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騎射制度

宋代騎射制度

在宋代兵器以弓弩為主,華岳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翠微北征錄》卷7《弓制》)這是當時流行的兵器理論。

由於弓弩是主要兵器,故宋時衡量一個人的武技,考核軍士的軍訓水平,主要是看能挽多大的「弓弩鬥力」,以及射箭的準確性,叫做「射親」(《宋會要》兵2之56)。《武經總要》前集卷15《行軍約束》規定:「凡軍中教射,先教射親,次教射遠。」

宋朝對軍士的武藝訓練,制訂過各種標準。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詔頒河北渚軍教閱法,凡弓分三等,九斗為第一,八斗為第二,七斗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為第一,二石四斗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楓窗小牘》卷下)挽弓七、八斗,看來並非是難

於達到的標準。宋孝宗時,虞允文上奏說,「荊、鄂兩軍」,「士挽弓七斗、八斗者甚眾,臣比因呈閱,盡令改教勁弩」(《歷代名臣奏議》卷224)。宋孝宗有一次教閱軍隊,宣布「弓箭手以六十步,每人射八箭,要及五分親」(《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53淳熙元年十二月丁卯)。宋光宗時也規定:「殿、步司諸軍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鬥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宋史》卷195《兵志》)按照《夢溪筆談》卷3的記載,宋時弓弩每宋石的鬥力,相當於九十二宋斤半(一宋斤約合一•二市斤),武卒挽弓的最高記錄為三宋石,蹶弩的最高記錄達九宋石,都相當於春秋.戰國時代武卒弓弩鬥力的幾倍。岳飛和韓世忠都能挽弓三百宋斤,這又超過挽弓三宋石的記錄。南宋孝宗時,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四川軍卒「蹶張者至千斤,挽強過六鈞(每鈞三十宋斤),而命中者十八、九」(《宋代蜀文輯存》卷73范謨《分弓亭記》)。午-夜吧5YE8.蹶弩一千宋斤,則又超過北宋九宋石的記錄。然而據南宋的華岳說,步射弓一石或一石一斗,馬射弓一石或九斗,其實是不合實戰需要的「廢物」,步射弓「合用九斗、八斗、七斗」,馬射弓「合用八斗、七斗、六斗」(《翠微北征錄》卷7《弓制》)。

眾所周知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為軟弱的一個時代,即使是宋軍最重視的弓弩,也是無法滿足實戰的要求的。所謂的「詔頒河北渚軍教閱法,凡弓分三等,九斗為第一,八斗為第二,七斗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為第一,二石四斗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九斗的弓在戰場上,面對自幼長於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作戰無疑是一種自殺的行為。雖然也有少數人如同岳飛可以能挽弓三百宋斤,不過也是風毛麟角罷了。

在弓箭不利的情況下,宋軍的應對方法就是使用弩,平心而論,宋代的弩在中國古代的戰爭歷史中可謂一絕。

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在宋以前已經出現。[《資治通鑒》卷188敘述唐初王世充守洛陽,「八弓弩箭如車輻,鏃如巨斧,射五百步」。胡注說:「八弓弩,八弓共一桊也,如古連弩,今之划車弩,亦其類也。」又《宋史》卷422:曾三聘傳》:「划車弩六人挽之,而箭之所及止二百六-卜步。」據《武經總要》前集卷13所繪各種床子弩的圖樣,全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射一箭。可知床子弩問世甚早。]據說在宋太祖時,「嘗令試床子弩於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里」(《文獻通考》卷161)。這個遠射記錄只怕是弩箭較小較輕之故。[《后桐先生大全集》卷141《神道碑。杜尚書分載宋理宗時,杜呆創置一種三弓弩,「可及千步」,當亦與末太徂時的床子弩相似,如用又重又大的弩箭,射程當不會如此之遠,一千步約合1550米。]因為按宋仁宗到宋神宗時的記錄,當時最大的一種稱為三弓八牛床子弩,「以七十人張發」,其箭稱一槍三劍箭,「射及三百步」(《武經總要》前集卷13,《長編》卷314元豐四年七月丙午)射程約有465米,確是當時一種遠射程兵器。宋朝的床子弩有不同的款式和名目,一般都用四腳木架作為弩座,故相當笨重,不便運輸,往往用於城防。但有時也用於野戰,如澶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撻覽即是中床子弩箭陣亡,使契丹軍的士氣受到很大挫傷(《長編》卷58景德元年十一月甲戌)。床子弩「又有系鐵斗於弦上,斗中著常箭數十隻,凡一發,可中數十人,世謂之斗子箭,亦云寒鴉箭,言矢之紛散如鴉飛也」(《武經總要》前集卷18)。

