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府院之爭(下)

第五百三十二章 府院之爭(下)

顯而易見,現在的中國軍隊已經完全具備了實施「閃電戰」的能力,李暉自然就想到了利用這一歷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戰術來儘快地徹底解決美國這個首要敵人。雖然閃電戰可以被廣闊的縱深化解,但是防禦方仍然需要承受驚人的損失,歷史上蘇聯能夠最終反敗為勝,靠的是比德國更多的人口、更豐富的資源與更強的政權組織力,但現在的美國無論哪一方面都不能與中國相比,閃電戰在戰爭初期的沉重打擊就算沒法將其一擊斃命,也足以讓其再次傷筋動骨,在此基礎上打消耗戰,估計光靠華屬北美的力量就能保證穩贏不輸了。

不過,閃電戰要想完全發揮出威力,就必須要能夠避開敵人的堅固防線。由於落基山脈上就那麼幾個山口可以通行,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又一直敵對,因此想要突防並不容易。

倒是英屬加拿大由於之前老張伯倫為了對華示好而並未在相鄰地區部署重兵並修築堅固工事,政變之後雖然開始轉變政策,但時間尚短,至少還遠不能與美國人修築的堅固要塞相比。如果華夏軍隊現在突然不宣而戰的話,是很有希望沿着加拿大南部的「走廊」長驅直入的,這就繞到了美國人防禦薄弱的北面,屆時就能如同歷史上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的德軍裝甲集群那樣一路摧枯拉朽了!

然而,當李暉在最高會議上提出了這一想法之後,屁股都還沒有坐熱的新任總理宋教仁卻表示了堅決反對,「這樣做是違背國際公法啊,以後世界各國將會以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

「以前我們華夏一直注意國際形象,說到底還是實力不足,所以才需要在意世界各國的觀感。但是現在的中國已經有能力跟整個世界抗衡,如果還被這些條條框框約束,就未免太迂腐了......」,李暉聞言,有些不悅地擺擺手道,「如果按部就班地先宣戰再進攻,我們可能要多犧牲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將士,比起這麼多大好青年的生命,區區國際形象又算得了什麼?」

但宋教仁卻堅持己見道,「的確,現在的中國是有那樣的底氣,可是您就沒有想過嗎?現在我們可以不管國際法,將來我們的政府就可以不管國內法,這個壞頭不能開啊!」

宋教仁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但李暉卻不為所動,蹙眉道,「歷史上又不是沒有壞過規矩的國家,只要不是連續破壞規矩,就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時間會沖淡一切。有我看着呢,怕什麼?關鍵還是要看利益大小,只要對國家人民有巨大的好處,就算壞一下規矩,又有何妨?」

李暉的說法或許會讓一些人很不高興,但歷史上的確如其所言,別說是不宣而戰了,就算是撕毀和約,只要國家夠強,對方也只能低頭認輸,只要別是習以為常就行,而李暉現在還年富力強,足夠活到此事影響完全消弭的那一天,就算他沒到年老力衰就依照當年的承諾退居二線,繼任者也得尊重老首長的意見嘛。

宋教仁總不好說「萬一您活不到那麼久怎麼辦?」,難免就有些理屈詞窮,但他卻仍然固執己見,不肯在這個問題上讓步,甚至不惜提出了辭職......

聽到宋教仁這麼說,李暉的臉上浮現出了複雜的神色,沉默了片刻之後,眾人等來的是石破天驚,「當初提名由你來坐這個位子,是看到你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人才難得,但是一個沽名釣譽不肯為國背上污名的『聖人』,並不是華夏需要的好管家......」

李暉當中在幾個候選人中選擇了宋教仁,除了其歷史名人的光環外,現在所說的這一點也是重要原因,只是由於考驗還不夠,現在才發現他居然還有沽名釣譽的毛病,讓他深感惱火,「身為二把手不肯背黑鍋,豈不是要讓我來背?宋鈍初啊宋鈍初,從政還想當白蓮花,你這點本事可不夠用!華夏幾千年歷史,也就那麼區區幾位啊!」

於是,宋教仁就成了華夏共和國歷史上任期最短的總理,後世稱這起風波為「府院之爭」......

也多虧宋教仁上任不久,這起風波對華夏共和國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動蕩,其更大的影響,其實是改變了李暉心底里對那些出身舊政權的幹部的歧視心理,將袁世凱與宋教仁一比,前者用起來明顯要舒服得多,因為袁大頭有自知之明,就算在華夏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也一直夾着尾巴做人,全力配合李暉、而非推行自己的主張,這才是李暉真正喜歡的副手。

於是,年逾五旬的段祺瑞意外地成為了華夏共和國的代總理,本來他轉為民政幹部之後不過兩年時間就升到了省部級已經很讓人驚訝了,居然還能這麼快就再上一個大台階,這更是出乎了無數人的預料。

不過段祺瑞的工作卻還真是幹得不錯,除了他出身不好、資歷又淺,而不敢像宋教仁那樣扎刺之外,其出身軍隊的背景也令政務院與軍方之間有了更好的協作與溝通,在戰爭期間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

而且,身為曾經的優秀軍官,段祺瑞還給總參謀部提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幫助其將作戰計劃進一步完善。

比如正是在段祺瑞的提議下,華夏海軍沒像原先打算的那樣躲在基地里讓西方暫時安心,而是高調地派出艦隊前往中國有着特殊利益的西澳大利亞、波斯灣和南非,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在戰爭爆發后第一時間就提供保護,減小利益的損失,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協約國的真正領導者們都不是普通人,或許直接表露敵意,反而更容易令其產生誤判,而且就算他們沒有誤以為中國這樣做是虛張聲勢試圖喝阻,也很可能會以為中國打算將以海軍作為進攻的主力。重心放在環印度洋地區,而相對放鬆在北美的戒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甲午之軍工霸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甲午之軍工霸世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二章 府院之爭(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