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這就是命(4)

第二百二十四章這就是命(4)

漢軍當然也用箭換以顏色,一天居然把五十萬的箭全部用光了,可見戰事多麼的慘烈。

箭用光了,車也沒用了,漢軍棄車而走,奔入了鞮汗山谷。

李陵一面布防,一面清點人數,只剩下三千了。

且鞮侯單于大軍壓境,卻被雷石堵住了道路。此時,已到傍晚,且鞮侯單于原地紮寨等待天明繼續進攻。

難得一個安寧的夜晚,李陵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思緒。

他決定孤身去刺殺匈奴單于,可是當他走出山谷,他絕望了,因為擺在他面前的一眼看不到邊的匈奴營地。

直到此時,他才知道匈奴原來有這麼多人。

回到營地,他不禁感嘆,完了。

援軍呢?這是一個歷史謎團,正史野史都沒有記載。從支離破碎的歷史記載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李陵第一次出塞途經公孫敖的受降城,公孫敖對李陵的這次軍事行動應該是很熟悉了,而路博德的主要任務就是接應李陵,理論上李陵行軍路線他最清楚。

況且,鞮汗山谷離漢塞僅百餘里,李陵沒有道理不派快馬通知,即便通知不了,面對匈奴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邊塞的漢軍不可能不知道。

援軍呢?《史記》載「救兵不到」,我的推測是故意不來。

為什麼不來?有N種可能,可以作為一個論文來寫,後面我們再分析吧!

李陵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中。

將軍你現在威震匈奴,怎奈命運不濟,不如暫且投降,再做打算。這是軍吏給他的建議。

李陵的回答很有意思,《漢書》載:「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

按傳統說法應該是,我不能背叛生我養我的祖國或者叛徒可恥之類的。可是,李陵不投降的原因居然想作壯士。

我們往往喜歡把一些觀點套在古人頭上,認為投降就是不忠君,就是不愛國。可是,在民國以前中國人根本就沒有國的概念,「國家」這個概念是在辛亥革命時期給鼓搗出來。更搞笑的是「漢族」這個概念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章太炎給鼓搗出來的。

我們現在常識般的東西,在漢代其實是沒有的。

既然不降投降,那就只有一條路:死戰並擇機突圍。

當下,漢軍沒人都分了二升乾糧,水若干。夜半,突圍正是開始。

李陵和副手韓延年帶著十幾個壯士,被匈奴幾千人追擊,最後,韓延年戰死。

李陵長嘆一聲,再也沒臉見陛下了。

遂降。

在李陵的傳記中,《史記》和《漢書》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而我認為《漢書》的記載更為詳細,更符合邏輯。然而,李陵投降前說的話,這兩本正史記載居然一字不差,「無面目報陛下」。

這句話相當令人費解。前面李陵是立志要捨身成仁,現在居然投降了,這轉變的似乎有點快,而投降的原因是沒臉見劉徹。非常的不符合邏輯。

其實無論是司馬遷還是班固對李家的很多記載都閃爍其詞,比如,李敢的死因,李陵的援軍,以及李陵投降的原因等等。

到底李氏一族發生了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煙大漢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風煙大漢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這就是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