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枠三章元革渡江定西南 宣武拓土裂封王

第枠三章元革渡江定西南 宣武拓土裂封王

大理國山多路險,煙瘴之地,自古這些自然條件就成了南國的天險。後世歷史上,強大的蒙古軍團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後三次攻打大理國,最後忽必烈革囊渡江,才攻下大理國。後來元朝開化大理國、南詔等地,明朝攻滅西南蒙元殘部也就輕鬆許多,但現在大理國天險還在。

然而三娘這個後世穿越者早已經知曉該如何攻打大理國,是以早早便命董平、張清所部南下,一來使士卒適應南方氣候,二來便是訓練山地作戰要旨,第三便是早早為南征做準備。

南征需要做的準備很多,包括探明路徑、河流深淺、當地民俗民風等等,還要準備各種藥材。為了應對南方多雨濕熱氣候,煙瘴之地的疫病,三娘親自配了幾種藥方,製成諸葛行軍丹等幾種行軍藥物,配發部隊,希望減少疾病帶來的減員。

經過數年準備,南路軍區將士們已經基本習慣了當地氣候,透過白蓮教在大理國的情報刺探,也將大理國山川地理掌握,接下來便是要對大理國動手了。

大理國使節回到國內通稟了元朝的態度后,國中掌握朝政的高氏一門都甚是驚恐。這時乃是大理國相國高泰明掌權,大理國國君便是金大大筆下有名的段譽當國,這段譽本名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北宋大觀二年繼位,已經在位二十一年。

三娘知道段正嚴勤政愛民,是一個好皇帝,他惟一不能改變的,是高氏專國的事實。後世史書《滇雲歷年傳》雲:正嚴即勵精圖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萬一,蓋勢之所趨如水之就下,回狂障決不可得矣。

是以從段正嚴角度來說,元朝怒斥大理國奸臣專權,把持朝政,欺壓主上,想要派兵撥亂反正,的確是在為他說話。但段正嚴也知道元軍一旦進了大理國,可就不會那麼輕易離開,夏國的前車之鑒還在,真要引了元軍入滇,大理國遲早滅國。

於是大理國君臣不得不坐下來商談此事,高氏當主高泰明也知道元朝不安好心,打着替大理國誅除奸臣的旗號而來,這奸臣便是他高氏一門,是以高泰明也慌了手腳。大理國君臣長談一夜之後,高泰明也光棍,便宣佈還政於段正嚴,自己辭去一切官職,高氏一門所有在朝的子弟也都辭官。

如此壯士斷腕倒也給元朝造成了麻煩,沒了冠冕堂皇出兵的理由,但那心如蛇蠍的元朝女帝為了開疆拓土,又豈會輕易放棄?

宣武五年七月,還政之後的大理國忽然傳出一條令人驚駭的消息,大理國國君段正嚴在宮中暴斃,死因不明。段正嚴乃是先前大宋冊封的大理國王,還有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等等一大串封號的人,元朝繼宋后,對外的藩國也都承認先前大宋所敕封的藩王,是以三娘便遣使問罪大理國,要調查大理國王死因。

結果派出的使節團才到大理國,便遭到不明身份的人襲擊,使節團死傷了幾名護衛,大理國派出保護的兵卒也死傷不少。這一事件更為嚴重,元朝便借口大理國中有奸臣害死國王,阻擾上國使節團調查為由,發兵三十萬攻打大理。

董平、張清二將率領一幹將佐,領軍十萬號稱三十萬大軍,自蜀中出發,領軍攻打大理。此役三娘親自安排進軍路線,董平、張清等率主力先進逼曲靖。大理國此時亂成一團,只能先扶段正嚴子嗣繼位,又請高泰明重新執掌朝政。

大理朝臣聞元軍來,高泰明便派使節前去議和,但董平、張清不準,定要兵至大理城下,要高泰明交出殺害段正嚴和襲擊使節團的兇手。

和元軍講理無用,高泰明聞得回報后長嘆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元女帝滅我之心,昭然若揭!」遂率十萬軍隊前去抵禦。董平、張清等人率領士兵冒着霧前進,迅速到達曲靖。

元軍突然出現,高泰明麾下大理軍準備不足。當時高泰明軍列陣白石江一岸,元朝軍隊在另一岸。董平見敵方已兵陳對岸,扼制水面,這樣渡江對自己不利。於是只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幾十人從下流潛渡,到達對岸后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高泰明軍陣勢開始動亂,元朝軍隊趁機渡江。

董平讓勇猛會游泳的士兵在前面,岸邊火器營朝高泰明軍發射火箭,高泰明軍大亂,所部象兵被火器驚嚇,四處奔走,反倒沖亂了自家軍陣。元軍順勢登岸后與高泰明的軍隊展開大戰,經過一天廝殺,高泰明大敗被俘,董平將二萬被俘士兵都放還故鄉,元朝軍隊聲威大振,繼續進兵。

