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1

31.31

請*支*持*正*版

晉*江*文*學*城

本章內容於1/11日替換,替換後會註明(1/11)。

———————————————————————

(二十三)

2016廣東滿分作文: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媽媽:

你送我到學校門口,我順着人流走進考場,沒有回望,我能夠想像你眼神里複雜的情緒,我想我還是走得淡定一點吧。

可是眼前的漫畫卻讓我思緒翻滾。

一個孩子第一次考試100分,臉上一個吻印,第二次考了98分,臉上一個掌痕;另一個孩子第一次考試55分,臉上一個掌痕,第二次考試61分,臉上一個吻印。

我想的是,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只要分數有波動,孩子的待遇就有波動。按通常意義,第一個小孩是優生吧,第二個算是很普通的學生吧,可是全都生活在被分數控制的世界裏,悲喜交替,無處可逃。

我有些不安,媽媽,那個對孩子又打又親的人是誰呢她可能是你嗎她正是你對吧求學十二年,你沒少親我,也沒少罵我,有時甚至「啪啪啪」!你引用我老師的話說我「要成為優質的做題機器」,可是我的老師總會接着說「更要成為優質的人」啊。

可是媽媽,你似乎簡單了些,在陪伴我的路上,你的眼裏似乎只有我的分數了,彷彿那就是我整個人的價值體現。是的我從小就會讀書,就會考試,就是你昂首挺立笑傲江湖的「資本」;是的我知道好成績的意義,它會讓我更受寵愛和欣賞,它會讓你更有成就和尊嚴,它會改寫我們家的處境和命運,它會讓我更便捷地獲得人世間物質和精神的享受……諸如此類。可是長大后目睹你因此而生的悲喜,我常常覺得是那麼遙遠。你呢你有沒有發現我越來越長的睫毛下,有更多的委屈有沒有發現我越走越快的腳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會夜半,無言獨上西樓,看月色如鈎你可知道,我會斷鴻聲里,欄桿拍遍,嘆「無人會,登臨意」有時候竟至怒髮衝冠,仰天長嘯甚或「長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你一直告訴我你愛我如命,所以我聽話,我聽你的話,不問他事,不貪享樂,不玩手機,不打排球,不彈我好的結他,不看我愛的武俠……我力求考得高一點再高一點,可是卷面有難有易,精神有奮有頹,也有失誤比別人考得低的時候,還有命運捉弄人的時候。記得初二下學期期中考數學,120分我考了86分,回家后告訴你你臉色立變,不只是你,我爸他讓我跪下思過,我不跪他一個巴掌甩過來,我一下趴到地上,那夜我跪了兩個小時,可是第二天老師告訴你說少加了我30分,加上我還是全年級第一,回到家你一把摟過我親了又親,可是我的小小的心冰冰涼涼。媽媽,我無法承受,這是我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你知道嗎

我曾試着與你們溝通可是無效,我羨慕我的同桌李某某,他成績平平可是說起父母卻眉飛色舞,我更羨慕那些書里知道的大師和他們的孩子。魯迅讓他的兒子周海嬰「完全的解放」,「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拂逆他的喜愛」;梁啟超對他的女兒說「未能立進大學有什麼要緊」說「天下事盡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梁培寬追憶父親梁漱溟時說父親的教育是「信任且開放式的」,有一次他考了59分,他拿着補考通知書給父親看,父親只一眼就還給兒子,那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這些小孩受了信任與激勵,後來都有了出息。媽媽,你可知道我羨慕他們

三個月前,百日誓師之後,一天下午放學,學校廣播里傳來朴樹的歌:「當你仍然還在幻想/你的明天,它會好嗎還是更爛/對我而言,是另一天/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想永遠地離開/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無法自拔/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絕望着渴望着,也哭也笑也平凡著……」我越走越慢,走到校門口突然淚奔,那天我索性在湖邊哭得昏天黑地像一個英雄,哭完我安靜地回到教室晚自習。媽媽,這是你不知道的。

