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

「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

本文觀點有的地方稍有失妥當之處,但總體上比起那些看了幾本膚淺的普及性歷史讀物就大叫大嚷「積貧積弱」的來要強得多,供看官參考。

宋朝,中國歷史上,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偉大的王朝之一。在他所處的三百二十年時間裏,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前無古人,也暫無來者的偉大文明,帶領着地球上最大的民族:漢民族完成了從中古世紀向現代社會形態的轉型。他的偉大不僅僅在於本國的文治武功,更重要的他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啟發了全人類走向了新的重要文明階段,他的偉大千百年來受到全世界所有人的熱情謳歌。

然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現代的中國人卻給本國的一個朝代扣上了一頂「積弱積貧」的帽子。雖然「積貧」一說過於荒謬,幾乎不值一駁,稍有頭腦的人只要略略一動腦筋便可知其純屬造謠,但是「積弱」卻讓不少現代人信以為真。一提起宋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靖康之恥、厓山之劫。一說到澶淵之盟,也等同於滿清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大肆鞭撻,雖然這些人並不知道澶淵之盟的具體內容。更有人將宋朝建立文官政府的偉大功績醜化成了皇帝極端**的行為,並以此作為宋朝「文弱」的證據。她們無視了宋朝三百二十年的超長國祚,無視宋軍在對遼、夏、金、元等強大帝國時取得的輝煌戰績,將宋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功績一筆抹煞,只為樹造一個「弱宋」的形象。我從小生長於這樣的輿論環境,自小也深信不疑。但是,現在,我必須拿起鍵盤,對這種荒謬絕倫的論調憤怒的說:不!!!

如果我們屏蔽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從頭來審視這三百二十年及其前因後果,似乎可以得出一個更加客觀的評價。

宋朝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在西元960年結束了五代十國的血腥戰亂后建立起來的統一國家,宋人由於痛感五代十國之血腥,深知武將掌握軍權是人類戰爭的一個重要源頭,於是逐步制定了文官掌握軍權的制度。這項偉大的發明也成為文明國度的一致選擇,任何一個文明國家在建國后都會實施軍隊國家化,文官掌軍權,但凡反對這項制度的人無不是妄圖以戰爭來成就個人功業的狂人。遺憾的是,現代很多善良的百姓也被這些人所蠱惑,跟着鼓吹武人掌軍的好處。不可否認的是,宋朝在文治上的成就要更高於武功,即便是那些惡毒攻擊宋朝的人也不能否認,於是他們就利用極端辯證、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以一句「崇文抑武」來誤導善良的百姓相信這個文治發達的宋朝武功就很弱,進一步推論出是宋朝的風格軟弱所致。事實上,宋朝的文治武功及其剛強尚武的風骨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須待後文細說。

毫無疑問,宋朝是儒家文明的巔峰時期,儒家作為一種文化,不是一種武功,他反對殺伐。但他文明卻不文弱,恰恰相反,長期受到儒家溫良恭儉讓教化的人民在平時最溫和,並不熱衷於侵略別國,但是當他們面對野蠻的入侵,那種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的力量,卻是人類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力量。試想,人類歷史上多的是滅國時國君向敵人乞降的例子,可曾有過滅國之後,皇帝率領整個統治集團十餘萬人同時滔海自盡寧死不屈的例子嗎?有,那就是南宋的厓山,對比起最「尚武」的蒙古大汗向明將藍玉搖尾乞降的場景,這,就是文明人的剛強。遺憾的是,隨着清軍入關,將儒家殺盡,重新打造了犬儒集團軍號稱儒家傳人。現代人承接清代的印象,以為儒家自古都是清儒的形象,所以很容易接受「弱宋」的欺騙,故而不讀史不足以知真相。

