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0.第2916章 朱棣購俘借將,豬隊友孫仲謀

2990.第2916章 朱棣購俘借將,豬隊友孫仲謀

第2916章朱棣購俘借將,豬隊友孫仲謀

第2912章:朱棣購俘借將,豬隊友孫仲謀

聽到孫武竟敗於劉秀之手時,朱棣眼中不由露出一抹複雜。

沒人知道,朱棣和孫武不但是老相識,對方還是他的兵法啟蒙老師。

當初黃巾之亂時,孫武被陶謙所坑而被俘,朱元璋為了收服孫武可謂是用盡手段,甚至不惜讓兒子朱棣前去侍奉,以此來表示自己對孫武的重視,這才讓朱棣有了接觸孫武的機會。

可無論朱元璋怎麼掏心掏肺,但只憑他廢了孫武,讓原本天賦異稟,能輕鬆突破大宗師的孫武,終身止步於外功宗師這一點,孫武就是死也不可能投靠朱元璋。

對於朱元璋,孫武心中只有恨,恨烏及烏之下,自然也遷怒到了朱棣身上。

當時還年幼的朱棣,並不知道孫武和父親之間的仇恨不可調和,父親讓他跟着孫武學本事,順便改變一下對方對黃巾的偏見,而他也想憑自己幫到父親,所以無論孫武怎麼反感和辱罵他,他都選擇了堅持。

朱棣的持之以恆最終還是打動了孫武,他雖依舊恨朱元璋,但他們的恩怨跟朱棣沒關係,不應該牽連無辜,而且不願服軟的他很可能會被朱元璋囚禁一輩子。

孫武也不想一生所學失傳,再加上囚禁生涯也確實無聊,所以實在閑的發慌的時候,他為了打發時間也就指點了一下朱棣,這才有了初入戰場就表現亮眼的明王朱棣。

朱棣也只是在其身邊學習了一年,可恰恰就是這一年卻讓他終身受用,哪怕現在朱棣都會經常翻看孫武送他批註過的《孫子兵法》。

世人都以為朱棣是范蠡教出來的,殊不知他的第一老師其實是孫武,同時朱棣也理解父親為何那麼執著於收服孫武了,因為對方是真正意義上的兵家集大成者。

當世沒有人比朱棣更了解孫武了,他在兵道方面是沒有任何短板,無論是兵法、計謀、戰陣等等,全都達到了當世頂尖的水平。

毫不客氣的說,孫武是任何君王都夢寐以求的大將軍人選,當世名將之中恐怕也只有大秦的白起能與之匹敵。

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孫武本該和白起一樣,在戰場上成就一番功業,但奈何其運氣卻是出奇的差。

被陶謙坑、被孫權坑、被劉秀嚴防死守……

可就算如此,孫武明面上也只敗過一次而已,就是被朱元璋所擒的那一次。

可想而知,孫武若是能像白起一樣,遇到一個給力點的君主,以及不給他拖後腿的隊友,那他在肯定能在戰場大殺四方,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因為各種掣肘而無法盡情施展。

也正是因為朱棣了解孫武,所以他才更加明白,單憑劉秀絕不可能打敗孫武。

就算吳國內憂外患,並且還分裂了,但這次孫武的君主卻是孫策。

孫策對孫武是毫無保留的信任,顯然是個不會拖後腿的對手,他能夠讓孫武毫無顧忌的盡情施展。

這種情況下的孫武,就算打不贏,但起碼也不會輸,就算輸也最多小敗。

但現實卻是,潘陽湖一戰,吳國不但輸了,而且還是輸的很慘,吳國水軍損傷近八成,今後再也無法威脅到楚國水軍。

這樣的戰績跟孫武的能力可謂嚴重不符,若不是他有意放水的話,那就只有一種可能了,劉秀動用了某些戰場之外的致命手段。

由於明楚兩國的關係並不好,再加上情報有限,朱棣也不知道潘陽湖水戰的內情,但他知道劉秀能打敗孫武肯是用了奇招,這也讓他不禁感嘆孫師的時運不濟了。

明明是當世最頂尖的名將,卻總是因自身之外而莫名其妙的戰敗。

「若是孫師當初投降的話,我們師徒聯手的話,或許早就滅魏平宋一統中原了,又哪有曹操和趙匡胤什麼事啊,第六次中原大戰也是我大明一國單挑大秦,而不是三國被迫聯手卻依舊各懷鬼胎。」

