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章 林氏世家(三)

第373章 章 林氏世家(三)

林堅因賜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應在今河南省境內。自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后,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

春秋時,林氏由於官職調遷或避亂隱居,散居周、魯、齊、衛等地。

戰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時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因趙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攜帶族人,遷徙於西河避難。秦滅趙后,這一支林姓又遷徙到齊、鄒二郡(今山東淄博)。西漢初,林皋四世孫林摯,被封為千產侯,食邑千產。

漢景帝時分鄒郡之地置濟南郡,遂為濟南林氏。

至晉代南遷發展,有林堅八十一世孫林穎,生有二子:懋、祿。長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祿任晉安(今屬福建)太守,后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主,居住在侯官縣都西里。林祿的子孫頗多,后都散居於福建各地,以莆田為盛,成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後子孫遍及福建、廣東、海南、江西、浙江、台灣等地。同時,早在漢代就有林堅的五十一世孫遷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於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黃河一帶。后與林堅一支林姓,在秦、漢之際經陝西遷入甘肅隴西一帶,並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望族。總之,秦、漢之際,林氏家族的子孫主要散居於北方的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地。以山東的林氏繁衍最為旺盛。

至晉室南渡之時,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亂』大舉南遷,林氏也隨之南遷至江蘇的下邳一帶,后再南遷至福建。至唐宋之際,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國的南方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後,便廣播於全國各地。

周朝時期的遷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發(周武王)滅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贏稷(秦昭王)滅周立秦,前後歷經790年。林姓在這個時期傳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諸侯國多次發生動亂,宗室貴族以及黎民百姓四處外竄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於最初發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都有他們遷徙的足跡,在動亂中繁衍發展。

據史書記載,西周末年林萇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宮廷中擔任官職,隨著國都東移,由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之東南)遷至洛陽(今屬河南省)落戶。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紛封國自立,彼此征戰時時發生。林姓族人當時在趙國、魯國和齊國等諸侯國都有顯山露水的不俗表現。

自林堅起至林芳(林堅的38世孫)的世系傳承依次是:林堅、林載、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鳳、林翊、林萇、林材、林考、林回、林貞、林英、林乾、林保、林雋、林宏、林類、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儀、林撫、林鸞、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確註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堅至林相;明確註明居齊國者有林材、林回、林貞、林英、林宏和林類;明確註明居魯國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魯國移居趙國。其子林宣等人、其孫林微等人也在趙國建寓。

林堅的20世孫林類據說活了一百多歲(據《列子》一書,孔子適衛「望林類於野」,當時林類已「年百歲」),晚年不是住在齊國,而是住在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的。林堅的31世孫林撫在衛國任司馬之職,也居住於衛國。而遷至秦國都城咸陽(即今陝西省咸陽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瑋、林韶和林稚等人。

據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自秦公子印與魏國發生戰爭那年(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間,秦國屠殺或擄去的六國(魏、韓、楚、趙、燕、齊)民眾竟達139.8萬人。公元前306年,贏稷在秦國即國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內亂並強化王權專制,繼續執行窮兵黷武、擴張勢力範圍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國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頓首伏罪,盡獻其邑36城。七年後,秦國又攻滅東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後秦國連續擊破趙、楚、齊、魏、韓、燕的六國「合縱」勢力,奪取大片戰略要地。秦昭王嬴稷還開闢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帶)、南陽(今河南南陽附近)、上黨(今山西長治周圍)等郡,與六國相比,秦國軍政實際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顯的優勢,為後來秦國打敗其他所有諸侯國、實現全中國統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秦昭王死後,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贏政繼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國的統一。趙國滅亡之後,原居於趙國九門的「九龍堂」林姓望族就遷徙到齊郡鄒縣(址在今山東省境內)。

