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文而起,有關忠臣直臣的爭論

因本文而起,有關忠臣直臣的爭論

道忠臣,讓我想起二月河刻畫的角色,于成龍愛民如子,成就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卻毀了兩個治河能臣,毀了多年治理黃河的成果。田文鏡傲骨錚錚,但是對自己苛刻也對別人苛刻,不能容人也不能容於人。這樣可愛,可氣,又可恨的忠臣,這樣一心為國為民卻好心辦爛事,留名千古卻於國於民毫無用處的忠臣,都是通過大量的情節故事刻畫出來的,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好比老董的情節,可以改的更複雜,更長一點,一開始主角被老董罵的狗血淋頭,非常鬱悶,但是牢記現代的觀點:忠言逆耳,忠臣當珍惜。但是表面答應老董,心裡還是覺得巨委屈。後來老董又沒事就以死諫言,把主角頂的夠嗆,(頂的原因可以和別的穿插,比如老董一定要求幹掉攝政王,可是主角珍惜親情),最後終於有一天怒極了把老董關了起來,主角心裡巨猶豫,一方面覺得這麼好一個一心為自己得忠臣不該關,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完全受不了他(這裡再穿插上主角,老董閨女和那個人工智慧體之間的三角戀愛)。

這樣折騰巨久以後,逛盪跳出一個第三者來(比如主角他娘),把兩邊都當頭棒喝一把,罵主角要善於用人而不是簡單得容人,罵老董只為成就清名,不懂得做事的方式方法,其實反而是自私透頂,跟貪官沒什麼區別,只不過貪官貪財,老董貪名而已(從二月河那裡偷來的idea)。然後兩人頓悟,言歸於好,君臣一心,逐鹿天下。這樣得情節跟別的穿插起來,完全可以再折騰幾十章,最後得感慨成為點睛之筆。

拎壺沖沖

其實我倒不認為,忠臣一定要直言,有技巧地進諫,對於國家,對於皇帝,對於臣子本人,都是更有效的。武俠小說中,四大名捕里,諸葛先生,面對一個執迷的昏君,常會用一些小手段來進言,達到某些對國家百姓有益的目的。

拎壺兄,我知道你是說我一下子說的道理太多了。可能是我自己沒解釋清楚,其實,很多事,我並不是想講道理的。一開始,只是想講一個仁慈良善的少年,在異世界中,保持自我,不肯被改變,不肯動搖平常心,不肯去做高人一等之人的故事。而後來說的那些道理,其實都不是刻意為之,往往是寫著寫著,隨著情節的發展,就自然出來了。不過,我講道理的技巧和董仲方進諫的技巧一樣爛,太表面化了。如兄所言,無法分出層次輕重,無法循序漸進,對讀者來說,讀書的樂趣也減低了許多。

你有關忠臣那一章的意見,如果是出在象二月河那樣的帝王小說,自然是很正確的。但我這一篇,其實並不是個帝王小說,要寫的,也不是一個小孩成長為名君的過程。所謂的君臣問題,忠奸問題,對他,其實,都不是問題,汗,所以,有關董的情節,我不會太長。因為,主角也不是古代帝王,對古代帝王來說,和這一類忠臣之間的交流和磨擦,你說得都對,都有理,可是主角,對於忠臣的看法,本來就和帝王不同,他是可以用辯證方法看事情的。

到二月河文中的忠臣,我滿喜歡他描寫的人,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人都有錯誤,都有缺點,不過,二月河文中,奴性太重了。雖然古代君臣之綱是如此,但有時還是看得悶氣。說起來,老殘遊記,也曾提到過,有時清官,誤國,反生貪官。對於政治家,官員來說,我覺得他們的是非輕重,和普通百姓,絕不可以相同,對於國家來說,能臣比清官忠臣更重要。象明代張居正,絕不是清官忠臣,可是他對國家,對百姓的益處,遠勝於大大清而忠的海瑞啊。

蘭在前文中說忠臣應有技巧地進諫,對於國家,對於皇帝,對於臣子本人,都是更有效的。當然能做到那樣是最好,但能做到有技巧地進諫,必然要能揣測皇帝的心意,能揣測天意者多數都不會逆天而為吧……即能且忠者不多啊……能者必多思,多思者多慮,多慮者多忌啊!那壺水怎麼叫你大姐?難不成是納蘭小姐?

高不成

所謂忠臣諍臣,遇著了名主,才可成千古君臣美談。可古往今來,明主,太少了,真正的皇帝,也不過是平常人,死要面子,有時會鑽牛角尖,有種種缺點。如果做錯了決定,忠臣跑來,指著鼻子說,你錯了,他一氣發作起來,更不會領悟自己的錯誤了,有時候,用較巧妙的方法來引導皇帝,又不至於讓皇帝感覺丟面子,成效更大一點。以前看史書,總也看過不少巧妙的進言,一下子,我卻也記不起例子了。現在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溫瑞安的四大名捕中,諸葛先生處事的方式。對付那樣的昏君,再忠諫再死諫往往也不如一個小的手段

然,能進巧言的,不但是忠臣,還是能臣,能臣也未必不忠,聰明人,能看出別人心意的,也測天意,未必代表不敢進言,進言也不但表逆天。象諍臣,喜歡去逆怒龍顏,這自然是逆天。而智臣能臣,發現了皇帝有錯誤,但他不明著指出來,卻用不著痕迹的方法來引導皇帝,來讓皇帝自己領悟,或不知不覺中糾正錯誤,或在,無意之中,發出對蒼生有利的旨意。而且用了這種方法,未必觸怒皇帝,皇帝可能自己都茫然不知,就算事後領悟了,也許更大的可能是哈哈一笑,大怒的話,可能性相對小些。

