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手槍的使用

毛瑟手槍的使用

駁殼槍到底是誰發明的一直有爭議。這主要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戰結束后,駐紮毛瑟工廠的美軍指揮官,不知到為什麼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從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槍、毛瑟手槍,都沒了出生證明,大家只是猜測,毛瑟手槍可能是工廠里三個叫費德勒的兄弟發明的。

駁殼槍是中國革命戰爭題材影片里最常見的道具,一般人對他都不陌生。但人們很容易忽視它的槍套。駁殼槍的槍套通常是個木頭盒子,這個盒子除了裝槍還有其他的用處。它可以安在槍把上成為一個槍托,以提高射擊精度。

1932年,毛瑟公司又推出了一種很像衝鋒槍全自動毛瑟手槍,這種槍和半自動手槍有什麼差別呢?

從武器的發展規律來看,自動化是發展的大趨勢。在二十世紀的頭幾十年,輕武器的射程和精度都沒有太大的進步,惟有火力一直在加強。從手動裝填到自動裝填,從半自動射擊到全自動射擊,當年的毛瑟自動手槍正好適應了這個潮流。可以說毛瑟自動手槍是一把開風氣之先,頗具前瞻性的手槍。

儘管毛瑟手槍在槍史上的地位顯赫,但它的價格過於昂貴,每把在當時就要25美元,而同時期其他的手槍價格不過才幾美元。所以,毛瑟手槍很少作為軍隊的正式裝備在戰場上使用。英國人稱它為「掃帚把」、德國人叫它「牛蹄子」,似乎都不登大雅之堂。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對毛瑟手槍有強烈的好感,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里,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陸軍部與德國禮和洋行簽訂的購槍合同,這份合同證明在民國元年就出現了自來得手槍一詞,也證明毛瑟手槍價格不菲。

舊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可是世界上一共生產了150萬支毛瑟手槍,其中有三分之一都賣到了中國。毛瑟手槍為什麼會在中國風行呢?

從毛瑟手槍1896年誕生到1939年停產,中國一直處於戰亂和動蕩之中。長期的內戰使各派力量都把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財政收入用於戰爭開支。而在20世紀20年代,各國列強對中國實行重型武器禁運,禁運的項目有機槍、步槍,但不包括手槍。帶有木盒托的毛瑟手槍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當步槍用,自然惹的中國人喜愛。事實上,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大批訂單,毛瑟公司早就倒閉了。

從戰爭的角度來說,中國大量使用毛瑟自動手槍也不是偶然的。對於中**隊來說,重火力一向不足,像歐洲那種完全拼火力的大規模的陣地戰在中國較少發生,相反,卻發生了大量的機動作戰,因此,中**隊對於近戰火力的需求就比其他強國大得多。

毛瑟自動手槍150米的射程,每分鐘40----120發的戰鬥射速,10----20發的裝彈量,正好彌補了老式步槍和機槍火力之間的空缺。本來這個火力空缺應該由衝鋒槍來填補,但是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薄弱,無法提供大量的衝鋒槍和彈藥給部隊。中**隊大量裝備衝鋒槍是在二戰以後,美國庫存了大量的衝鋒槍了,才開始援助中國國民黨軍隊。

由於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們就不難理解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軍事裝備極為落後的中國,盒子炮的威力是如何的不可小視。

在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裏我們看到後來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部主任的余秋里將軍的一段回憶,這段回憶說的是:長征途中當六軍團從畢節往西南行動的時候,已升任十八團政委的余秋里奉命進攻章壩村附近一個國民黨部隊的陣地。他派了一個排從側翼進攻。這個排一去不復返。他又命令發動正面進攻。

他說:「我聽到那麼多輕機槍的掃射聲,大吃一驚。後來我意識到,這種被我當成輕機槍的武器其實是駁殼槍――一種二十響連發手槍。」

在余秋里的紅軍生涯中,他從來沒下過不成功則成仁一類的死命令。「但是,那天我下了這樣的命令。」他說。敵人幾乎摧毀了他的指揮所。他甚至把炊事員都動員起來參加戰鬥了。十點鐘,一粒駁殼槍子彈穿進了他的左臂,打斷了的左臂垂在身邊,露出了骨頭和筋腱。

戰頭進行的非常慘烈。最後,陣地攻下來了。於秋里看到了駁殼槍,他說:「我們從來沒見過那種東西,真是藝術品,尖端技術。我們繳獲了八支這種槍。」

毛瑟手槍即使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仍是作戰性能最好的手槍。所以它在戰爭中,受到從士兵到將軍乃至元帥的普遍青睞。在當時很長一段時期內,我軍繳獲的毛瑟手槍要逐級上交,以供首長或警衛人員使用的。**曾風趣地說,"我們走到哪裏,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為我們背『盒子炮『的多"。

在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單獨展示著一支駁殼槍,這是1944年聶榮臻司令員獎勵給河北曲陽縣民兵英雄李殿冰的。

1941年日軍對冀中大掃蕩,1200多名日偽軍進犯李殿冰的家鄉——尖角地村。李殿冰的民兵小組先在東邊打幾槍,然後再跑到西邊打幾槍,與敵人捉迷藏,敵人暈頭轉向,傷亡30餘人,民兵無一損傷。戰後他總結說:「我們就像麻雀一樣啄一口就飛,打了個麻雀戰」。從此,「麻雀戰」這個詞兒傳遍抗日根據地。