至西漢之初,分鄒縣之地置濟南郡,故後來統稱「濟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古平陵城。因此,「濟南」成為繼「西河」之後林姓的第二個重要的發祥地。這一名門望族以「濟南堂」為堂號,以「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為堂聯。林堅的50世孫林尊,在漢宣帝時代官至太子太傅,成為「濟南林姓望族」的開基始祖。後來衍分的支派,如廣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晉安林姓、壽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隴西林姓等都以林尊為先祖。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時代任職中山郡太守)就已經由齊郡鄒縣遷居於濟南,史書就記他為「濟南人」。其長兄林辟疆(受封為平棘侯)也是「濟南人」。此外,明確記載為「濟南人」的還有林堅的43世孫林別、45世林述和林常觀、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車、49世林憑。以上是在「濟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濟南籍歷史名人。至於林尊之後的濟南籍歷史名人則有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時代任鎮遠將軍、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漢成帝時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閭(在漢光武帝時代任徐州刺史,生於濟南,曾經遷居臨邛,漢光武帝中興時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書稱林堅的55世孫林邈(在漢安帝時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濟南人」。燕冀地區在秦、漢兩代也是林姓裔孫主要的居住地。林堅的41世孫林摯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為燕相,封為平棘侯,食邑千戶。當時燕都在薊(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堅的53世孫林鑒在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職燕太守,封為永安伯。當時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職中山郡太守,居住於中山郡盧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堅的60世孫林丞在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職散騎常侍,爾後調任冀州刺吏,居於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東)。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林類、林撫等林姓族人徙居於衛國(今河南省濮陽一帶)。他們的後代在秦代繼續留住在此地。居於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的有林熹、林謨、林恂、林就、林橫等林姓裔孫。林熹是林堅的61世孫,在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職少府卿。林堅的62世孫林謨在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職玄菟太守,此後又遷職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堅的63世孫,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職鎮南將軍,又先後任太中大夫和鎮遠大將軍,受封為萬年侯。林堅的64世孫林就在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職諫議大夫。林橫是林堅的65世孫,在漢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年)任職諫議大夫。東漢末年,林堅的72世孫林胡任職陳留郡太守,徙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之東南)。

東漢時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離石地區。林堅的68世孫林肇在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進駐西河。秦、漢兩代寓居長安地區(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別、林良、林公、林寧、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堅的40世孫,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國任治粟內史,掌管谷貨的管理事務,為秦國九卿之一,權勢顯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職侍中、安東將軍,與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為長安林姓望族。林堅的43世孫林別在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任職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堅46世孫,在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職少府中郎將。林堅的47世孫林公(字元昌)在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職御史中丞。林寧是林堅54世孫,在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職征南將軍。林堅的55世孫林金在王莽攝政的天鳳二年(公元15年)任職建武將軍。林重是林堅56世孫,在天鳳三年任職河南、京兆兩郡太守,也常住長安。林堅的57世孫林秉在王莽攝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職司隸校尉,後來轉任司徒、天下軍戎大司馬等職。以上林姓家族在文與武兩條戰線上均有出色表現,秦、漢兩代在長安地區可謂聲名彰著,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據歷史記載,西漢時代四川地區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劉爽(shi,市)當政時,受命為鎮遠將軍,又遷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慶市江北地區。林高之子林閶,隱居於成都。他是漢代一位精通經史文學的學者,在蜀郡成都培養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揚雄作有《甘泉》四賦,極受漢成帝劉驁賞識,此外還著《太玄經》《法言》《廣騷》《方言》等,在哲學、方言學和詩賦方面造詣殊深,人們認為與其師林閭的教導有關。