朱棣不禁在心中幻想,孫武若是在自己手下的話,大明國勢又會是什麼樣子?但可惜這個可能性近乎沒有。

當初朱元璋把孫武給得罪的太狠了,以至於當世諸國之中,孫武唯一不可能投靠的就是明國,否則等吳國滅亡之後,朱棣還真有可能利用弟子的身份招攬到孫武。

「主公,潘陽湖一戰,吳國水軍戰敗,大量水軍被楚國俘虜。

吳楚之間仇恨頗深,楚國想收服吳國降軍,怕是也沒有那麼容易,耗時耗力不說,還不敢用於戰場。

對於楚國來說,相較於收降孫吳降軍,利用江東的資源,重新徵召和訓練新兵,反而更為放心。

所以,我大明完全可以和楚國交易,以錢糧購買這些吳軍戰俘,再通過收編吳軍戰俘來迅速恢復水軍。」

聽到姚廣孝此言,朱棣也不禁暗自點頭,這確實是快速恢復水軍的一個方法。

至於這些孫吳水軍戰俘會不會背叛大明?不可能說百分百不會,但可能性要比背叛楚國要低的多。

首先,明吳之間的仇恨並不深,幾次中原大戰進行時,吳國一直在和楚國死磕,並未踏足中原,雙方沒有利益衝突自然也就沒有仇恨。

其次,滅吳的是楚國,並不是明國,吳國人有什麼理由恨明國?

最後,就算吳國戰俘想反叛,可明國不是吳國,遠離家鄉,人生地不熟的,也沒有任何的支持,就算想跑又能跑多遠呢。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楚國願意賣這批俘虜嗎?

朱棣思索一番后,覺得願意的可能性很大,除了姚廣孝上面所說的吳楚世仇,難以收服之外還有一大原因,那就是如今中原戰局不利,一旦大秦佔領中原,楚國再想吞併吳國可就難了。

所以,哪怕是為了吞併吳國,劉秀也不得不支持三國聯盟。

「姚軍師,麻煩你跑一趟,出使楚國,和劉秀商議贖買戰俘,以及借將一事。

對了,關於購俘,咱們能夠想到,曹操和趙匡胤空恐怕也能想到,所以一定要快。」

朱棣一臉正色的說道,畢竟不快不行啊,吳國戰俘數量有限,最多不過兩萬五,明國一家雖不可能全部吞下,可一旦下手晚了,就肯定是什麼都撈不到的。

「諾。」姚廣孝沉聲道。

遠在潘陽湖的劉秀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擊敗孫武,都還沒能徹底消化戰果呢,魏宋明三國就都盯着了他手上的吳軍戰俘,偏偏他還沒有辦法法拒絕。

朱棣猜的一點都沒錯,劉秀確實不是孫武的對手,他這次能擊敗孫武,其實是動用了戰場之外的手段。

早在中原大戰爆發前,吳楚之戰就已經爆發了,而如今都已經過去了這麼久,連隋國都已經亡國了,吳楚之戰自然不可能一點變化都沒有。

戰場上,孫武率十五萬大軍坐鎮豫章郡,伍子胥率五萬大軍坐鎮廬江郡,以抗劉秀和曹參的兩路楚軍。

由於楚軍兵分四路來犯,吳楚之戰也被分為了廬江、豫章、潘陽和會稽四大戰場,除了會稽戰場由孫權負責之外,其餘三大戰場則都由孫策負責。

吳國都面臨生死存亡了,按理來說,孫策孫權兄弟應該摒棄前嫌,集中力量、一致對外才對,可偏偏孫權就不。

在司馬懿的挑撥離間下,孫權也擔心打退劉秀后,會遭到自己親哥哥的清算,畢竟孫策手中的兵力比自己強的多,所以起了利用劉秀來削弱孫策,讓兩方兩敗俱傷,自己漁翁得利的想法。