地球上的中國,並沒有生在一個完美的地理位置,我們的祖先直面遼闊的蒙古草原,一次又一次接受着游牧蠻族的衝擊,雖有漢唐之強盛,反覆剿滅匈奴、鮮卑、突厥等眾多強大的游牧部族,但也難免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慘劇。而至中唐,情況又發生了變化,一個強大的契丹帝國崛起了。這不是一個游牧部落,這是一個完善的帝國:他的首領不是大單於或者可汗,而是皇帝;他的政府不是部落首領聯席會議,而是和漢人一模一樣的府台三省六部;他的人民不是按部落劃分,而是按照州府郡縣的設置管理;他們不僅僅只會放牧和搶劫,他們也懂得各行業的生產和國際貿易;他創造的燦爛文明影響了整個東北亞和東歐,甚至一度被斯拉夫語系民族誤認為是正統的中華帝國。這樣一個堪稱偉大的帝國運行到數十年極盛之時,我們的宋王朝才誕生。儘管契丹帝國並不願意看到漢民族的重新統一,她千方百計的扶植地方小國,破壞統一,甚至直接出兵干涉。但是我們偉大的漢人祖先衝破層層阻礙,以弱勝強,終於建立了基本統一的宋王朝。雖然燕雲十六州長期未能收回,但這也是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確定的國際形勢,不能急躁解決,更不能作為「文弱」的證據。

還有一個流行的謊言說宋朝面對契丹、西夏,「守內虛外」、「強幹弱支」,只知道消極防守、納幣求和,不知道主動出擊,同時宋朝也是一個沒有名將的朝代。小時候我也相信這種說法,但是長大后看了一些資料后對這種說法產生了根本的懷疑。宋朝確實是一個將星雲集的偉大時代,除了太祖本人就是行伍出身,潘美、曹彬、曹瑋、郭進、石守信、石保吉、楊業、楊延昭、李繼隆、李繼宣、韓琦、范仲淹、狄青、王韶、章楶、李憲、童貫、種諤、種師道、岳飛、張浚、劉錡、韓世忠、吳玠、吳璘、虞允文、李顯忠、孟珙、呂文德、呂文煥、王堅、張世傑……這一連串熠熠生輝的名字,永垂青史。或許他們中的某些人的軍功,因為現代人刻畫「弱宋」的需要,並非家喻戶曉,但是只要讀過宋史資料的人,都會為這些名將的偉大功業所折服。宋軍面對強大的契丹、西夏帝國,也絕不是消極防守。恰恰相反,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唯一一個不修長城的主流王朝,而且面對遼、夏敵國,常常是以宋軍進攻,遼夏防守為主。關於這個問題,香港著名學者曾瑞龍有過深刻研究,並稱之為「彈性防禦」,而宋軍的防禦戰往往是在本國的國界之外完成的,這一點可謂是不輸漢唐的壯舉。

宋遼之間有過多場大戰,其一是宋太宗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契丹將士浴血奮戰,抵抗住了宋軍的猛烈攻勢,最終利用宋太宗的指揮失誤獲勝,此戰宋軍雖敗但絲毫不顯「文弱」。其二是契丹第一名將耶律休哥與宋軍名將李繼隆之間的大戰,戰神耶律休哥不但多次戰敗,而且大損威名。這一系列戰役是冷兵器時代戰爭藝術的高峰,雙方都體現出極高的指揮才能和戰術素養,早已不是漢唐時代靠主將的主觀判斷和士兵的士氣作戰的原始時代,然而現代人卻很少聽說過兩位名將的大名,這可能是和現代人的宣傳傾向有關的;其三是著名的澶淵之役。年輕的宋真宗面對契丹帝國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母子,勇奪瀛、莫二州,戰鬥進行至僵持階段時宋真宗親臨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小將石保吉陣斬契丹名將南院大王蕭撻凜,迫使蕭太后簽下城下之盟。承認了宋朝佔有關南三州,這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事實上,《澶淵之盟》是一項對中國非常有利的合約,契丹帝國正式割讓了戰略要地瀛、莫二州,而宋朝只是付出了摺合每年三十萬貫的「歲幣」而已,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也迎來了120年的和平時期。但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卻無視宋軍從契丹帝國手中奪取的國土,而將比現代援外資金還小得多的「歲幣」作為一種恥辱並極力誇大。更有甚者,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國,分明是以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這些人卻偏偏要說是宋真宗認了蕭太後為叔母,以此誤導讀者以為宋朝的輩分更低,其心何其陰毒?澶淵之役后雙方保持了百年和平,但是最後宋徽宗朝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決定:攻打契丹。在收買了契丹主力部隊「常勝軍」並策反了很多契丹境內的蠻族(包括女真)后,短時間就滅掉了這個世界第二大國。值得一說的是,滅遼的主力分明是宋軍,但是後人出於貶損宋朝吹捧女真的目的,將女真說成了滅遼的主力,試想一個根本沒有後勤保障的蠻族部落,只有六千輕騎兵,連穿的盔甲都是由宋朝贊助的軍隊,怎麼可能滅掉強大的契丹帝國?誠然,女真從契丹帝國的後院發難,並出其不意,直取望京,深顯兵法之妙,確是宋軍滅遼的好幫手,但絕對不能被視為滅遼的主體。而由於宋軍將領種師道和劉延慶爭功推諉,導致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帶領契丹血脈突出重圍,逃到西亞建立了西遼,這一次突破居然就被現代人描述成了宋軍的「慘敗」,進一步說明宋朝的「文弱」。

