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巴郡礦產資源

第93章巴郡礦產資源

奄話嫌。人多力量大。錢多好辦事。外面的紛紛擾擾並波,巧響到巴郡的發展,在數萬米賊俘虜和以工代賑招納的大量勞力的辛勤勞作下吧郡的各項基礎建設以飛快的速度推進著。

首先完工的是蔡銘集中力量重點傾注的工程,鴻都門學校園的建設。

鴻都門學校園坐落在江州的東南山腳下,依山傍水,環境幽美清雅。是原江州郡學的舊址。蔡銘敲定地址后,將原破落的郡學推平,進一步擴大原來的學院面積,使得原本還不到一百畝的郡學擴大到現在的五百多畝,比之原先洛陽的校址面積還要大。

在加上校園中一律以簡潔大方的後世雙層的教室和宿舍的模式建設和規範整潔的校園功能規劃,極大的減少了校園用地面積。

使得原本繁多的教學樓館和宿舍的建設既整齊大方又大量的節省土地的使用。給校園留下了更多的生活和娛樂空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校園中還有一棟建築沒有完工,此建築佔地一千多平方米,高五層,是校園乃至整個江州,面積最大和最高的單純建築(府院等不算,府院既包括房屋還包括庭院,天井等等)。

鴻都門學從一開始建設就是蔡銘的重點建設工程,有近萬名原米賊俘虜參與建設,歷時近五個月才初步建設完成,可以一邊交付使用,一邊繼續為完成的工程。

鴻都門學的建成,極大的鼓舞了蔡銘和那些已經通過選拔被錄取的各地士子。

為此蔡銘親自到場並主持了鴻都門學的開學大典,在大典集,蔡銘對鴻都門學的士子說道:「世上最珍貴的財富是知識,世上最邪惡的罪源是愚昧無知。種而無收。損失一年;學而無知,枉度一生。樂府有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故,知無知,而後有知

之後蔡銘宣佈了一系列有關鴻都門學的任命。

蔡鴻都門學的校長職務博士祭酒,職稱為「山長」副校長三名,職稱為「學監」分外左學監,中學監和右學監。各科系設院長一名,職稱為「博士祭酒」各科系又設主任教授數名,職稱為「博士。」普通教授若干,職稱為「學士各班級設班主任一人負責思想教育(又稱忠誠教育,實際上就是洗腦)。職稱為「學導」另正副圖書館長各一名分別為,「東閣令。和「東閣橡吏」。其餘教務和群雜職務

干。

這些職務都是屬於政府官員編製,享受國家秩著和津貼待遇的。其中博士祭酒也就是蔡銘現在設置的山長乃是秩薪千石,相當於承相府長史的級別。學監秩薪比千石。於相太中大夫的秩薪級別相同。博士祭酒秩薪比八百石,與諫大夫的秩薪相同。東閣令秩薪六百石,與這個時候的州刺史秩薪相同。東閣橡吏和博士秩薪比六百石,學士秩薪比四百石,學導秩薪三百石,

其餘各橡吏亦各有相應秩薪級別。在此不再一一表述。

鴻都門學的山長一職,自然非蔡銘自己莫屬。本來,蔡銘只是打算擔任鴻都門學的名譽山長,只是現在還沒有找到其他適合擔任山長職務的人選。

山長這個職務十分關鍵,擔任了這個職務后就與整個學院的學員有了師生之誼,也因此而掌握了極其豐厚的人才資源,就如後世的蔣介石。之所以要費盡心機的謀取黃埔軍校的校長職務,其看重的自然不僅僅是哪個職務的級別,而是看重因為這個職務而帶來的那份師生之誼,看重哪成千上萬的黃埔學員。

蔣介石的政治眼光是何等的犀利。他成功了,成功的謀得了黃埔軍校的校長一職,成功的獲得了最大的政治資本,成功的掌握了一批以黃埔軍校學員為核心的忠心班底。

前者之鑒,後者之師。有了老蔣的例子,蔡銘自然不會輕率從事。因此但凡以後各學院特別是高等學院的山長一職的人選都必須慎之又慎。

除了某些專業性的純技術院校的山長除外,綜合性的,政治類的,軍事類的山長都必須又自己擔任名譽院長,再選拔一德行兼備退休老者。而且但凡學院中比六百石以上的秩薪的官員,之後不得擔任政府軍政實權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新來的管寧擔任了監管教育的左學監,同時兼任儒學系的博士祭酒。