在漢代已有林姓裔孫遷徙至江浙一帶。林堅的44世孫林吉在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職廣陵太守,受封為高亭侯,食邑三百戶。廣陵郡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當時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車是林堅的48世孫,曾任廣陵郡太守,在西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晉陞為鎮國將軍。他年老辭去官職,歸隱於會稽山(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附近),專心致志註釋《尚書》。在東漢時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農、林袞等人寓居於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林道是林堅的66世孫,在漢順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任職司隸校尉,後來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該林姓支脈世居廣陵之先祖,其子孫遂為廣陵人。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孫林肇等。林封是林堅69世孫,林肇之子,在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職諫議大夫,后遭受時任并州牧的董卓以讒言陷害,罷了秦州刺史之職回歸廣陵。林堅的70世孫林農也是廣陵人,自幼聰明而勤奮,在漢靈帝劉宏執政時任經史博士,在漢獻帝劉協執政時任司隸校尉、尚書僕射等職。當時任監察御史的林袞也是廣陵人。秦、漢兩代多次爆發大規模戰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於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廣宗之西北)。中車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秦始皇遺詔,逼迫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自殺,冊立少子胡亥為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期間,實權控制在趙高手裡,繼續大修阿房宮和馳道,徭役和賦稅比秦始皇時代還要酷重。農民不堪重負,在陳勝和吳廣的領導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除了陳勝、吳廣之外,還湧現不少「平民領袖」,與遭受秦王朝壓迫的舊有六國貴族後裔一起,成為秦末強勁的「倒秦運動」力量。其中有兩位突出人物:項羽與劉邦。在陳勝與吳廣死後,項羽與劉邦領導的起義軍一起抗擊秦軍主力。他們於公元前206年,率兵攻入秦都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嗣後項、劉又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在公元前202年,劉邦最後擊敗項羽,登上皇位,建立了西漢王朝。經170年之後,至公元前32年漢成帝登基時,西漢王朝已走上沒落之路。此後幾十年間,在河南、四川、陝西和山東等地區接連不斷燃起了人民群眾反抗與鬥爭的烈火。況且,天災與人禍并行。史載漢成帝時代,因饑饉而餓死在道路上的就有幾百萬人之多。後繼的哀帝和平帝在政治上更為腐敗,災害更趨頻繁。災民四齣逃亡,社會秩序大亂。

秦、漢兩代在陳勝一吳廣農民大起義、項羽一劉邦楚漢相爭、綠林軍大起義、赤眉軍大起義、黃巾軍大起義、巴郡農民大起義等大規模戰爭中人口多次遷徙流動,加之多次發生饑饉災荒,四處逃難者難以計數。隨著人口流動的狂潮迭起,林姓諸宗支也多次發生舉族遷徙之事。離中原地區較遠的山東地區相對集中地居住著較多的林姓子孫。史載有一大批齊魯西河林氏後裔居住在臨淄郡、濟北郡和薛郡,這些郡域即今山東省曲阜、淄博、臨清、茌平、泰安一帶。齊郡鄒縣(今山東省鄒城市)有林憲、林摯等名門望族寓居。

林憲是林堅的37世孫,在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任職司隸校尉。當初秦始皇焚書時,他秘藏林姓宗譜於祖墓,使先世林姓傳承次序在很長一段時期不致失傳。林摯是林堅41世孫,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拜為燕相,封賜平棘侯,食邑千戶,承傳四代,十分顯耀。在濟水之東則居住著林封、林農、林祗、林胡和林譚等林姓世家。林封與林農父子在漢靈帝時代曾經遭遇董卓的陷害。董卓對漢靈帝說:「林姓豪強勢力過大對漢室大有不利。」靈帝聽信讒言,林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農父子遂去官歸隱於濟水之東(今山東省淄博市附近)。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林氏遷徙

東漢末年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曹操佔據了兗州,劉備佔據了豫州,孫策及其弟孫權佔據了揚州所屬的江東,呂布佔據了徐州,袁紹佔據了冀州,劉焉佔據了益州,劉表佔據了荊州……經過長期而劇烈的混戰,逐漸形成了曹魏、劉蜀和孫吳三大軍事集團鼎足而立的局面,並分別建立起魏、蜀、吳三國分治政權。

又經過幾十年驚心動魄的征戰,以上三國先後都破滅了,卻由司馬炎攬得了大權。他於公元265年建立了晉王朝,改元為泰始元年,是為晉武帝。西晉王朝共歷50多年,多次發生內亂,後期甚至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北部及西部(指今內蒙古、蒙古、青海、西藏及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是氐、羌、匈奴、鮮卑、羯等族群)乘機向中原心腹進逼。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趙政權攻入晉都洛陽。晉懷帝被虜,包括太子、朝官和兵民在內共計三萬餘人被殺。不久,懷、愍二帝相繼被殺死。史稱「永嘉之亂,五胡亂華「.

