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長孫無忌——權力野獸

第三十七章 長孫無忌——權力野獸

散朝後,李治剛回到晉王府,正在和弟子狄仁傑交談。就有下人來報,尚書左僕射長孫無忌來訪,李治立即帶著狄仁傑前往府門口迎接。把長孫無忌迎接到大廳分賓主落座,狄仁傑則侍立於李治身後。長孫無忌說:「晉王殿下,可知我此次前來何意?」

李治回答道:「感謝舅舅今天早朝對我的大力支持,只是不知此次舅舅前來是代表自己,還是代表整個關隴貴族?」

長孫無忌回答:「舅舅是位政治人物,很多時候代表的都不是自己,這次也不例外,我代表的是整個關隴貴族。」說完后,稍事停頓,又接著說:「此次陛下讓晉王殿下探病房玄齡,做為皇帝從小的玩伴和心腹,我是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的?他想立你為儲,這件事,我關隴貴族願意鼎力支持。」

李治說:「我也十分希望以舅舅為首的關隴貴族能對我鼎力支持。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弄清楚兩件事情。一件事是為何慫恿我父親反隋;第二件事是為何從中挑撥,讓我父親殺了隱太子。」

長孫無忌很驚訝,但很快平靜下來,說:「慫恿你父親反隋,是因為我和隋煬帝楊廣有不共戴天之仇——楊廣殺死了我的父親。我的父親長孫晟,乃前隋名將,胯下寶馬千里追風駒,手持五神飛鉤槍,為前隋鎮守北方邊疆二十餘年,屢用奇計挑動突厥內亂,以少數兵力鎮守邊陲,結果二十餘年,突厥從未完成過統一,也從未南下侵犯過前隋。可是隋煬帝楊廣竟然因為我父親是隋文帝楊堅的心腹,毒殺了他,自毀長城。可憐我父親一心為他前隋鎮守邊陲二十餘年,風餐露宿,苦心經營,盡心竭力,卻換得如此結局。當時我和妹妹尚且年幼,是我的舅舅高士廉將我們收養。可是這個仇恨,我一直埋在心裡——我要殺了楊廣,我要毀滅他楊家的基業。終於,我舅舅發現了你的父親,當時你的父親只有十五歲,卻英武果敢,有大志向,大胸懷,於是我就和你父親有意結交,遊說你父親反隋,結果你父親確實很有本事,十八歲領兵反隋,二十六歲就平定整個天下,推翻了整個隋朝,為新建立的大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大唐建立,我祭奠了我的父親,大仇得報啊!當時我心中喜悅,可是我卻哭得幾近昏厥。」

「挑撥你父親和隱太子的關係,是我做的。但錯的不是我,是你的祖父,因為他想讓隱太子建成,繼承他的位置,儘管你父親的為人、膽識都在建成之上,儘管你父親戰功赫赫,可是你祖父卻一直偏愛隱太子建成。當時你的父親也不想爭,也想過放棄,可是我知道隱太子建成他不行,他治理不好這個天下,只有你父親,坐到那個位置,他才能讓全天下的百姓有好日子過。所以,我做了一些兒事情,讓你父親認為隱太子建成已經不再念及兄弟之情了,只想除掉他。你父親被激怒了,終於發生了玄武門下的那一幕。我沒有錯,錯的是你的祖父,他選錯了繼承人,如果是當初是隱太子建成即位,就絕對不會有如今的盛世景象,也絕對不會有如今的萬國來賀。」

李治聽著長孫無忌的訴說,他突然感覺這番話似乎在哪裡看過?他低頭沉思,猛然他想起來了,明朝時,那位著名的「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的「黑衣宰相」、燕王朱棣的第一謀士姚廣孝就是如此勸說燕王朱棣謀反的,「朱允炆不足以安天下,安天下者必是燕王,此時反叛,錯不在燕王,而在於太祖皇帝,他選錯了繼承人。」

聽長孫無忌訴說完后,李治長時間的默默不語。最終李治接納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長孫無忌起身告辭了。