能者必多思,多思者多慮,多慮者多忌。但大智大勇之士,縱顧忌再多,該做的事,還是應該做的。而且,越是如此,才越值得敬重。只知逞勇之夫,根本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但明白一切,聰明通透,看清楚一切,卻還能執著不悔,才是真勇士。心懷天下的大智者,為蒼生計,縱明知不可為而義所當為者,雖死也必為。何況,引導皇帝,回歸正途,未必是死啊。古來名臣能臣,多有大智大能者。另外,他叫我大姐,呵呵,除了把我叫老之外,倒也沒什麼別的問題。

納蘭

明白一切,聰明通透,看清楚一切,卻還能執著不悔,才是真勇士。『此言深深深得我心啊。人小時候什麼都不懂,自然簡單,快樂,且執著,大到一定程度,碰到種種挫折和誘惑之後,會知道很多理想難於實現,這個時候會迷惘痛苦,同時也會分流:一部分人與現實妥協,或沉浸在悲痛中天天悲嘆理想與現實得差距,或快樂的放縱於現實中絕口不提『理想』二字。但同時還有另一部分人,意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後,意識到自己選擇的是一條荊棘之路后,還會堅持走下去,對於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這條

拎壺沖沖

你們兩位是夜貓子啊?半夜三更的還聊得起勁……納蘭說:明白一切,聰明通透,看清楚一切,卻還能執著不悔,才是真勇士。這當然也是大智大勇,但那些耿直之士在犯顏直諫時也是看透了生死,明知此對己有害無益,但仍然能堅持自己的原則,耿直之臣又有幾是順風順水,哪個不是飽經磨難,但這類人卻堅定不的堅持自己的立場與追求,有些東西是這類人所看不透的,這也是這類人所具性格造成的,耿直之士能有幾人又是玲瓏心。當然我不是否定,忠臣也應是能臣,但能把握好的人古今有幾人……

且古代帝王對臣子的要求首先是忠,做到即忠且清者更好,能做到即忠且清而能者當為股肱之臣啊,我一直以為,古代帝王首先要保證的是自身的皇權至高性,自然對人材的選撥是以忠為首要,想想八股文這類東西毫無實際應用意義,為何中國封建王朝卻代代相承,我以為就是因為這種選取人材方式最大化的保證了官員的忠,儒家所以為帝王所推崇,就是因為其思想與帝王要求鞏固其皇權不謀而合!

高不成

古代帝王的確是要求忠心超過一切,但有時,又恨手下無能,但真碰上了能臣,又會忌臣之能。所以什麼君臣知遇,君臣交心,都是騙騙人的,君可以說和你交心,拿你不當外人,臣子這麼想,就活該去死掉算了。君總是君,臣總是臣。

股文如何保證臣子的忠,我倒沒怎麼看出來,八股文從明代開始的,但在此之前,忠臣義士就很多啊。倒是儒家學生,對天下儒生的影響比較大。我恨罷百家,尊儒術。在春秋時代,百家爭鳴,人才自由追尋民主,根本不會有愚忠的思想,唉。

我並不是看輕耿直之臣,對於直臣,不怕死的直諫,我也佩服,不過,成功性來說,有技巧的進諫更好一些,如此而已。而且,說真的,直臣,就算真的諫進去了,皇帝當時覺得你的良臣,但心結會一直存在的,將來沒準哪一天想起來,就算不殺人,也可能把你晾在一邊,不用你了。常保有用之身,以期將來為國家多做事。在政治場上,有的時候,必須要有點妥協的。哪有我們平民百姓那樣,黑白分明呢。

象明代的海瑞,他是一個多清多正的官,可是沒有鄒應龍,就憑他不拐彎的性子,他扳得倒老嚴嗎。他被貶之後,皇帝因為他的清名又讓他出來做官,可是他一當官,就提出好多條陳。對官員,對君主,對朝廷給出太嚴格的要求。嚇得皇帝只把他放在一個沒實權的虛位上,百官也避開他,只不過供著個清官給天下人看罷了,海瑞空有一腔熱血,又還能做什麼對百姓有用的事呢。

而且有的時候,忠臣直諫,往往會有些無君父之禮的事做出來,固然這是一片忠心,但看在太多人眼中,這種事太多,皇帝的尊嚴就沒有了。我不喜歡帝制,但即生在帝制國家裡,並且入朝為官,那麼國家的規則,也是應該遵守的。

而且有的時候,忠臣直諫,往往會有些無君父之禮的事做出來,固然這是一片忠心,但看在太多人眼中,這種事太多,皇帝的尊嚴就沒有了。我不喜歡帝制,但即生在帝制國家裡,並且入朝為官,那麼國家的規則,也是應該遵守的。

覺得應該尊敬忠臣,但也不能完全把忠臣看得太完美。所以,我很喜歡老殘遊記中寫的那個清官酷吏,也喜歡二月河筆下的于成龍。他的清廉剛正和他對別人的耿耿成見。至於田文鏡,我甚至認為,他不能算個完全的忠臣,他雖然清,卻貪名,而且個人利害之念太重,否則明知年的狠毒,心中不滿,卻怎麼都不敢參。記得當初鄭和下西洋,本來有機會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霸國,可是,就因為大忠臣們,看不得宦官當紅,不願見閹黨誤國,居然把航海記錄偷出來燒掉。這種忠臣全無私心,我卻想把他揪出來大打一頓。

納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太虛幻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太虛幻境
上一章下一章

因本文而起,有關忠臣直臣的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