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層層鋪墊設陷阱

第153章 層層鋪墊設陷阱

許悠這個人最想要的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是權柄。

除此之外,應當還有名聲。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將自己的形象保持得這麼好,朝中那麼多大臣,屬他的人緣最好,也最受人敬慕,幾乎沒有說他不好的。

或許最開始的時候,只是想要往上爬的必須的偽裝,但是時間長了,他早就已經習慣,或者自己還樂在其中。

所以,只要找出一件既能夠增加他的權柄,做成了之後又能夠獲得好名聲的事情來給他做就可以了。

什麼樣的事情能夠滿足這兩點呢?其實有很多。

不過平安現在已經習慣了做事情的時候多番考慮,最好同樣一件事情,能夠達成好幾個目的,省時省力又省心。所以這件事情雖然是要用來坑許悠,但不可能是做不成的,更不可能是有害的。否則的話,坑完了許悠,還是需要他自己來收拾爛攤子。

其次,既然將來要做改革,現在讓許悠搞個試點也不錯。失敗的經驗將來還可以引以為鑒。

其實最簡單的,就是在歷史上找個「看上去很好但實際上卻很難開展開」的東西來就可以了。畢竟有前人的經驗在,方法比較靠譜。

但是既然有經驗在,平納覺得再讓許悠來重複一遍,用處就不大了。

畢竟重複的進行一件事,其實也是對於資源的浪費。

平安一時半會兒想不出比較合適的東西來,索性決定先跟趙璨商量一下可行性。反正這種事情急不來,總要一步一步的走,現在先將所有可能面對的情況都想清楚,到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

兩人書信往來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秋天已經到來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收上來的糧食足夠整個大楚兩年所需。這麼高的產量,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除此之外,平安還從張東遠那邊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的良種改造工作取得了相當喜人的進展。

原本之前張東遠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稻和小麥這兩種主食的良種改造上面。後來在平安的建議下加入了土豆和地瓜這兩種外來物種。之後又加上了玉米。這樣一來,京城裏的莊子就不夠用了。畢竟不可能所有的莊子都用來做試驗田。

於是平安索性建議,在全國各地買下田莊繼續進行改良。畢竟他們改造良種的目的,本身也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增加產量。在京城種出來的高產良種,未必適應外地的氣候。這樣分開試驗,說不定還有特別的效果。

畢竟每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不一樣,對種子的要求也不一樣。旱災頻發的地方,要求的是抗旱品種,環境寒冷的北疆,需要的是抗寒物種。除此之外,耐高溫的,耐鹽鹼地的,抗洪澇的,以及單純產量高的……只有適應了當地氣候,才能夠推廣種植。

有的時候,有些事情無非是沒有人第一個指出方向和怎麼做,一旦戳破了那一層窗戶紙之後,後面的事情就容易了許多。這種容易並不是說很輕易就能夠做到,而是指許多人都能夠做到。

能夠推廣開來讓所有人都學會的做法,才是真正值得稱許的。因為具備可實踐性。

畢竟現在不比後世,即便修了路,交通也註定了不可能這麼便利,各方面的限制也很多,不可能由朝廷統一往各地發放糧種。所以如果當地官府能夠組織百姓們自己留種,便是再好不過。

扯遠了,經過這幾年的實驗,這些作物的產量都已經適應了各地的氣候,產量已經穩定了下來。增產或許暫時達不到,但是推廣種植面積卻是沒有問題的。

就連玉米這種新的外來物種,也已經適應了本土的氣候,產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開種植了。

令人驚喜的是,相比較於水稻小麥這樣的作物,玉米對於土地的要求顯然沒有那麼高,許多土地上都能夠種出來。雖然產量不高,但已經足夠了。

河北和西北邊疆一帶,因為連年戰爭,所以人口十分稀少,再加上土地里也很難出莊稼,所以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置著。

