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相關的武器

抗戰時期相關的武器

?在機槍方面,抗戰時中國各派軍隊裝備的輕機槍主要是口徑7.9毫米的捷克式(與德式槍彈通用),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人稱「歪把子」)。1939年日軍研製出九九式輕機槍,同樣沒有大量生產。日軍重機槍為九二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中國軍隊使用的重機構多屬馬克沁式,除需水冷這一麻煩外,可靠性好得多。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還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國的斯登衝鋒槍,侵華日軍一直未裝備此類武器。

日軍主要裝備手槍是的南部十四年式(中國人稱「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使供彈常出問題,被兵工界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中國當時用的進口手槍雜亂,不過其中多數是德式毛瑟自動手槍(即「二十響」),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

從當時中國主要裝備的槍械質量看,要稍優於侵華日軍。抗戰前中國軍隊派系雜亂,不過從清末起軍界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徑槍械,最早大批量裝備的步槍便是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據德國顧問建議,以德式Kar98毛瑟步槍為標準統一全軍,除外購外並在國內仿造為「中正式」。此種槍在二戰中也一直是德軍主要裝備,性能優於日軍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6.5毫米的「三八大蓋」不僅口徑小,且因彈道設計缺陷造成「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眼」。當時人們戲稱:「用三八槍打中鬼子,過幾天鬼子又回來了」;「三八槍打中抗日戰士,養幾天傷繼續抗日」。日軍也深感三八槍威力小,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98式相當,卻因生產能力所限僅有少量裝備。

在全面抗戰前期,日軍在重火器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從地面炮兵對比看,中國輕重型火炮數量略少於日軍,日製品雖在質量不如中國進口的一些德式裝備,卻有配套齊全和彈藥補充能力強的優勢。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進口了數百門質量不錯的德制山炮和榴彈炮,以75毫米口徑炮為主力,卻因炮彈需進口且運輸手段落後,無法保障火力持續性。如上海「八一三」抗戰之初中國的炮兵還能局部壓制日軍,時間一長便在火力上被壓倒。

中日軍隊作戰時一直流動性較大,攻堅戰很少,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在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裝備顯得各有所長。中國方面的迫擊炮口徑大,普遍為82毫米,裝備數量卻較少,如中央軍一個團才有一個迫擊炮連(裝備4-6門)。日軍裝備的仿法式81毫米迫擊炮不多,一個中隊(連)卻有6門50毫米迫擊炮(擲彈筒),威力雖小卻使用便捷和普遍。

八路軍在抗戰初期拾到閻錫山的晉軍逃跑時丟棄的12門75毫米山炮,組建了唯一的一個炮兵團,卻因缺乏炮彈來源只能在幾次重要作戰時上陣。抗戰期間,八路軍的兵工廠自製了部分擲彈筒及其所用彈藥,新四軍通過從上海秘密運來機器和鋼管也生產了幾百門51毫米口徑的輕迫擊炮,不過因彈藥有限也只能在關鍵戰鬥中使用。在當時的敵後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面對著火力相差最懸殊的條件,是在最困難的環境中堅持抗戰。

抗戰初期日軍武器最大的優勢在空中,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靠本國年產數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開始主要使用美製****III戰鬥機和隨後蘇援的伊-15和伊-16,性能與日軍的中島九七、三菱九六戰鬥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戰主要依靠蘇聯志願航空隊。1940年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出現后,制空權完全落於敵手。據李宗仁回憶,抗戰初期作戰時顧慮最大的便是日機轟炸,如湯恩伯等一線將領的指揮所都終日流動不定。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戰場上重火器力量對比有了重大改變。1941年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便開始扭轉空戰形勢,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該部擴編為美軍第14航空隊,陸續裝備大量新型戰鬥機和轟炸機,如P-51「野馬式」為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戰鬥機。加上日本航空兵的主力外調,1943年以後中國戰區制空權已經掌握在中美聯合空軍手中。據美國第14航空隊宣稱,其空中攻擊共殺傷日軍12萬人,這自然有誇大成份,不過1944年日軍發動攻勢確實主要靠夜間行軍,打通平漢、粵漢鐵路這些「大陸交通線」后因空襲猛烈也無法修復通車。據日軍戰史記載,在衡陽圍攻戰時,其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里」,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險些重蹈英帕爾一戰供應斷絕的覆轍。