毛瑟手槍在中國被應於各種戰鬥,正是因為大量的使用,中國人創造了獨一無二的駁殼槍使用技術。普通手槍最常見的單臂瞄準射擊方法對毛瑟手槍來說不合適,因為毛瑟手槍是向上拋出彈殼,搞不好會打到自己。

有經驗的射手對付50米內的目標都是斜向出槍。由於毛瑟手槍槍管細長,射手用眼睛的餘光略瞄準就可以打中目標。當然,這需要通過一定的練習,培養出槍感才行。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後,毛瑟手槍逐漸在軍隊中消失了,這倒並不是由於它性能不佳,而是因為整個手槍家族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小。

美**事機構所積累的戰傷檔案表明,在戰場上有手槍所造成的槍傷微乎其微,由此對手槍的戰術使用價值打了一個大問號。俄國人早就得出結論:在短兵相接時,部隊手中的武器不應該是手槍而應該是威力更大的衝鋒槍。

隨着衝鋒槍的普及,毛瑟手槍的光芒日漸黯淡,以至最後徹底隱身在博物館里。但在中國,毛瑟手槍,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叫盒子炮或駁殼槍,卻不僅僅是一把槍,它還代表着一種文化情結。

從北伐、長徵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駁殼槍幾乎見證了現代中國革命的全部歷程,無數真實的或虛構的人物,就是用駁殼槍締造和保衛著紅色江山。如果說左輪手槍書寫的是美國牛仔的傳奇,那麼,駁殼槍上映射的則是中國人民革命英雄主義的史詩。

武器的有效射程要滿足兩個條件,通俗的說,一要打的中,二要對目標達成理想的毀傷效果。對於手槍來說,主要是第一條不好滿足。因毛瑟手槍子彈的高初速,長槍管,使得其有效射程較其它手槍大,達70米。如果將木製槍盒結合在槍尾作為槍托抵肩射擊,有效射程可達150米。但這都只是對一般的射手而言的,對於未經訓練的人和優秀的射手而言,其有效射程就因人而易了。

舊中國,許多武裝人員將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發揮到極至。據有的資料載,當年東北的鬍子(土匪)能夠在二百步開外用毛瑟手槍打中高梁桿。為抗日而英勇犧牲在東北土地上的抗聯主要領導人楊靖宇將軍,在被敵包圍后,孤身一人,手持毛瑟手槍與敵對射,使數百想活捉楊將軍的猖狂之敵遲遲不敢靠前,最後只好在遠距離上將其射殺。因在敵偽中,早就傳說楊將軍能夠在二百步距離上用毛瑟手槍左右開弓打落蘋果。象這種例子在革命戰爭年代還可舉出很多。

因毛瑟手槍槍管長,瞄準基線長,許多優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準星,平原游擊隊電影中的李向陽右手的一支毛瑟手槍就被銼去準星,方便拔槍,射擊只是根據手感概略瞄準,便能打落空中的飛鳥、拋擲的銅錢,這些早已不是誇大的傳說了。中原大戰中馮軍失敗,馮軍的一個營在營長劉樹森的帶領下向黃河北撤退,因兵單勢薄,兩次遇到叛軍攔路,意圖繳劉營的械,劉一邊與之周旋,一邊用盒子槍甩手打下空中飛鳥,兩槍兩中,嚇退兩股叛軍。抗戰剛剛勝利時,國共美三方軍調小組到新四軍第五師駐地調停內戰,曾流傳著小組中的美軍代表和師長**賽槍的故事。其時,美軍代表用卡賓槍射擊空中用降落傘飄落的小型靶標,而**則用毛瑟手槍射擊向空中拋擲的磚頭瓦塊,槍槍命中,令在場各方人員驚嘆不已。

前幾年有部電影《飛虎隊》,片中的毛瑟手槍有很突出的表現,可惜好看是很好看,但使用則並不恰當,其一是片中的毛瑟手槍動輒連發,且實施長點射,就不是完全合適。因為毛瑟手槍是衝鋒手槍,不是微型衝鋒槍,和後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主要是作為手槍設計的,只有在需要時,比如近距離的遭遇戰、伏擊戰等場合才實施連發射擊。其二是持槍的姿勢不對。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槍射擊時,槍管有一個向上的跳動,毛瑟手槍也不例外,如果按射擊教範的動作,即將槍身直立,缺口準星水平朝上,則實施連發射擊時,除第一發彈外,其餘都將越來越高地射到天上,這也正是外國人不願意使用毛瑟手槍,特別是不願意用其進行連發射擊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發明了一種衝鋒手槍射擊技術,用以控制全自動射擊時槍口上跳問題,方法簡單得很:使用毛瑟手槍進行連發射擊時,是將槍身翻轉90度,將槍身平放,這樣連發射擊的槍彈,就會藉著槍管沿槍身軸線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個扇面橫掃出去,結果在水平面內形成了散佈射,這要比槍口上跳好得多。就是這麼個易如反掌的辦法,西方竟無一人想到!這是國人創造的一個奇迹,無怪那些老外們驚呼:這麼一個傷透了腦筋也沒有解決的難題,被中國人輕輕地動了一下手腕,就解決了。

可以坦率地說,毛瑟手槍只有在中國被這麼廣泛地應用,也只有中國人對這支輕型單手武器取得了真正豐富的實戰經驗。

外國評論家說,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人如果能弄到一支毛瑟手槍,簡直「如魚得水」(英國有一類似成語:likeaducktowater,如鴨得水)。

周恩來的衛士可以在50米外打中懸掛在樹木中的繡花針,後來他擔任了中國的公安部副部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鐵血特工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鐵血特工戰
上一章下一章

毛瑟手槍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