,羅貫中臨終前留下一部手書原稿,比坊間刊印書籍,多出了一個關於漢代"傳國玉璽"的古怪謎語,原來真正的"兵家秘訣",都被他用暗語寫在《三國演義》的字裏行間。後漢三國時期,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城的孫堅,在井中得一宮女之屍身上有一紅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玉璽。之後孫堅之子孫策將玉璽獻與袁術以借兵馬。孫策用此璽從袁術處換來三千兵將,從而奠定了孫吳霸業之基。袁術稱帝失敗后,玉璽歸屬曹操。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凡是涉及傳國玉璽的段落,都與他生前留下的謎語有關,謎語的答案即是解讀"兵家秘訣"的方法。此時關外女真與闖賊都在暗中尋找這份手稿。

袁崇煥急忙寫表上疏,稟告皇帝,女真八旗雖然狡猾悍勇,卻不懂兵法中的詭變之道,所以明軍揚長避短,憑堅城大炮可以穩中求勝,倒也不足為患。但坊間流傳"話本三分",詳細描寫了三國前後一百多年間的戰爭,這些具體的戰役和戰鬥——"或是陳師百萬,正面決戰;或是小股設伏,暗中偷襲;或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或堅壁清野,以逸待勞;或一鼓作氣,連續作戰;或水淹、或火燒;或寡不敵眾,或以少勝多;或先勝后敗、或反敗為勝;有將計就計,於中取事;有乍降投順,內外夾擊;有嫉斬謀士,也有七擒七縱、恩威並施;有空城退敵,有氣殺統帥"。其中所藏之兵機權謀,何止千變萬化,其手稿中更可能暗埋春秋戰國時傳下的"兵家秘訣",若為關外女真所窺,實乃與虎添翼,恐怕終將成為我大明心腹之患,懇請聖上明察嚴防。

此時朝政紊亂,奸黨橫行,袁崇煥的奏摺並未受到重視,幾番明爭暗奪之後,羅貫中的手稿終於落入盛京,隨即被范文程破解了其中的秘密。皇太極正愁統兵的旗主貝勒們不懂漢學兵法,他知道昔日太祖皇帝在大明總兵李成梁府中為奴之時,就常讀"三分",後來在行軍佈陣中獲益匪淺,但也僅得皮毛而已,今得體用之道,何愁大明不滅?當即命范文程將《三國演義》譯成滿文,更作詳細分解,用做兵書,皇太極終於得其所助,使用反奸計,讓崇禎自毀長城,除掉遼東督師袁崇煥,掃平了八旗入關的最大阻礙。

此後滿清鐵騎入關,定鼎燕京,八旗席捲南北,削藩平叛,出兵西北,收復台灣,抗擊沙俄,功業澤被後世,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轉眼間又是風雲變幻,世事幾度起落浮沉,然而關於"兵家秘訣"的傳奇,卻連清宮最機密的檔案里都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它仍舊默默無聲地沉睡在《三國演義》之中,等待着一個將要改變時代的偉人把它喚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節 兵家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