。步槍

有人說中方的毛瑟毛瑟步槍綜合性能比日軍的三八式要好。

不錯,綜合性能是毛瑟高出一頭,問題是日軍的三八大蓋有著自己的特殊優勢,日軍有很好的利用了這個優勢。

就是射程遠(表尺射程達到2400米),射擊非常精確。

日軍軍方一直崇尚步槍精確射擊,認為可以來體現武士道精神。

日軍士兵都受過嚴格的射擊訓練,大多數士兵都是出色的射手,他們和三八式簡直就是絕配。

而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士兵素質低下,就連作戰意志堅強的八路軍,由於兵員素質差,訓練時間短,步槍遠距離射擊火力和精度都無法和日軍相比。採用近距離衝鋒也是不得已的辦法。要知道,日軍擅長拼刺刀,在近距離作戰也相當不弱。

況且****由於戰略和戰術的原因大多數處於防守的狀態。

日軍的炮火占絕對優勢,中國軍隊在日軍炮擊的時候,無法衝鋒和還擊,只能躲避。

而炮擊結束以後,日軍又可以在中國軍隊步槍火力的射程外,準確殺傷中國士兵。

這也是抗戰初期,中方士兵損失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2。輕機槍

中方唯一的優勢也就是輕機槍了。

捷克式對歪把子卻是有較大的優勢,但是中國軍隊輕機槍的裝備數量遠遠不及日軍。

抗戰初期的桂軍等軍隊,上戰場之前才倉促領到機槍,一個連往往只配備三挺。

就是這樣,因為士兵以前沒有受過機槍射擊訓練,也找不出會使用這三挺機槍的機槍手。

作戰效果可想而知。

歪把子雖然故障多,裝彈複雜,但是精度很不錯,而且採用漏斗式供彈,不受彈夾子彈數量的限制,持續火力也還不錯。

八路軍和中央軍都有一定數量的歪把子也證明了這點。

3。重機槍

中方裝備數量根本無法和日軍相比

日軍重機槍裝備數量很多,這是中國軍隊遠遠無法比擬的。

而且狡猾的日軍,面對****少數重機槍,往往用步兵炮打掉。

沒有步兵炮的中國軍隊根本沒有辦法還擊。

日軍機槍雖然重量比起馬克希姆稍重,採用的是氣冷式,但是仍然保持了很好的持續射擊能力和準確度。

直到太平洋群島作戰,日本的重機槍仍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消滅大量美軍士兵。

4。擲彈筒

日軍擲彈筒是非常出色的武器,性能超過了德國先進的輕型迫擊炮等世界其他同類武器。

在800米內,有著很好的射擊精度,威力也相當不錯。

據八路軍老兵的回憶,日軍的擲彈筒經常準確的打在人群之中,經常造成善於近戰集團衝鋒的八路軍大量的傷亡。

而且重量極輕,僅僅4.7公斤,製造費用甚至和步槍差不多。

日軍基層部隊大量裝備,每個班都配有一具。

該武器非常實用,美軍在賽班和硫黃島也吃盡了他的苦頭。

****和八路軍見識到擲彈筒的厲害以後,都曾經仿製。但是受軍工實力的限制,效果都不佳。

5。手榴彈

日式甜瓜手榴彈投擲距離沒有德國長柄手榴彈遠,但是威力大,破片分佈均勻。

如果在空中爆炸,會造成周圍幾米的士兵幾乎不可能生還。

比起****粗劣的仿製德國的手榴彈,日式手榴彈也有相當的優勢。

6。刺刀

日本刺刀比中正步槍的刺刀長一些,不要小瞧這一些。在肉搏戰中,很多中國士兵就是差一點刺中鬼子,自己含恨而亡。

7。手槍

至於手槍在二戰中造成的傷亡少的幾乎可以忽略,正規軍作戰中,也很難用到手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烽火之烈焰兵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烽火之烈焰兵鋒
上一章下一章

抗戰時期相關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