董平、張清領兵攻佔昆明后,西攻大理,大理段氏聚眾守在大禮下關,大理城背靠蒼山,有上下兩關,一面臨洱海,皆是天險。

董平、張清到了之後派遣索超領軍進攻上關,董平、張清親自率兵進攻下關,形成犄角之勢;另派解珍、解寶領一隊人馬攀援點蒼山背後而上,居高臨下作為策應。

解珍解寶獵戶出身,手下率領士卒皆經過山地戰訓練,善於攀岩,是役兩兄弟領軍攀援點蒼山,繞過上下關,朝下猛攻兩關後背,董平、索超均身先士卒,猛攻上下關口。段氏被解珍解寶神兵天降嚇壞了,慌了手腳,不知背後虛實,陣勢潰亂,兵敗被俘。

攻佔大理后,董平、張清分兵其他地區,或下諭招降,雲南西部大部歸附元朝。董平、張清取得平定雲南的勝利。

隨後三娘命將大理國幼國王遷入燕京,封為南王,便在京城安養,便命董平鎮守雲南,屯墾戍邊,安撫南疆百姓。董平隨後便永鎮雲南,終身沒在回中原,他治理雲南的政策都是三娘制定的,三娘採用了歷史上賽典赤和沐英治理雲南的方法,善待各族百姓,尊重各族習俗,鼓勵農桑,疏浚河道、發展工商,各族不再反抗,使南疆得到長治久安。

董平其後一直活到九十餘歲,在扈宗明繼位后,得封雲南王,便在雲南終老,得了善終。野史記載,後來女帝禪位扈宗明出海隱居之後,董平一直便鬱鬱寡歡,房中常掛女帝畫像,以解思慕之情,在董平臨終前,相傳有一白衣女子深夜來看過他,見得那女子后董平含笑而終。有人說那白衣女子就是退位的女帝,也有人說不是,只因按年歲算,女帝也該是八十餘歲的人了,哪裏還似那般年輕?總之是野史云云,不知真假。

卻說平定雲南后,三娘命張清、索超領軍攻伐越南李朝,元軍分兩路攻打越南,一路從廣東出兵,一路從雲南出兵。

時值越南李朝仁宗去世,國中接連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國內貴族諸侯互相攻殺,最後元軍兩路南伐,也是不費什麼事,便一舉滅掉了越南。

隨後三娘在越南設交趾行省,命張清鎮守交趾,其後張清與瓊英便世代鎮守交趾,其子孫也世襲鎮守,直至元滅。索超等軍將返回廣東后,三娘命索超鎮守廣東,其餘諸將也都各自在南路各處州縣行省鎮守。麾下解珍,解寶,鄭天壽,龔旺,丁得孫,鄒淵,鄒潤,李立,李雲,焦挺,石勇,曹正,白勝,蔡福,蔡慶等都世代為南路軍區將門,鎮守南方,都得善終。梁山老兄弟都得善終,比起水滸傳中眾將悲慘的結局自然是好了許多,也令三娘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南方平定后,三娘目光轉向北方,蒙古諸部在三娘和岳飛的定策下,還在為了八部金冊爭奪廝殺,而三娘將目光轉向了高麗。

宣武七年三月,三娘以元朝商隊在高麗被劫殺為借口,命北路軍區和中路軍區出兵三十萬攻高麗。此戰元軍出動軍馬三十萬,號稱五十萬,攻打高麗。

此役,元軍分兵兩路,一路從鴨綠江渡河後攻高麗北面,一路自海路從南面登岸攻打,南北對進。高麗國雖拚死抵抗,但海軍敗給元軍后,元軍順利登岸,高麗抵擋不住元軍南北對進的攻勢,在宣武七年九月,元軍攻破平壤,高麗滅國。

此役三娘從西軍中抽調了許多將佐參加戰役,滅了高麗之後,所部麾下秦明,黃信,李逵,楊雄,石秀,孫新,孫立,歐鵬,鄧飛,鮑旭,項充,李袞,穆春,孔明,孔亮,馬麟,施恩,薛永等將領皆在高麗鎮守。其後秦明永鎮高麗北部,黃信分鎮高麗南部,李逵則與妻子龐秋霞鎮守遼東。其餘諸將也都分別在遼中、遼西、會寧任職。北部梁山老兄弟也都各自做官,得了一世快活,子孫也都是元朝將門之後,替元朝開疆拓土。

梁山舊部對元朝的影響極其深遠,直到元朝兩百餘年滅亡時,梁山舊部後人還在為大元朝四處征戰,梁山將門所出的將才也都是元朝的擎天柱石。

宣武十年,三娘花了三年時間又攻滅吐蕃,自此三娘在位的前十年間,共滅了金、夏、大理、高麗、越南、吐蕃等大小十餘國,版圖疆域是宋朝的數倍以上,國內工商繁榮,海貿興盛,商業比南宋更加發達,文治武功達到巔峰,史稱宣武之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逆襲水滸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逆襲水滸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枠三章元革渡江定西南 宣武拓土裂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