有人抨擊當代中國教育,說是天才教育,而所謂天才教育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我自問我尚不是畸形兒,媽媽,我為此感到慶幸,可是令我不安的是,我一樣被卷在了這樣的教育里了,我不知道的是我的明天,它會好嗎我們的明天,它會好嗎

媽媽,我仍然願意考一個高一點的分數,用它來回報你。不過,明天之後,不管我考了多少分,你和爸爸都能高高興興地慶祝我高中畢業了,好嗎

您永遠的女兒:~

2016年6月7日於考場

(二十四)

2016江蘇滿分作文:於無聲處聽驚雷

《莊子·齊物論》裏風吹萬竅,聲音各異,有嗚咽聲,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動聽的沉吟,「吹萬不同」,可風一停,就沒了聲音,死氣沉沉。這自由的風來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說話,別人無話可說處,你依然有話要說,也許是個性的彰顯,也許是人來瘋,也許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裝的質疑,又或者,是創新意識的靈光一現。有多少張牙舞爪的另類,也就有多少「老魚跳波瘦蛟舞」的詩意,斷不可少了這份自由。

別人無話可說,或許後知後覺,不及你聰明。或許是大家畏懼權威,如童話故事裏看皇帝的新裝,心知肚明,不願發聲,裝糊塗。我們這個民族,似乎尤為喜歡沉默為金、韜光養晦。按阿城說法,大概老莊孔孟中的哲學,都是老人做的哲學,我們後人講究少年老成,與此有關。那麼,若為真理而發問,乃至質疑,這種個性的彰顯,就是不畏權威,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的執著。但是,若一味為問而問,為說而說,彰顯個性,便成了張揚個性,是叛逆,是青春荷爾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標新立異。這樣的人,如今多了去,網絡上隨處可見暴跳如雷的鍵盤俠。許多講座提問環節,多有怪異的問題,言之無物,不知所云,卻賺足了眼球。

可我們不會因噎廢食,依然寬以待之,由他們各抒己見,因為,不把渠道堵死,才會有精彩之語,才有創新之見。

而創新之人,有時也是彰顯個性之人。創新意識,有時也閃現在愣頭青的張揚里。今日之彰顯,是他日的獨樹一幟;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說:「凡是偉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黃遵憲寫詩:「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他的創新,難免遭人譏諷,可他不在乎。昔日義玄禪師,別人講的他不這樣講,越發顯得他是野狐禪,被罵得掃地出門,好不凄慘。正所謂「一路行遍天下,無人識得,盡皆起謗」。后開臨濟一宗,法脈延續最久。當年馬雲四處遊說,描繪網絡購物的願景,也四處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歪瓜裂棗的笑話。一以貫之不易,獨闢蹊徑真難。他們的個性、叛逆,是創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類罷了。

所以,呼喚創新,不妨從尊重個性,甚至尊重一個偏見開始。錢鍾書在《論偏見》裏說,假如我們不能懷挾偏見,隨時隨地必須得客觀公平、正經嚴肅,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廳,沒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鏡子還得做出攝影機頭前的姿態。羅素也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時刻保持一種姿態真讓人膩味。《紅樓夢》裏晴雯被攆出賈府,王夫人回賈母似有若無的疑問時,說:「有本事的人難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創新和個性,總是如影隨形。那麼,何必綳著個臉呢

可是,我們看見多少中規中矩的標準,扼殺了個性,也扼殺了創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社會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善人;文學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天才。多少有稜角的後生被磨得合乎所謂的規矩,少有創見,沒有創新,察言觀色,人云亦云。龔自珍詩說「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詩現在依舊不會過時。有人曾批評如今的年輕人暮氣沉沉,沒有朝氣,批評得對,可是,什麼環境促使年輕人特有的蓬勃朝氣日漸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則,未來的年輕人依舊暮氣沉沉。

《一代宗師》有句台詞我很喜歡。八卦掌掌門人年事已高,承諾退隱,說:「年輕人要出頭,總要給他個機會不是」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年輕人要出頭,不妨就給他們個機會吧,彰顯個性,銳意創新,由他們造反為王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王冠欲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王冠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