孫權不但秘密傳令給潘陽太守伯嚭,讓其放棄潘陽郡的南大門,主動放楚將曹參入城,從而起到驅虎吞狼的作用,而且在會稽戰場上也一直採用被動防禦的打法。

會稽郡多山地,理論上易守難攻,不易攻取,但負責進攻會稽的楚軍主將卻是馬援,其麾下所率的七萬楚軍又來自交廣二州,最擅長的就是山地戰。

所以,孫權這麼一被動,主動權也就落到了馬援手中。

直至隋國滅亡,伐吳的四路楚軍中,只有馬援這一路有了實質性的近戰,不但直接攻佔了會稽14縣之地,而且斬殺和俘虜孫權軍近三萬,算是徹底在揚州南部站穩了腳。

楚軍除了在會稽這一個戰場大獲全勝之外,另外三大戰場都被孫武和伍子胥所阻,哪怕兵力佔據絕對優勢也絲毫不得寸進,甚至還在孫武的反擊下吃了不小的虧,損失不小。

接連不斷地遇挫之下,劉秀自然也十分的焦急,但他這個人的運氣特別好,一想睡覺就有人主動遞枕頭。

就在這時,潛伏在孫權身邊的司馬懿,主動向劉秀進獻了一計,那就是集中水軍力量,直逼建業,從而逼吳國水軍在潘陽湖進行攔截。

一開始劉秀也極為不解,畢竟吳楚之間水戰,從來都是輸多勝少,就更別說是有孫武的情況下了,但聽過司馬懿的解釋后他才明了。

集中水軍直逼建業的目的,並不是逼吳國水軍在潘陽湖攔截,而是逼水上力量不足的孫策向孫權求援。

只要孫策求援,有司馬懿在一旁勸說,就不怕孫權不派援軍。

只要孫權派出楚軍支援,有司馬懿在,這支援軍不但幫不到孫武,反而還會幫倒忙。

毫不客氣的說,吳楚之戰,就是孫策在單抗劉秀,孫權不但一點作用都沒起到,反而還盡給孫策拖後腿。

最終,在司馬懿的幫助下,劉秀不但完成了對孫武的首勝,而且還殲滅了吳國五萬水軍,其中光是俘虜的吳國水軍就有兩萬六。

此戰之後,整個長江中下游水道,徹底落入楚國之手,楚國水軍隨時攻入吳國腹地。

【叮咚,統帥101(+2)劉秀,以弱勝強,擊敗統帥105孫武,獎勵:統帥屬性永久+1;

當前劉秀:統帥102(+3),武力103(+8),智力99(+1),政治102(+2),魅力102(+3)。】

不得不說,基礎統帥99的劉秀,如今統帥能達到102,額外提升的3點統帥,基本上全都歸功於孫武。

不止是朱棣,就連劉秀,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孫武一點點親自調教出來的。

劉秀也是被孫武給打怕了,哪怕這次他打贏孫武,也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見好就收,就怕會再次遭遇埋伏,以至於大好局勢。

劉秀知道這次水戰能打敗孫武純粹是走路了好運,他也不指望能陸地上在此擊敗孫武了,所以打算在理清戰果之後,就繞過豫章的孫武,直接率水軍進攻建業,卻不想魏宋明三國都在這個時候遣使前來向他購買戰俘。

劉秀的重心雖放在江東,卻也一直在關注中原戰事,而在得知東海海戰失利后,三國聯盟的情況極為不妙時,立馬就召集麾下一眾謀士進行商議對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巔峰召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巔峰召喚
上一章下一章

2990.第2916章 朱棣購俘借將,豬隊友孫仲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