神臂弓是在宋神宗時,由百姓李宏研製的精良兵器,實際上也是一種弩,射程遠及二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仍透穿榆木,沒半簳」,[關於神臂弓,《宋史》卷197《兵志》作「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苛」,今據《宋會要》兵26之28,《文獻通考》卷161,《容齋三筆》卷16《神臂弓》,《曲洧舊聞》卷9,乃「二百四十餘步」之誤。]足見其勁利。神臂弓不像床子弩那樣笨重,只用一人發射,易於推廣,「施於軍事,實有奇功」(《長編》卷506元符二年二月辛巳)。宋朝對這種兵器十分寶貴,故特別制訂了不準私造,私習以及軍士毀棄,戰陣亡失的專門條法(《慶元條法事類》卷8《漏泄傳報》,卷80《毀失官私物》)。神臂弓在宋軍中長期使用,到南宋初,仍是使金軍望面生畏的武器。韓世忠又加以改進,製成克敵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宋史》卷422《曾三聘傳》),約合558米,可以貫穿重甲,「每射鐵馬,一發應弦而倒」(《會編》卷218,《容齋三筆》卷16《神臂弓》,《程史》卷5《鳳凰弓》)。

據恩格斯說,直到十四、十五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大弓,「可以把箭射出200碼以外」,是當時「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馬恩全集》第14卷26—27頁)。然而與床子弩、神臂弓、克敵弓等相比,其射程和洞穿力還是不如的,

不過雖然弩箭比弓箭射程遠,洞穿力強,「然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四發,而短兵已接」(《武經總要》前集卷2《教弩法》),也就是說,弩的射箭間歇要比弓長。面對騎著戰馬呼嘯而來的騎兵,弩手們最多不過射出三發、四發,然後就只有聽天由命了,顯然也不能有效的抵禦騎兵的衝鋒。

恩格斯說:「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隊中的主要兵種。」(《馬恩全集》第14卷305—306頁)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騎兵適宜於平原曠野的遠程機動作戰,是封建時代軍隊中的主要突擊力量。一般說來,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封建軍事強國。

漢武帝與匈奴對抗,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改變了以步兵為主的陸軍體制,才得以主動出擊,在戰略形勢上轉弱為強。唐太宗是一位偉大的天才的軍事統帥,他最喜選擇敵陣的薄弱部位,親率騎兵飛馳突擊,「必出其陳后反擊之,無不潰敗」(《資治通鑒》卷192)。精銳的騎兵,使唐帝國威震遐邇。然而自中唐以降,由於喪失西北產馬地,唐軍遂轉變為以步兵為主,而又被迫花費大量金銀、絹帛等類,向西北各民族買馬。這種狀況延續到宋代。

北宋時,宋軍的馬源來自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貿易,需要耗費大量銅錢、銀、絹帛、茶等物資。宋朝還設置監牧養馬,監牧佔用大量土地,又需很多官兵負責飼養,因管理**,馬匹死亡率高,馬種低劣,很多馬不能充當戰騎。據宋神宗熙寧二年至五畢(1069—1072)統汁,「河南、北十二監」,平均「歲出馬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兵者二百六十四」(《長編》卷262熙寧八年四月己丑)。由於虧本太甚,又實行保馬法和戶馬法,分配保甲和富戶養馬。保馬法徒然對民間造成騷擾,並不能真正改善戰馬的飼養和繁殖。此外,「軍興,籍民馬而市之以給軍,曰括買」(《宋史》卷198《兵志》),這僅是非常時期的措施。總之,宋朝的馬源,主要還是來自貿易和監牧等飼養。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顛覆蒙元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顛覆蒙元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宋代騎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