若是這些土地上都能夠種上莊稼,那麼一大部分的軍糧便可以就地解決,而不需要朝廷再從江南等地轉運糧食。這一路上的消耗節省下來,也是一筆巨大的數目。

平安雖然一直關注著這件事,但是畢竟還有許多別的事情牽扯着他的經歷,後來離開了京城,就更顧不上了。所以事情完全是張東遠在皇帝暗地裏的支持下在做。

所以這會兒乍然聽到好消息,平安也十分意外,繼而跟着開心起來。

聽說了這件事之後,他倒是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可以配合著這件事來做,或許會有好效果。

許悠的家鄉正在江南。雖然到現在,他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親人留在那裏,但是平安從許悠的生平介紹之中隱隱能夠看得出來,許悠對江南還是略有些偏向的。

這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人對自己生長的故鄉都不可能視若無睹。只不過絕大部分普通人會懷念,而一部分有能力的人會回報。不過許悠顯然跟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別人回饋鄉里,一定是抱着衣錦還鄉的念頭,希望能夠在鄉親們面前炫耀一番,讓大家羨慕。

但許悠並不是,他這麼多年來,出去當初為父母丁憂,始終未曾回過江南。但是對於江南的關注卻也不少,有什麼新的政策時,也會下意識的對這個地方傾斜。

平安初步推斷,許悠對於這篇富饒的地方,應該是有一種又愛又恨的情緒。

生於斯長於斯,割捨不下也是正常。但是對許悠來說,年幼時那段家境貧寒,甚至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婚姻來換取繼續往上走的資源的經歷,對於看重臉面和名聲的他來說,恐怕不會是什麼好的回憶,更不希望被任何人發現和提起。

而這正是平安所需要的。

試想如果現在出現了一項顯然是為了江南量身打造,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新東西,許悠怎麼可能忍得住不去為江南爭取呢?但是因為他自己的私心,東西爭取到了之後,他不可能親自去江南實地考察。

如此一來,執行的過程之中,就免不了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許悠不可能及時發現,任由其擴大,最後導致的結果自然也要由他來承擔。

平安想得很清楚,許悠的身份不同常人,不可能一次就將他徹底的扳倒,所以跟他對上之後,勢必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的讓許悠犯錯,最後小錯誤累積起來釀成大錯,才能夠堵住他所有的退路,徹底的將他擊倒。

所以這肯定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現在要做的,只不過是一些前期的鋪墊。

平安的這個想法,如果不是因為張東遠那邊有了進展,他還真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其中的風險也很大。

便如平安之前跟齊王說過的那樣,江南富庶,除了這裏的土地肥沃,乃是魚米之鄉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百姓們幾乎家家都養蠶織布。而絲綢的價格又貴,所以江南的百姓,都比別處富裕些。只要每年養上幾張蠶,收入便可以抵得過地里一年的收成。

而平安要做的,就是擴大這種模式,由私人養蠶變成官府支持,讓江南的蠶桑事業形成規模。

具體的做法,平安覺得後世的「桑基魚塘」便很值得借鑒,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又能夠擴大規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大家都知道,國人總有從眾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沒有限制,看到別人做了得到了好處,其他人又怎麼可能不心動?一旦最開始的人獲得盈利,其他人眼紅了,自然會跟着照辦。這樣一來,規模越來越大,最後就會難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邊邊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後,自然會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當地水網稠密,隨便將一塊良田深挖數米,便是魚塘。挖出來的泥土墊高四周,便可以種桑養蠶,十分方便。

不管是在什麼年代,農耕用地都是要絕對保障的。因為民以食為天,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糧食儲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物資。

江南號稱「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因為氣候溫熱,水稻更可以一年兩熟,所以整個大楚近半糧食是由這裏出產。若是這些良田被侵佔,變成了魚塘,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安覺得自己時運不錯,剛剛想要坑一下許悠,張東遠那邊就送來了好消息。如果邊疆屯田的工作順利,優質糧種推廣開來,那麼即便是江南這邊出了問題,大楚的糧食產量也還是可以保證的。

除此之外,這件事還有另一個好處。現在齊王在朝中的釘子都被□□了,自然沒有眼線再為他提供消息。所以只要朝廷這邊做事隱秘一些,齊王便很難打探到河北和西北的消息,更不會知道這邊可以自己種出糧食來。

這樣一來,設想四五年之後,江南的桑基魚塘已經形成規模,每年的糧食產量迅速減少,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出售。而這個時候東南的經濟作物推廣也取得了極大的成果,大半土地都用來種這些東西,正準備將出產換成錢到江南去賣糧食,卻突然發現——咦,江南的糧食呢?

