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主次矛盾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主次矛盾

「關於大家討論這個分封制,都是各自有着各自的道理。那我也就用我所思考的辯證法來進行判斷。而我的辯證法,其中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也就是對立和統一的原則。我在明理堂給學子們上課的時候,說過一個《矛盾論》。也就是說這個世界都是有矛盾組成的,如果沒有了明亮,那也就沒有了黑暗。是黑暗襯託了光明,而光明也都反過來襯託了黑暗。而同理,如果沒有了邪惡,自然沒有了正義。因為邪惡襯託了正義,而有了正義才顯得邪惡是邪惡的。」

「所以這個任何東西都是充滿了矛盾,從我們上古先賢時候都認為天下有陰陽,有對立和統一的。雖然古人沒有說過辯證法,可是卻也都一直是在以辯證的做法來判斷這個世界。而任何事情都是有着有好處的一面,同樣也有有壞處的一面。而這樣我們如何決策,也就是要看我們的具體的矛盾是如何?我們首先弄清楚,我們各自的主要矛盾是什麼,而次要矛盾又是什麼?而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夠有效的進行選擇。」

「當年古人都說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摔斷了腿,可是卻因此避免了兵役。如果把自己置身於塞翁的身份,我們可以很快開始思考。兒子摔斷了腿,那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單純從自己主觀來判斷,那摔斷了腿自然是很悲慘。可是如果從客官,從整個當時的時局來看,摔斷了腿,可是卻避免了幾乎必死的兵役,那這樣其實也是一種幸事。我並非說明是一種自我安慰,而是要從整體客觀的方向來看,綜合考慮利弊。而當時如果沒有短腿,那必然要上戰場,上戰場之後幾乎是必死無疑。這樣摔斷了腿,那比起丟了命要強。」

「古人還告訴我們,兩相其害取其輕,這個也就是一種矛盾。不過我們要做的是判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時不凡給這些大臣講解關於矛盾論的說法,這個矛盾的判斷是做出抉擇的最重要的手段。當然這矛盾也不是一層不變的,還是有着他的內在原因。只要認清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那這樣還可以有效的判斷出應該如何決策。

「當年周朝實行分封制,那是因為當年的交通能力還有通信能力和生產能力都不足以能支撐起龐大的中央朝廷。所以不得不以分封的方式進行快速擴張,維持穩定,降低了中央朝廷的運轉成本花費。」

「而到了秦朝時期,生產能力和各種的運轉能力都可以初步的實現一個強大的中央朝廷,維護朝廷的運轉,這樣為中央集權奠定了基礎。」

「可是後來漢朝劉邦通過分封皇族為王,並且有了足夠的封地,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兵勤王維護劉漢的天下。而後來七國之亂,這樣反而讓百姓深受其害。所以我們如果從不同角度來看,那我們最後我們要弄清楚哪一個是主要矛盾,和哪一個是次要矛盾。是為了天下穩定和百姓是主要矛盾,還是為了防止權臣和外戚是主要矛盾。所以我們只要弄清楚這兩個哪一個是主要矛盾,那也就可以弄清楚我們應該怎麼選擇了。」時不凡說。

李世民馬上臉色漆黑的說:「時不凡,你……」

當時不凡說完了這話,立馬很多大臣眾口一詞的說:「請皇上以萬民為重,不要實行這等分封!」

「皇上,孟子曰:『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請皇上以民為重,我孔穎達雖然不才,可是也有一顆嚮往先賢之心,請皇上以民為重,不要繼續實行分封制。」孔穎達也都說。

「皇上,八王之亂給百姓帶來了多少為難。百姓是天下根基,如果百姓受苦,天下也不太平啊!」「皇上,治理天下,在德不在險。當年暴秦數十萬大軍,可是最後不也是被百姓給打敗?」「是啊!皇上,治理天下,在品德,不在分封。只要我大唐海晏河清,皇上賢明,那自然不會有人如此愚蠢的逆天而行去作亂。」「皇上,臣請皇上放棄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李世民看向了時不凡,顯然時不凡的意思非常明顯,那也就是故意的支持了反對分封制,反對維護皇權,反對維護他這個皇帝的個人利益。因為李世民的分封製表面上看是在維護國家安全,可是李世民眼裏的「國家安全」和普通百姓眼裏的國家安全不是一回事。李世民這個封建皇帝眼裏的國家安全,是不要被外戚篡權,不要被內部軍閥混亂,也不被權臣給篡奪天下。在李世民這個皇帝眼裏的國家安全,是建立在李家統治之下的。如果李家都不是統治者,都不是皇族,那也就沒有了國家安全。

李世民這個皇帝是採用了皇族本位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所以他眼裏的國家安全和自己皇位和自己後代的權力安全,是划等號的。可是普通的大臣,普通的百姓眼裏的國家安全,並非是什麼皇帝的皇族權力的延續,相反應該是盡量避免戰爭,盡量避免動蕩,這樣才是百姓甚至寒門,商人,甚至是士族才能相對的平穩安全的生活的手段。他們才不會計較什麼皇帝是姓什麼,是姓楊還是姓李甚至姓別的姓氏,他們眼裏的國家安全是安穩的生活,能夠安穩的生產,國家不動蕩。

所以正因為雙方利益訴求不同,這樣才造成了雙方的考慮的東西不同。李世民這個封建皇帝的利益訴求,是建立在維護李家統治的方面,至於什麼國家是否動蕩,那隻要能維護李家的統治,他不介讓國家動蕩,不介意讓百姓死亡一大片,不介意讓百姓民不聊生。因為在任何一個封建皇帝眼裏,維護自己家族統治和自己後代的統治,才是真正的主流,才是第一個要思考的東西。至於說李世民對於百姓仁義,這個時不凡不認為是真的仁義,因為李世民的仁義是建立為了維護家族統治的條件之下,如果有朝一日李家不再是統治者,或者是有人對李家的統治產生了威脅,他不介意殺一個人頭滾滾。