至於西夏,才是北宋真正的敵人。自從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后,再無戰端,而西夏帝國佔據東西方國際貿易的必經之路,大收關稅,成為了宋朝的眼中釘。現在很多人喜歡說「宋朝被小小的西夏欺負」。其實西夏絕非一個小小的國家,而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而且收宋朝的關稅也是刀口上舔血的活計,更不敢「欺負」宋朝。西夏也是一個仿宋式的、組織結構和文化都很完善的大帝國,尤其是佔據着東西方國際貿易的要道,工商業發達,冶鍊技術出眾,馬匹質量高,所以軍事也很強大。宋夏之間有過多次拉鋸戰,夏軍當然也取得過一些勝利,某些人就把這些勝利誇大說成是宋朝的「文弱」,卻無視西夏多次戰敗,對宋朝稱臣,繼而稱子的事實。尤其是宋神宗元豐伐夏,氣勢不可謂不恢宏,共調動五個方面軍,作戰部隊近四十萬,十餘名蕃將,數萬蕃軍,後勤部隊上百萬,堪稱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軍事作業。黨項兒女也無不捨身為國,浴血奮戰。在最為激烈的靈州攻防戰中,宋軍前鋒一度突入靈州城內,但是西夏戰士拚死奮戰,並充分利用了圍城宋軍兩位指揮使的爭功心態,堅守到名將仁多菱丁募集的援軍到來,並一直堅守到宋軍後勤不繼,自行撤軍。客觀的說,在對待西夏問題上,宋朝一直是採取能撫則撫,不能撫就堅決打擊的策略。多次將西夏打敗,令其稱臣繼而稱子。元豐伐夏之後,名將章楶發明了堡壘推進的「淺攻」戰術,一度將西夏帝國逼入絕境。西夏軍雖然中途偶爾會形勢好轉,取得一些戰役的勝利,但總的戰略態勢是宋軍主攻,西夏利用地利死守,最後將強大的西夏帝國打得「不復成軍」,遠遠不是現代某些人所描述的「小小的西夏都可以欺負大宋」。

而女真族的金國,才是真正擊敗了大宋的異族,他們充分利用了宋朝沒有長城工事的戰略缺陷以及宋朝廷指揮上的失誤,快速突破到開封城,掠走了宋朝宗室,製造了著名的「靖康之恥」。我並無意為這樣的敗仗遮羞,這確實是宋朝的一個大恥辱,但也不能因為這一次就抹煞了全部,莫說是宋朝,漢唐帝國也都曾有過羞恥的紀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也都被蠻族攻入首都燒殺搶掠過。面對這樣的史實,我們更應該揭批蠻族的罪惡,而不是嘲笑文明的「軟弱」。而且不可一世的金兵後來也遭到宋軍的強勢反擊,宋軍岳飛、韓世忠、劉錡、虞允文、孟珙等名將多次令女真受辱。最後孟珙將軍蔡州合圍,殲滅了女真部族,將金帝的屍體帶回臨安祭祖,一雪百年國恥,難道這不正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想一句「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正是正史對南宋軍隊的最恰當評價!