那畫面一定相當好看。

當然,其中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商榷,比如怎麼讓許悠知道桑基魚塘的事,又怎麼讓江南那邊的事態失控。至於保守秘密這種事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因為是會延續好幾年的事,未免將來真的留下爛攤子給自己收拾,所以中間的調控也十分必要。

凡此種種,並不是平安一個主意就能算完事的,實施的過程更加複雜和困難。

不過平安只負責出主意,要怎麼將這些東西落到實處,又究竟有沒有可行性,需要進行哪些調整,就是趙璨那邊的事情了。

這麼一想,平安立刻運筆如飛,將這個想法寫了下來。然後交給開陽,由他親自將這封信送回京城,交給趙璨。這種東西絕對不能落到外人手裏,所以讓別人去送,平安也不放心。

同時,既然將開陽都派出去了,送一封信也是送,兩封也是送,平安自然將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所得,也寫成文章,讓開陽轉交。

畢竟之前的那個計劃,多半還是為了坑許悠,雖說只要控制得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平安很清楚,有時候現實中的事情往往都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設想再好,不能完成就是空的。

所以平安不能只是期望朝廷發揮調控的作用,將事態控制住。畢竟如果能夠控制住,那就什麼都好說,但萬一控制不住呢?所以他也得先想出個補救的辦法來。

這個想法也是平安在東南沿海一帶待了這麼久之後,逐漸形成的。

雖然到現在位置,大楚還沒有遇到過從海上來的國際友人,但是平安不會以為這個世界上真的就只有大楚一個國家,除此之外全是四方蠻夷。

畢竟現在的大楚,已經有不少從外族那邊傳進來的物種——雖然多半都是走陸路,越過草原從西北那邊過來。但這些已經足以證明這裏的世界格局跟前世不會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大航海時代遲早還是會來的。

大楚如果沒有任何準備,將來面對海上戰爭,勢必會處於弱勢。到時候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平安覺得,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準備。而要做到這一點,海軍訓練刻不容緩。

這段時間在沿海地區考察,平安發現,雖然這些下海捕魚的漁民們只是在近海一帶行動,但是他們對於大海的了解和許多經驗,都是很有參考的價值和意義的。

而朝廷現在的水師,除了每年在金明池上表演一下給皇帝看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算跟海盜的戰鬥,也多半是在陸地上進行。只要對方逃進海里就算了。

在這種情況下,平安認為,可以以這些有經驗的漁民為基礎來組建海軍,這樣初期就不會面對完全不了解情況,不知道該怎麼做的窘境。等到吸收了足夠的經驗,便能夠逐漸開始擴大規模,招收更多的士兵。

當然,除此之外,造船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否則沒有足夠好的海船,海戰還是會吃虧。不過這方面平安也沒什麼好辦法,他雖然懂得許多冷門知識,但是並不全能;雖然拆過輪船模型,但是要畫出設計圖還是太過勉強。

這方面只能慢慢來了。不過明朝時中國就製造出了可以下西洋的寶船,平安相信以大楚舉國之力,早晚也能夠製造出同樣優秀的船隻來。到時候再在船隻外圍包裹上鋼鐵,海上霸主的稱號,或許就要換人了。

當然,之所以說平安做的這些都是「補救措施」,是因為一旦海軍形成規模,到時候自然可以揚帆出海,開始探索海外的世界。

而且平安一直記得繼續往南的地方如越南等地,水稻都是一年三熟的,只要能夠找到這些地方,到時候缺少多少糧食就能買多少回來。而且最初的航海時代,殖民初期佔領土地完全是「誰發現屬於誰」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大楚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為自己弄到足夠寬廣的國土。