晉在淮河以北的土地,幾乎全處於北方各少數民族控制之下。晉室不得已而南遷,重新立國於江南,史稱「東晉」。司馬懿之曾孫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成為晉室中興之主,是為晉元帝。江南乃富庶豐饒之地,頗具吸引力。

原居住於北方的許多林姓裔孫也紛紛向我國南方轉移,「衣冠南渡「,主要擴散地點在今江蘇、浙江、江西和福建。如《晉書》所載:「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謂在《閩中記》寫道:「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郭四姓先人閩。」移居江蘇及福建的林姓支脈素以林禮祖孫(林禮,子林穎,孫林懋及林祿)最為彰顯。林禮是林堅的80世孫,在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職中郎主簿,后升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遷入徐州,遂成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林穎是林禮之子,在晉愍帝建興三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別駕升任黃門侍郎,隨司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林穎的長子林懋是林堅的82世孫,在晉愍帝執政時期曾任通宜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衛將軍等職,后出任下邳郡(址在今江蘇省睢寧縣及邳州市)太守。林懋太守任滿之後,鑒於時局動蕩,便慎選下邳郡的梓桐鄉定居下來。現今所見的林姓家譜,一般稱林懋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個兒子,都當了大官,地位顯貴,時人稱之「六龍」。

林祿是林穎的次子,在西晉王朝中歷任安東琅琊王府參軍、給事中、黃門侍郎等職,曾隨司馬睿南渡。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之後,他頗受晉元帝司馬睿重用,歷任招遠將軍、散騎常侍、合浦太守和晉安太守等職。林祿於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舉家人閩,定居於晉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為「晉安林氏」的開基始祖。林祿的子孫除寓居晉安郡侯官縣之外,后因人丁繁衍興旺,廣泛分佈於閩省各地,據稱閩林裔孫今已發展到一千萬人以上。

林披(林祿的十六世孫)林披家於莆田,在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被授於太子詹事一職。他先後娶妻3人,即鄭氏、陳氏和朱氏。後來生子9人,分別為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林蒙、林邁、林蔇。九人後來也都明經及第,並且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在「八閩」之地獨領風騷,因此被稱為「八閩世澤,九牧家聲」,或者稱為「莆田九牧」、「九牧林家」等,以紀念這段頗為榮耀的歷史。

「九牧」後代,自唐宋由莆田分衍到福建仙游、漳浦、福州、侯官、長樂、連江、泉州、漳州、永春、龍岩三明等地,以及廣東潮州、梅州、韶州、廣西橫州等地,明清及近代更遷居世界許多地方,在林姓各支派擁有較大的影響。林姓族裔人口遷徙繼東晉之後在南北朝時期又有發展。自晉室南渡以來政局不穩,社會依然動蕩不安。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東晉八州都督桓玄謀反,企圖顛覆東晉政權,自立為帝。東晉將領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立下了戰功。劉裕不斷蓄積兵力,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感到羽翼豐滿,便取代晉朝政權,建立了宋朝,史稱南朝宋武皇帝,開啟了南朝170年的歷史。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國都均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偏安於南方半壁河山。而在北方則先後出現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政權,史家統稱之為北朝,自北魏世祖太武皇帝統一北方之年(公元439年)算起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為止,共計142年。上述南朝與北朝在中華大地對峙達百餘年,兵戎相見,征戰不已,民無寧日,林姓族人和其他姓氏人群的遷徙也不斷發生。