蒙古最終滅亡了宋朝,是的,沒有人否認這個事實,但是這也不能作為宋朝「軟弱」的證據,任何一個偉大的帝國都是要滅亡的,評價剛強與否怎能以最後被滅為標準呢?任何事物都是要滅亡的,關鍵看他在滅亡時候的表現!世界上大多數帝國在滅亡時表現得非常孱弱,唯獨大宋,獨力支撐,尤其是釣魚城之戰,小小孤城抗擊蒙古巨獸數十年不下,還打死一個蒙古大汗,最後蒙古被迫同意破例納降而不屠城。厓山戰敗,皇帝趙昺、丞相陸秀夫率領整個統治集團十餘萬人滔海殉國,可以說這份壯烈與剛強,人類世界絕無第二!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你還能說他軟弱嗎?

我們翻遍宋朝的正史,實在都看不出為什麼會被冠以「文弱」的帽子,那現代人為什麼就喜歡先入為主的認定宋朝很「文弱」呢?難道是野史小說的抹黑?我想也不是,有宋一代,民間習武風氣最盛,政府在各地設置團練使,鼓勵民間習武,並在民間舉辦各種武藝競技。「錦標社」、「角抵社」、「英略社」等都是宋代民間著名武學組織,其民間尚武競技之風,歷朝歷代所不能及。這也給後代的小說家們提供了廣泛的創作靈感和題材,所以後代小說野史家最愛以宋朝為時代背景描繪他們心目中的武俠世界。但凡關於宋朝的野史小說,《水滸傳》、《楊家將演義》、《七俠五義》、《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傳》無不是浩氣充塞,碧血橫飛。梁山好漢、楊家將、七俠五義、喬幫主、洪幫主、郭大俠、神鵰大俠,甚至黃裳、獨孤求敗,他們正是宋人的野史形象代表,從他們身上,何來「文弱」二字可尋?在金庸的武學體系中,以宋朝的武學水平最高,這絕非偶然。可見野史也並沒有將宋朝描寫成「文弱」的傾向。

這正是:

君不見鋼筋鐵骨築高牆,碧血千丈泛汪洋。契丹可以欺盛唐,不可屈我宋忠良。西夏鐵騎遍沙漠,不敢與我較短長。女真滿萬不可敵,百萬金兵宋土葬。蒙古勁風卷天下,遇宋化作冷冰霜。千秋岳武穆,萬世文丞相。

君不見浮光掠影刀劍嘯,漫卷詩書皆豪強。天罡地煞聚水滸,七俠五義楊家將。東邪西毒戰喬峰,南帝北丐斗黃裳。神鵰俠侶出終南,郭靖黃蓉鎮襄陽。倚天屠龍誅暴元,溯源皆出宋郭襄。三百二十年,日月可重光。

所以,無論是翻遍正史還是野史,我們都沒發覺能夠真正說明宋朝「文弱」的論據,但是現代(近幾十年)的中國人卻異口同聲的大聲喊著:「弱宋!弱宋!」是的,當時我就驚呆了!

那好吧,各位宋人的後代,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從頭到尾審視一番我們的祖先在宋代的作為。我們不文過飾非,也不凸顯誇張,但也不要抹黑中傷,就只給一個客觀公正的主場待遇,來書寫一本史評,來看看大宋到底是一個「崇文抑武」、「強幹弱支」、「守內虛外」的軟弱小國,還是一個鋼筋鐵骨、熱血鎔金的偉大王朝吧?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攝政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大宋攝政王
上一章下一章

「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