長孫無忌離開后,李治問身邊侍立的狄仁傑:「長孫無忌的話,你怎麼看?」

狄仁傑回答:「慫恿陛下反隋,所說的應該是真的。可是挑撥當今天子與隱太子的關係,他有一個下意識的動作,用手去掩蓋自己的嘴。按照師傅教導的心理學分析,他下意識的想捂住自己說謊的嘴。他應該是在說謊。」

「對,他是在說謊!」李治肯定的回答。「他挑撥當今天子與隱太子的關係,一方面或許如他所說為了天下蒼生,可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權力欲,他可以為了權力,不顧親情,不顧友情。他可以為了權力放棄一切。他是一頭權力野獸,沒有權力,他將無法生存。為了權力,他也可以殺所有人。」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河南道百姓的搬遷,李治依然讓他們搬往荊楚地區。

荊楚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楚國的前沿,向來征戰不休;三國時屬於荊州,蜀國諸葛亮隆中對要求佔領荊州、益州進而爭奪天下;吳國魯肅對孫權的戰略構想時,佔領荊州,江東,進而憑藉整條長江天險,休養生息,實力穩固后,過長江統一全國;魏國則希望佔領荊州,這樣可以使吳國無法擁有整個長江天險,也可以使蜀國困於蜀地,無法施展。荊州更是成為必爭之地,三家在此大戰連連;隋末唐初,荊楚地區又屬於割據政權簫銑,直到李孝恭在李靖的輔助下,平定了簫銑政權,荊楚地區才走向了穩定。可是數百年的征戰,讓荊楚地區人口銳減,是真正的地廣人稀的地方。

關中百姓的搬遷,李治則希望他們朝西走搬往甘肅。許多人會問:「甘肅那麼偏僻,搬到甘肅幹什麼?」可是在大唐,甘肅就是一塊寶地,因為一條路,一條舉世聞名的路,成就了甘肅。那就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東面的是大唐的帝都長安或東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到達金城(今甘肅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涼州、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樓蘭,經龜茲(今庫車)、疏勒(今喀什)至大夏(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可達大秦(羅馬帝國)的犁軒(埃及的亞歷山大城)。

而李治讓關中百姓搬遷的目的地則是甘肅的涼州。涼州即武威,是漢武帝為了表彰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收復河西的赫赫軍威而建,位於中西交通的咽喉,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支撐點,李治希望把涼州未來打造成長安以西的大都會。

李治舉薦雜家名士劉仁軌為涼州刺史,農家名士婁世德為涼州別駕(負責屯田),雜家名士魏元忠為涼州長史,建設涼州,仿照荊楚地區為政方法,為關中搬遷百姓提供各種保障。皇帝李世民表示支持,下詔任命三人。

提到了荊州,也提到了涼州。就不得提一提大唐的行政劃分。

大唐實行的是「道、州、縣」三級制。

自秦朝實行郡縣制一來,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兩級制度。漢朝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制度,隋朝時廢除了郡,仿照秦朝,實行「州、縣」兩級制度。唐高祖李淵建國,採取了和隋朝一樣的「州、縣」兩級制度,但是此時天下州的數量已經不是秦朝的三十六了,而是高達三百以上,管理十分不便。於是,貞觀元年皇帝李世民,將天下按照山川形勢、交通便利,分為十個「道」。這十道分別是「關中、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而此時,大唐則有10道統領州358,縣1551。

而唐朝按照經濟、地理等因素,還將所有的州、縣分級,州還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共七等,縣則分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等。是不是感覺很亂,我也覺得亂。可是這種劃分方法直到後世中國一直沿用,如副省級市、地級市、省直轄縣級市等。

各州置刺史,為最高行政長官。刺史下設有別駕、長史為輔。

各縣設縣令,下有縣丞、主簿、縣尉等。

而在所有的州中,有三個地方很特別。「西都(京兆,長安及其附近)、東都(洛陽及其附近)、北都(太原及其附近,隴右李家的龍興之地)仿古制設「牧」,一般由親王擔任,經常缺位,也不管實際事物。「牧」下有設長史,在皇帝不在該都的時候,長史也稱「留守」,如東都留守、太原留守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李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之李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長孫無忌——權力野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