管寧,字幼安,生於公元毖年。北海郡朱虛人。管寧的遠祖是春秋時代的賢相管仲。

管寧身高八尺,和諸葛亮一般高。也是長了一副好鬚眉,相貌英偉。管寧家裏很窮,而且他十六歲時就死了父親。但其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都原號為一龍,華歆是龍頭,邸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陳仲弓的故事,后隘為「文范先生」)。

著名史學家陳壽評價管寧曰: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寧以衰亂之時,世多妄變氏族者,違聖人之制,非禮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論》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載。每所居姻親、知舊、鄰里有困窮者,家儲雖不盈擔石,必分以瞻救之。與人子言,教以孝;與人弟言,以悅;言及人臣,誨以忠。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溫,因其事而導之於善,是以漸之者無不化焉。寧之亡,天下知與不知,聞之無不嗟嘆。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對於這樣名垂史冊的一代「高士」原三國史上的三國魏高士,蔡銘自然不會不知道,更不會怠慢。戲志才聞其名主動要求讓出長史之職。要蔡銘無論如何要留住他。

為此蔡銘多次上門延請,親自著人安排他們的居所。最終管寧主動要求擔任儒學博士。

蔡銘因為後世的歷史知道,原史上管寧一生熱衷教化,到死也沒有出仕,也就不再強求。任他為鴻都門學左學監,儒學系博士祭酒。若不是因為他現在還年輕,而且毫無任職的資歷,否則的話蔡銘肯定會讓他直接擔任鴻都門學山長一職。畢竟像他這樣一生不求名利,不貪慕權勢,真正熱衷於教育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安排了管寧之後,孫邵,邸原。王烈、涼茂,蔣欽,周泰,陳到等人的任用也提到了議事日程。

而且通過數月來的了解,蔡銘發現。自己犯了幾個不大不小的錯誤。

首先,蔡銘大大的忽略巴郡各種礦物資源。

充國,倍集、四!、胸忍、鼻復、取具的井技非常豐富。胸忍、台復二具誠丁怕,為當朝貢品。涪陵盛產丹砂,多丹穴。客渠縣是益州最有名鐵礦產地,同時還產石蜜。墊江縣的桑蠶亦非常有名墊江的錦綢不下於蜀郡的蜀錦。而且墊江還是益州少有的牛馬產的。墊江的蜀馬,矮腳精悍,有耐力。非常適合丘陵山地奔走。

以前蔡銘只知道巴郡水利資源豐富,有鹽礦,後來因為朝廷派來橙官。始知道胸忍、魚復二縣盛產枯。為當朝貢品。也是因為這次的突然冒出的貢橙使得蔡銘興起了探察巴郡礦物資源,沒想到這一探查既然發現了巴郡的礦物資源既然這麼豐富。

其次,蔡銘之前自認為掌控巴郡,分別任用呂岱為魚復縣令,杜襲為倍陵縣令,滿寵為江州縣令。李嚴為西充令,傅彤為墊江縣令,鄧芝為間中縣令。僅僅只走出於戰略考慮,卻完全沒有顧及到物產的因素。

特別是字渠縣的鐵礦乃是益州最大的露天鐵礦,鐵可是當今的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蔡銘怎麼能夠忽視,還有充國,涪陵、臨江、胸忍、魚復等地的鹽礦,特別是涪陵的丹砂礦儲量之豐富,一直到後世都是中國少有的幾個大型汞礦之一。而且涪陵品質極高露天易菜,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是大漢僅有的幾個丹砂礦之一,同時還是這僅有的幾個丹砂礦中儲量最多質量最好的丹砂礦。《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寡婦清在此利用丹穴之利,以成巨富,「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人不敢犯。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可見但砂礦在當時在秦漢是絕對是暴利中的暴力。

自古以來,中國封建時代的暴力行業都少不了鹽和鐵。

中國古代官職與機構往往同名,因此幾乎各朝各代都設有鹽官和鐵官。

鹽官是中國秦漢時期主管鹽政的官署。

戰國時期,秦國於商鞍變法後設置鹽官,管理食鹽專營一事。漢初。開山澤之禁,允許私人經營鹽業。

漢武帝時期,外開邊疆,頻繁用兵。財用不足,於元狩年間(公元並丑年一公元前。蚌)將鹽業收歸官營,在中央歸大司農屬下的斡官經營,納人國家財政。在產區和主要中轉地設隸屬於大司農的鹽官,鹽官沒有長。承,亦可由郡守提名任命。鹽官主管鹽的生產、分配和大規模的轉運。

