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舉以及軍隊軟弱無力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科舉以及軍隊軟弱無力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科舉以及軍隊軟弱無力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選官制度」,當時並沒有八股選士的說法,其官吏的選任,沿用唐代的科舉制度,但宋代由於經濟上的發展和門閥制度的衰落,科舉考試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對於士大夫,正如陳傅良在《答林宗簡》所說的「家不尚族譜,身不重鄉貫」,只要文章、詩賦合格,就可錄取。這是擴大統治階級基礎的重要措施。

有常科、制科和武舉。考試的科目:《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考取的人,稱為進士,考試內容著重詩賦。除進士科外,諸科則重帖經、墨義。

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廢除考詩賦、帖經、墨義。每個考生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任選一經,兼治《論語》、《孟子》,每試四場,考試方式是試策、試論、及經文大義。王安石著手整頓太學。將太學生分為三等:外舍、內舍和上舍。以考試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作為升舍、應試和授官的根據。這種制度稱為「三舍法」。

而後,司馬光執政,將王安石的三舍法廢除,將進士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罷試律義。這樣一來,進士便分為兩種,一曰經義進士,一曰詩賦進士。

直至南宋未年,選舉制度又反覆過幾次,終於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恢復司馬光時的詩賦和經義兩科進士,至宋末不革。

軍隊無力的原因---初探

1、宋代的武科。據《宋史·選舉志》記載,先試騎射,然後試策,「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後來,雖然也曾設立武學和恢復武舉,以馬射、步射、武藝、策略作為教學和考試的內容,但是並不為人重視。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舉殿試之後,才和文舉一樣賜給黃牒。這科共選33人,第一名賜武舉及第,其餘並賜武舉出身。但是,此後的武舉並沒有選拔出什麼人才,只是為一些人提供進身之階,于軍隊毫無意義。

2、程朱理學和反道學之爭。朱熹提出的道學主張,曾引據周宣王「內修政事,外攘夷狄之道」,說是「其本不在乎威強而在乎德業,其備不在乎邊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紀綱」。

以為整頓邊防、充實倉庫、訓練士卒,不值得考慮。應該考慮的就是修德業,正朝廷,立紀綱。」

他說,這樣,就會使金朝害怕,而宋朝的形勢也就會自然強起來。

而當時的皇帝孝宗,便多次對大臣們說:「近時儒者多高談,無實用」,「儒者不肯留意金谷(理財)」,儒生「不達時變」不能為用。

朱熹得不到孝宗的賞識,不能儕於高官的行列,但在社會上影響漸大,形成道學集團。不但如此,在不孝子光宗(孝守的兒子。孝宗死後,光宗不去屍前服喪,使老子的葬禮都無法進行)、寧宗以後成了中國的正統學說,從此結束了天下的思想爭論,並讓朱熹的主和言論成為朝野主流,使不抵抗有了實施基礎,對軍事準備給予沉重打擊。

3、宋王朝在政治上更加腐朽,分為戰、和兩派,整個統治階層不但沒有形成一以貫之的統一意見,反而內鬥不止,相互攻訐。抗金名將張浚建萬弩營,修造海船,修築水陸防禦工事,布防海州、泗州。一年後,妥協派湯思退得到孝宗信任,立即命令解散萬弩營,拆除張浚修築的水陸防禦工事,解散海州、泗州守軍,作割地求和的準備。

自北宋主戰派岳飛被賜死,改革派王安石下野,南宋主戰派韓侂胄被害死(元代修《宋史》,將韓侂胄與秦檜並列,辱罵他是「奸惡」,完全顛倒了歷史的是非。在當時,韓侂胄是反道學反妥協的先鋒,為抗金作出很大貢獻),反道學派陳亮遭受嚴刑毒打。至此,反戰主和的妥協、保守勢力,終於大獲全勝,同時也為他們賴以得道的統治階級掘下墳墓。

軍隊為政治服務,便因為政治鬥爭,使軍心渙散無以為繼。

4、國內各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外有強敵,內有自斗,宋朝元氣大傷。

5、經連年征戰,南宋經濟上日益崩潰,再加之以上種種內耗,終不免於被元朝所消滅。

~~~~

今日無事,又沒心思碼字,便寫出這些東西,多有空漏失誤處,請指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絕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宋-絕唱
上一章下一章

宋代的科舉以及軍隊軟弱無力的根本原因

%