自三國時期經兩晉至南北朝時期,林姓宗族中名門望族的分佈大致如下:在三國曹魏明帝時,林川家族居於徐州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林泰家族和林池家族居於濟水之東(今山東省淄博一帶),林豫家族居於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他們是當地的林姓望族。林川是林堅的72世孫,在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任職徐州刺史。林泰和林池都是林堅的73世孫。林泰在明帝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任職廣威將軍兼中書令。林池在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任職秦州刺史。林豫是林堅73世孫,在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任職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太守兼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太守。明帝死後齊王曹芳繼位。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命林奢為司隸校尉,爾後升職金城太守,居住在金城(今甘肅省永清縣西北),成為當地林姓名門望族。林奢是林堅的74世孫,他的兒子林冠在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任職秦州刺史,后升尚書令,同樣顯貴於金城。林堅的74世孫林道固在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諫議大夫,兼任吏部尚書,居於洛陽,世代相承為洛陽林姓望族。在三國時代,廣陵林姓的世族一部分子孫留居於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也有流徙於魏國各地,即今陝西、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份。原漢代「長安林姓望族」在三國時期寓居雍州(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為多,而「西河林姓望族」則以寓居魯郡、青州、兗州、齊郡等地為多,這些居住點分佈在今山東省曲阜、淄博、臨清、茌平、泰安和郯城。至於兩晉和南北朝時代,由於戰亂和災荒所逼,中原林姓士族有不少人渡過長江天塹,到南方避難逃生,落地生根之後重新發展成名門望族了。例如林禮、林穎等人遷入徐州,成為「徐州林」的開拓者,林懋成為「下邳林」的始祖,林祿人閩,成為「晉安林」開山鼻祖。原「晉安林」後裔林靖之是林堅的86世孫,在晉穆帝昇平元年(公元357年)擢升雄戰將軍,后改調為建陽郡(今福建省建陽市)太守,卸任后遂定居建陽,成為建陽林姓開基祖。林堅的87世孫林寶也是「晉安林」的後裔,在南朝劉宋時代任建州刺史,乃定居於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成為當地林姓望族。繼續留居在早期祖居地(今山東、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有林道明、林勝、林遂之、林遁民、林逢勛、林顯、林忠勛、林玉、林惠勛、林奇勛、林殊勛和林業等家族。林道明是林堅的63世孫,在北魏時代任清河(今山東省臨清市)太守。林道明之子林勝,任北齊散騎侍郎,也居山東臨清。林遂之是林堅87世孫,在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任職南海縣令,世居山東郯城。林遁民是林遂之的第八子,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職給事中,後裔在郯城繁衍成望族。林逢勛與林顯世居河北,承繼博陵林姓大宗的地位。林逢勛是林堅的77世孫,在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任職博陵郡太守,他的長子林顯在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90年)身兼博陵、安定、山陽三郡太守。他倆在博陵是晉初林姓聲名榮耀的名門巨族。世居河南的林姓大戶人家有林玉、林忠勛、林惠勛、林奇勛、林殊勛和林業。林玉是林堅的76世孫,在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任職侍中,兼任司隸校尉。林忠勛、林惠勛、林奇勛和林殊勛都是林玉的兒子。林忠勛在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任職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太守。林惠勛在晉武帝咸寧元年(公元275年)任太尉兼太傅。林奇勛在晉武帝咸寧四年任職河南尹。林殊勛在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任職「太子洗馬」,掌經籍,為太子侍從。林業是林堅79世孫,在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任司馬之職。他們在河南的南陽、洛陽一帶都是林姓的名門望族。此外,在湖南和江蘇地區也有林姓的顯貴門第。林景是林堅的83世孫,在晉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任通直郎。他跟隨征南將軍朱寶在乎南作戰中立下戰功,升任鎮南將軍、散騎常侍,並受封為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南平侯,後裔在桂陽寓居發展。例如:林景的長子林綏也受封為桂陽郡南平開國侯。林綏在晉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任職車騎府參軍,后在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升任遠略將軍,兩年後因立有戰功擢升為散騎常侍,賜予侯爵。在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則有林遁民家族世居於斯。林遁民是林堅的88世孫,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郡功曹轉給事中,其子林玉珍則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補功曹之職。在冀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有林廷堅家族,是當地林姓名門望族。林廷堅是林堅的90世孫,在南朝梁時(公元502年至557年之間)任南冀州刺史,成為當地的權要,名聞遐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雄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雄圖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3章 章 林氏世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