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汴口遇許貫忠

第十七章 汴口遇許貫忠

李瑾帶著沈睿,曉行夜宿,飢餐渴飲,一路前行不止一日,來到汴口。汴口位於黃河北岸,是大運河第二段通濟渠的起始點。

大運河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長安)到潼關,長一百多公里。

通濟渠也就是汴水,從大業元年開鑿,從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再從板渚(今滎陽縣東北)引黃河水東南流,經成臬、中牟、開封、陳留、杞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壁,到盱眙北,達於淮河。

同年,隋煬帝又徵發淮南民夫十多萬人開通山陽瀆,引長江水經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到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與淮水通,通濟渠連同山陽瀆,全長一千多公里,成為溝通黃河、淮河、長江的重要通道。

第三段是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的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南至餘杭流入錢塘江,全長四百公里。第四段是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的永濟渠,引沁水東北通涿郡(今北京)。可見,無論從規模、長度或從地理位置上講、通濟渠在整個大運河系統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通濟渠在唐朝以後稱汴河。通濟渠到元代才湮塞,《開封府志》卷五《汴河》:「隋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歷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宋定都汴梁,汴水穿都中,有上水門、下水門,歲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萬石達京師。常至決溢,設官司之。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黃河決,始淤塞。舊府治南有汴梁故跡,即其地也。」

通濟渠連接了黃河與淮河,貫通了西安到揚州,作為中華帝國最鼎盛時期的交通大動脈,「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舳艫相會、贍給公私。」歷經隋、唐、五代、宋、遼、西夏、金、元八個朝代,通航了720年。唐建都長安、洛陽,北宋建都東京(開封)都依靠這條運河運輸江南的糧食和各種貢品。

《宋史.河渠志》載:「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吳下之財富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唐每年漕運糧食400萬石至長安、洛陽,宋代每年運糧600萬石至東京,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南宋與金對峙時,南北交通斷絕,汴渠堙廢。

汴渠取水於黃河,由於黃河流勢經常發生變化,只能採用隨勢開挖引河以滿足取水要求;在汛期要堵塞汴口,以免泛濫成災。由於隨水引入泥沙,汴渠內不能建閘堰工程,每年要組織大量勞動力疏浚。

為減少疏浚工程量,曾以鋸牙、木岸等建築物束窄河床,加大流速,沖刷泥沙。由於不能解決泥沙問題,北宋時汴渠已成為地上河,防洪問題突出。為此,經常加固堤防,還要建造泄洪斗門和設置滯洪區,組織維修專業隊伍,完善防洪搶險的組織和物資準備,健全管理制度。

元豐二年(1079)開清汴工程,堵塞了黃河汴口,在洛河入黃處建攔洛壩,引水沿新開引水渠入汴渠,以含沙量較小的洛河作為汴渠水源,並對補充水源、防洪、與黃河的通航和河道整治採取了相應的工程措施,使汴渠的航運條件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可惜只用了較短的時間就廢棄了。

雖然因為黃河的泥沙入汴河,汴河河床逐漸抬高,成為了一條地上河,但是因為在漕運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不能被捨棄,朝廷只能一直花費大力加以疏浚。

因為時代的發展,航運因為種種優勢成為大宗貨物運輸和百姓出行的首選。汴口作為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也極為繁華。

李瑾和沈睿前進的方向其實不完全是東北方向,只是向東略偏北一點,大致是沿著黃河北岸前行,這是李瑾選定好的路線,準備到了汴口乘船直接到東京,這樣能省去很大的麻煩。

走了五天,李瑾和沈睿才走到汴口,到了汴口,李瑾也為這個黃河港口的繁華略感震驚,沈睿更是嘴都快合不攏了。只見碼頭停滿了降下了帆的船,既有貨船,也有專門載客的客船。不時有船張滿了帆,駛出港口,船上也有漿伸出,拍打在黃河之上,激起渾濁的水花。

此時已經是傍晚了,兩人進了汴口,準備找一家客店歇下。

找了一家環境看起來還不錯的客店,李瑾帶著沈睿走進店裡,此時正是飯點,店裡用飯的人頗多,店裡只剩下一張桌子沒人坐,不過看樣子客人也才離開,夥計正在收拾。

李瑾帶著沈睿走過去坐下,夥計熱情地招呼:「二位客官,要些什麼?」

李瑾邊將東西放下,邊說道:「上兩個拿手的菜,再來些饅頭。」

「好勒,您稍等。」

「小二哥,麻煩再給我們開一間房,今日我們就在此住下了。」

「沒問題。」

正等著飯菜上來,店裡又進來了一對主僕,走在前面的是一個身著青色武士服的青年,頭纏青色束帶,身長六尺,二十四五年紀,長相俊朗,小麥色皮膚,隨身帶著一把腰刀,身板挺直,顯得精氣神十足;走在後面的則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背上背著包裹,想來應該是那青年人的小廝。

看著這對主僕進來,夥計迎上去道:「客官,實在不好意思,小店座滿了。」

青年拱手道:「小二哥,可否相煩找一副座頭,實在是其他客店也滿了。」

「這……」夥計頗有些為難,轉頭一看,只有李瑾這張桌子還有空位,只好走過來對李瑾說道:「這位官人,不知可否與那兩位客官擠一擠,拼一張桌子。」

李瑾看向那主僕二人,見那青年長相俊朗,身形挺拔,小廝也是個十五六歲的清秀少年,看起來倒是讓人心生好感,加上出門在外,與人為善也是應該的,點頭同意了。

「多謝客官體諒。」夥計說完,將那主僕二人引到了李瑾這桌。那青年人先不坐下,而是拱手對李瑾說道:「多些這位官人。」

「無妨,舉手之勞而已。」

那主僕二人坐下,青年又對著李瑾說道:「大名府許貫忠,不知官人可否告知姓名。」李瑾對這人的名姓隱約有些記憶,卻記不得是在什麼地方聽到過。

「東京李瑾。」李瑾回道。

「多謝李官人讓座,今日這頓飯就由我做東如何?」

「有人請客當然好啊!」沈睿這小子還是少年人心性,對有人要和自己坐一桌不太高興。此時聽說許貫忠要請客,當即說道。

「不得無禮!」李瑾先是說了沈睿一句,接著對許貫忠說道:「幼弟無禮,官人不要放在心上。小事一樁,實在不敢讓官人破費。」

「哪裡的話,令弟心性率真,快人快語。既然令弟答應了,這頓飯就由我請,李官人不要推辭。」許貫忠先是對著沈睿一笑,接著說道。

李瑾只好答應:「那就多謝許官人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水滸我為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水滸我為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章 汴口遇許貫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