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走向聯合(六)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走向聯合(六)

第八個,蚩尤,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隻腳趾,個個本領非凡。約在5000多年以前,蚩尤部落與炎黃部落發生了涿鹿之戰,蚩尤戰死,部分東夷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華夏族,而部分沒有融入炎黃集團的部落,就形成了苗族的最早主體。

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使陽谷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游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製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中國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蚩尤發明了金屬冶鍊和金屬兵器的製造。

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鍊的最早發明者。"蚩尤不但是金屬冶鍊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製造的最早發明者,蚩尤能以金為兵,製作"劍鎧矛戟"。冶鍊業的出現具有划進代意義,從此,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着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

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后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后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后,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

蚩尤雖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負面,但民間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民人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秦始皇親祭蚩尤,為八神之一的戰神,後世帝王、武將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傳說蚩尤戰敗,身首異處,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處,亦有民祭祀。山東省巨野縣還在2001年斥資重建蚩尤墓並修建了"蚩尤廣場"。

相對於漢族一般自認炎黃子孫,苗族則持續以蚩尤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區,流傳有"格蚩爺老"的傳說。"格蚩爺老"又譯"格蚩尤老"(苗語滇東北次方言:GidChibYeulLaol),"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爭論。黔東南、廣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祭祖儀式"吃鼓藏"時,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還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在民間傳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

第九位,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後來,這裏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共工,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

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列子》又名《沖虛至德真經》,是春秋戰國列子與其弟子門人所做。

記載雲:"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體。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煉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隻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後來共工氏與顓項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着天的柱子,扯斷了拉着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彙集。[2]

《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

記載雲:"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於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則神話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第十位,祝融,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為夏官官名與大司馬是同義詞。祝融是楚國社會公認的楚國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師。

《晉書》有記載:"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這句話明確的告訴我們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晉書》以外《左傳》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記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裏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傳》所說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史記.楚世家》說: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吳回復居火正就為祝融。楚國始祖祝融本名重黎,因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嚳命名為祝融。

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后尊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時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葬衡陽市南嶽區祝融峰。祝融氏酋長燧人,在世界史上最早發明了鑽木取火、最早創建了集市,祝融氏燧人為三皇之一,號為三皇中的西皇。祝融氏是西皇所在的氏族,祝融氏即西皇氏。祝融氏是一個古老的氏族,融是熒火蟲,像星星一樣閃光,在黑夜裏明亮;祝是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無限亂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之無限亂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走向聯合(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