西漢末年和王莽時期,設置鹽官的郡國和縣共歹處,分佈於萬個郡國。

東漢初期,漢光武帝廢除食鹽專賣,但仍在產鹽地區設置鹽官,主管徵收鹽稅。後漢章帝元和年間一度恢復官營辦法,漢和帝永元年即廢止。此後,鹽業民營,鹽官仍主稅課,直至東漢末。

鐵官是中國秦漢時期管理鐵的冶鑄事業的機構。

中國從周代開始建立山海之官。春秋時期由「虞」官管理手工業,山東省臨淄出土的「齊鐵官承」之印,說明東周時的齊國已有鐵官。

秦統一中國后在少府內設置鐵官。

漢代冶鐵手業空前發展,管理冶鐵的機構擴大,職官組織也系統化。漢京兆尹、左馮翎、右扶風屬官有鐵官長、承。但鐵官的設、罷和隸屬常有變化。地方郡、縣、侯國設鐵官田處,據記載,產鐵的縣設大鐵官,管理鐵的冶鍊、鑄造和貿易。不產鐵的縣設小鐵官,管理鐵器鑄造和貿易。鐵官的任命由大司農或郡守負責。官營作坊中設官吏,具體管理生產。

武帝元狩四隻(前舊)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承、領鹽鐵事,專營鹽鐵,禁止私營。於弘農、河東、河內、南陽、蜀、遼東等郡,連京兆等共四十郡,悉置鐵官,均隸於大農。主鑄造鐵器,不產鐵的地方。亦置小鐵官,隸郡縣。東漢時悉隸郡縣。

鹽鐵專營是非多,但是鹽鐵酒專賣后,財政收入增長很快,「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余谷諸物均榆帛五百萬匹」

始元六年,昭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就現有的經濟政策廣開言論。進行公開辯論,史稱「鹽鐵會議」桑弘羊與賢良文學派發生了激烈爭吵。賢良文學之士說,鹽鐵酒專賣與民爭利,搞的國富民窮,你看大家都吃不起鹽了(幸虧沒有搞壟斷住房土地供應,不然住不起房了)。桑弘羊說,鹽鐵酒禁是「國家大業」怎麼能輕易取消?桑弘羊引經據典,代表國家利益,義正言辭。搞得賢良文學之士們啞口無言。

最後,昭帝只廢除無關緊要的酒類專營

由此可見鹽鐵專營,太賺錢了。以至於講究不與民爭利的國家朝廷都不捨得放棄。一直延續到唐代。到宋朝時鐵工藝發生巨大變化,政府就只專營鹽。清代鹽專營達到登峰造極,兩淮巡鹽御史是最大的肥缺,給總督都不換。

面對這樣的暴力行業,特別時值此亂世即將來臨之時的鐵礦業,蔡銘在重建掌控巴郡的時候,不但忽略這些縣,既沒有另行委令這些縣的縣令,也沒有另外設置大鐵官。也沒有在產鹽的各縣另設鹽官,實在是失策。

待到後來查明之時,已經到了年關。出於政治的穩定,蔡銘也只能暫時放任。待到年後,事情一樁接着一樁,而且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慢慢的又一次被蔡銘忽略了。

直到這個時候,孫邵,管寧,邸原,王烈、涼茂,蔣欽,周泰,陳到等人的到來,蔡銘才又記起這事。現在也正當適當進行調整的時候了。

為此,經過一番商議后,除戲忠長史之職,改任孫邵為太守府長史。除程昱功曹之職,改任邸原為太守府功曹。戲忠與程昱之後專任安南將軍府左右參軍。除楊希主簿之職。改任張裔為太守府主簿,楊希遷任為富渠縣縣令。除董和水曹橡史之職改任王烈為水曹橡史,主持郡國水利之事,遷董和為涪陵縣縣令。同時任命王仇為晌忍縣縣令。任命涼茂為安南將軍府主簿。

武將方面,任蔣欽,周泰,陳到等人為屯長,權令軍侯事,任晏明。馬延,鍾諸,鍾神,呂曠,呂翔等人為隊卒與高沛、吳蘭一同接受蔡銘的在教育之後再行遷用。

另外又在從中選拔了一批人,道各縣任鹽官或縣吏,特別是蔡銘暫時還沒有動的安漢縣,宣漢縣。積縣。平都縣的縣令和縣城也都換上自己新選拔的員,以便彼此互相監督。

同時也方便蔡銘接下來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啦,章節更多,支持作者,尖持正版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庶子稱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之庶子稱雄
上一章下一章

第93章巴郡礦產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