同時大楚還可以跟其他國家建交,順便將東南和江南弄出來的絲綢茶葉什麼的銷往外國,牟取暴利。

說起來很神奇,本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各自產生的三個計劃,卻在平安這裏,變得環環相扣了。如果真的能夠做成,那麼這件事情上,大楚可以說是徹底立於不敗之地。趙璨那邊自然會少了許多後顧之憂,而可以全力去實施。

將計劃書寫完,感覺自己的腦髓都已經被榨乾了的平安便立刻將這些事情都拋開,繼續遊山玩水,完全不去管這些事。

而趙璨這邊,收到平安送來的計劃書,又驚又喜的同時,也不免有些哭笑不得,「平安真是見不得我有一刻閑着。有這兩件事,足夠我接下來忙碌好一陣了。」

開陽只當自己沒有聽見這句話,板着臉道,「平安還在海邊找到了兩個經驗豐富,會造船的老人,也讓我帶回來了。殿下要不要見見?」

「自然是要見的。」趙璨聞言忍不住一笑。平安雖然在信里說這件事他幫不上忙,但心裏顯然並不那麼想,還花費功夫千方百計找到了這兩個造船的人。

能讓他那麼重視,想來這裏兩人應該很有能耐,既然如此,他自然要見一見。

除此之外,平安還設法送回來了一箱子海產。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的,千里迢迢送過來,這些東西竟然沒有放臭了。開箱子的時候趙璨都嚇了一跳。

當然,他猜不到的東西,也有開陽一一彙報,「平安好像在裏面放了冰塊,不過如今都化得差不多了。」

在小漁村裏當然不可能有冰塊,這些冰都是平安自製的。為了保證運輸成功,他還特意弄出了一個製冰的工具交給開陽,每天弄一點冰塊加進去。

「恐怕上貢的東西也沒有這樣盡心。」趙璨不由感嘆。就算是天潢貴胄,但因為住在京城裏,所以吃到海鮮的時候也不多。一般都是曬乾了的海貨,腥味很重。除此之外,冬天的時候才有可能會吃到新鮮的。

雖然趙璨並不喜歡,但平安這份用心的確十分難得,他心裏自然高興。

然而沒等趙璨高興完,開陽已經道,「平安也是這麼說,所以讓殿下將這一箱子海產進獻給陛下。」

「什麼?」趙璨幾乎疑心自己聽錯了。

心上人千里迢迢送回來的好東西居然不是給我的!

開陽十分同情自家殿下,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平安在一起的時間長了,自覺的把自己當成了平安那邊的人,所以面對趙璨的時候,他心中也沒有了以前那種畏懼的情緒,反而多了幾分看熱鬧的幸災樂禍。

「平安說,桑基魚塘的事也就罷了,既然要把『功勞』給許悠,殿下表面上最好不要沾手。但海軍和造船的事,卻是不能假他人之手的,殿下必須要抓在手裏。」開陽道,「要讓陛下同意,自然要給些好處。」

「他原話怎麼說的?」趙璨問。

開陽便模仿平安的語氣:「咳……具體的計劃就不要讓陛下知道了,讓你們殿下把海產獻上去,就說海里有不少好東西,要訓練一批人,再造個船去下海捕撈。」

趙璨:「……」忽然感覺好敷衍,在平安心裏,皇帝居然是這麼好糊弄的嗎?

他不得不去想,要是自己沒有把開陽送到平安身邊去,說不準平安這會兒已經開始忽悠自己了。

如此一想,趙璨立刻覺得很不安全,他目露懷疑的盯着開陽,氣勢完全爆發出來,「還有什麼是平安要你瞞着我的?」

開陽被他突然的行為嚇了一跳,下意識的說了實話,「平安還跟着採珠人……下……了……水……」說到一半他反應過來了,但當着趙璨的面,只好硬著頭皮說完。

平安我真的不是故意出賣你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御前總管升職手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御前總管升職手札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3章 層層鋪墊設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