當李世民打江山的時候,曾經把洛陽城圍困起來,殺戮了很多無辜百姓。這樣其實足以說明李世民這個人,並非是單純為了愛民而愛民的,他說到底愛民和家族皇權之間,他的的一個想法啊是想着自己的家族皇權,並非是愛民。當愛民和家族皇權衝突到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撕下那張愛民的外衣,用一切可能用的手段來維護家族權力。

這個就是封建皇帝的本質,任何一個封建皇帝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包括李世民這個號稱千古一帝的人。時不凡沒有單獨是為了黑李世民,因為他是把所有封建皇帝都給黑了,不光是李世民這麼一個皇帝。

「辯證法,矛盾論,果然夠厲害的!」李世民咬牙想道。

時不凡這個辯證法裏面的矛盾論,最基本的也就是一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對於臣子和百姓來說,權臣外戚的奪權和篡位,那個對於臣子和普通百姓來說是「次要矛盾」,甚至是排在很多矛盾之後的次要矛盾。臣子和百姓眼裏並不在意皇帝是誰,更不在意皇帝姓什麼叫什麼。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生活,所以誰想要讓國家動蕩,讓他們無法生存,那這個也就是主要矛盾。

可是作為皇帝不同啊,皇帝眼裏的「主要矛盾」是維護權力,保護自己家族的權力是「主要矛盾」。所以雙發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區別,正好是倒掛的。李世民眼裏的次要矛盾,反而是百姓和臣子的最主要的矛盾。可是李世民這個封建皇帝眼裏的主要矛盾,在臣子和普通百姓眼裏,是次要矛盾,甚至是排名非常靠後的矛盾。

什麼外戚專權,宦官專權,甚至是權臣篡位,這些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都是次要矛盾。有很多後世人煞有介事的認為宦官專權也就是對於百姓不好,其實那是被忽悠了。因為宦官、外戚、普通大臣之間,其實都是一路貨色,都是盤剝百姓的人。所以宦官外戚權臣,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有些傻逼就是認為宦官和外戚專權就要比普通臣子專權和皇帝親自掌握權力要差。對於百姓來說,皇帝、外戚、宦官、權臣什麼的誰來當家,那都是非常次要的矛盾,甚至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完全不是矛盾。

相反如果皇帝為了防止這些人的奪權,不惜採用了讓百姓捲入了戰火當中的方法,寧可犧牲無數百姓生命來換取所謂的安全,那這個也就是皇帝您的不對了。所以他么那必然要阻止,這個是肯定的。

而時不凡正辯證法的主次矛盾之說,讓朝廷上下上到士族,下到普通寒門百姓,甚至到每一個學者性的官員,都紛紛統一的支持了這個反對分封制。因為君權和臣子的權力一直都是相愛相殺的,他們之間的衝突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臣子的利益和皇權的利益,那天然也都是一個無法徹底調和的存在。雙發的利益導向不同,皇帝的思維是為了維護自己家族的權力,血洗天下在所不惜。而普通百姓和臣子的利益導向,是建立在維護穩定為主。那些貴族士族希望和平,希望通過和平避免戰爭,避免重新洗牌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百姓需要和平的環境耕種和生產,商人需要和平的環境做生意,所以大家都是期盼和平的。李世民這個皇帝卻要為了維護自己皇家統治權,不惜把天下拖入戰爭當中,這樣大家都會明白了主要矛盾。

「李世民啊,現在可是君臣之間的矛盾了。雖然士族、寒門和普通百姓之間各有各的矛盾,可是在一定條件之下,這些矛盾是可以轉變的。在面對皇權面前,在面對皇權的極限壓迫面前,我們這些矛盾也都會變成次要矛盾了。你想要維護家族統治把我們拉入戰火當中,那這樣我們也就是可以暫時擱置矛盾,然後先解決你這個君臣之間的主要矛盾。說到底,我們各階級之間,大家互相雖然有矛盾,可是在面對皇權的極權,那我們還是要團結對抗的。」時不凡想。

時不凡的對立和統一的理論,讓這些臣子都意識到了在面對君王的專.制面前,作為臣子只有聯合起來一同反擊才是主要的。過去他們沒有判斷清楚主次矛盾,所以他們才會迷茫。不過現在時不凡的對立和統一幫助他們判斷了君臣矛盾是主要矛盾,而臣子之間不管是士族還是寒門,都是「次要矛盾」,所以先解決一起對抗皇權,先擱置次要矛盾,解決皇權這個大家共同的主要矛盾再說別的。

「時不凡,你夠狠!」李世民心裏罵道。

李世民為了維護皇家統治,李世民才不會多管什麼百姓死多少人,李世民不是聖人,頂多是一個手段更高明的封建皇帝。他不可能高尚到為了百姓而犧牲自己李家,犧牲自己李家皇位。如果在百姓安康和李家皇位統治面前,李世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李家的皇位,寧可血洗天下,也要保證李家的統治權。這個是任何一個封建皇帝的想法,李世民也都絕對不例外。如果他是那種為了百姓而可以放棄李家權力的人,那他當年打天下的時候,也都不會殺得人頭滾滾了。

「哼,別以為後世影視劇小說裏面,李世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聖人。真的以為李世民是一個聖人,完全是愛民的聖人了?只要是認清楚了家天下封建皇帝的本質,那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要愛民,為什麼要勵精圖治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科大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文科大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主次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